一、鮮卑小伙的“漢化夢”︰從草原到中原
公元471年,北魏皇宮里上演了一場奇葩的“禪讓戲”——17歲的拓跋宏繼位登基,因為他爹獻文帝就非要把皇位塞給他,理由是“我想當道士去修仙”。這拓跋宏就是後來的北魏孝文帝,他接過皇位時估計挺懵︰“爹,您這甩鍋也太隨意了吧?”
孝文帝從小跟著奶奶馮太後長大。這馮太後是漢人,滿腦子都是“漢家文化好”,天天給孝文帝灌輸“儒學經典”“禮儀制度”,搞得他雖然是鮮卑人,卻比漢人還懂“之乎者也”。有次他讀《論語》,讀到“吾從周”,一拍大腿︰“老祖宗孔子說得對,咱鮮卑人也得向漢人學習!”《魏書•高祖紀》載︰“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
等馮太後去世,孝文帝親政,立馬宣布︰“咱北魏不能總當‘草原糙漢’,得搞‘漢化’,讓鮮卑人也穿絲綢、讀詩書!”這想法一出來,鮮卑老貴族們不干了︰“祖宗的規矩不能丟!穿皮襖、說胡話才是咱的本色!”孝文帝笑了笑︰“本色?再不變通,咱就得被南朝笑話成‘野蠻人’了!”
二、“套路”遷都︰用“南征”當幌子的“搬家大師”
孝文帝知道,要漢化就得靠近漢文化中心,平城今山西大同)太靠北了,得遷都洛陽。但鮮卑貴族們在平城住慣了,誰也不想挪窩。孝文帝想了個“套路”——公元493年,他宣布“南征南朝”,親率三十萬大軍從平城出發,一路南下。
走到洛陽時,正好趕上連綿大雨,道路泥濘不堪,士兵們累得夠嗆,貴族們也怨聲載道。孝文帝裝模作樣地說︰“大軍已出,豈能無功而返?繼續前進!”貴族們趕緊跪地磕頭︰“陛下,下雨路滑,咱還是先歇著吧!”孝文帝“勉為其難”地說︰“要不這樣,南征暫停,咱就把都城遷到洛陽,也算沒白出來一趟!”《資治通鑒•齊紀三》載︰“帝曰︰‘今者興發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後!朕世居幽朔,欲南遷中土;苟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
大家一听,遷都雖然麻煩,但總比接著南征送死強,只好同意。孝文帝怕他們反悔,立刻下令︰“即日起,洛陽為北魏都城,平城的老少爺們兒都得搬過來,誰要是敢說‘不’,軍法處置!”就這樣,一場浩浩蕩蕩的“搬家運動”開始了,很多鮮卑人拖家帶口來到洛陽,看著繁華的城市,嘀咕著︰“這地方倒是熱鬧,就是夏天太熱了……”
三、“漢化套餐”全席︰從衣服到姓,改得明明白白
遷都洛陽後,孝文帝推出了“漢化套餐”,分三步走︰
1)“脫胡服,穿漢服”
他下了道命令︰“從今天起,鮮卑人不準穿皮襖、扎辮子,必須穿漢服!”還親自給大臣們發漢服樣品,什麼“深衣”“襦裙”,款式多樣。有個鮮卑老臣穆泰不服,上朝時故意穿鮮卑服,孝文帝指著他說︰“穆泰,你是想當‘野蠻人’嗎?罰款三個月俸祿!”穆泰嚇得趕緊換衣服《魏書•高祖紀》載︰“太和十年,帝始服袞冕,朝饗萬國。十一年,詔定樂章,非雅者除之。”)。
2)“禁胡語,說漢語”
孝文帝規定︰“30歲以上的人,改口音難,暫時不管;30歲以下的官員,必須說漢語,誰說胡話就罷官!”有次他抽查官員說話,發現光祿大夫劉昶chang)還在說鮮卑語,當場把他降了職。劉昶委屈地說︰“陛下,我這舌頭打小就說胡話,改不過來啊!”孝文帝說︰“改不過來就使勁改,別找借口!”《資治通鑒•齊紀三》載︰“詔不得為北俗之語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3)“改胡姓,換漢姓”
這是最狠的一招。孝文帝說︰“鮮卑姓太長,不好記,以後都改成漢姓!”他帶頭把“拓跋”改成“元”,所以後來他叫元宏。其他貴族也跟著改︰獨孤氏改姓劉,步六孤氏改姓陸,賀賴氏改姓賀……改完後,孝文帝還讓人編了本《姓族志》,把漢姓和鮮卑姓對應起來,方便大家“對號入座”《魏書•官氏志》載︰“詔改姓,謂‘拓跋’為‘元’,‘獨孤’為‘劉’,余如例。”)。
四、“坑爹”太子與“改革陣痛”︰反對者的下場
孝文帝的改革遭到不少人反對,其中最“坑爹”的就是他兒子元恂xun)。這小子從小在平城長大,受不了洛陽的熱天氣,天天念叨︰“還是平城好,涼快!”有次他趁孝文帝外出,偷偷穿上鮮卑服,召集了一批鮮卑貴族,說︰“咱回平城去,別在這鬼地方待著了!”《魏書•廢太子恂傳》載︰“恂不好書學,體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熱,意每追樂北方。”)
孝文帝听說後,氣得火冒三丈,立刻趕回洛陽,把元恂叫來,親自拿鞭子抽他,抽得他皮開肉綻。但元恂還是不服,孝文帝狠下心,廢了他的太子位,貶到河陽今河南孟州)當平民。後來有人報告說元恂“還想造反”,孝文帝嘆了口氣,賜了杯毒酒給他——為了改革,親兒子也得“忍痛割愛”《資治通鑒•齊紀三》載︰“帝至長安,引見恂,數其罪,免為庶人,置于河陽無鼻城,以兵守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除了元恂,鮮卑貴族穆泰、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