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野史大甩賣

第四章 三馬食槽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一路逆風的80後 本章︰第四章 三馬食槽

    一、兄終弟及︰晉王幕府的權柄接力

    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在平定毋丘儉之亂後,因眼疾復發薨于許昌。臨終前,他將大將軍印綬交予弟弟司馬昭,留下遺言︰“淮南之變,非止軍事,乃天命轉移之兆。今曹氏氣數將盡,汝當承父兄之志,慎勿懈怠。”《晉書•文帝紀》)此時的司馬昭年方四十,早已在兄長帳下歷練多年,其權謀之深,較司馬師有過之而無不及。

    司馬昭接掌大權後,首先面臨的是朝野對司馬氏專權的質疑。為穩固地位,他效仿漢初蕭何故事,“鎮之以靜,撫之以和”《資治通鑒》),一方面提拔王祥、何曾等素有清名的老臣,另一方面又以“謀反”罪名誅殺夏侯玄、李豐余黨,形成“恩威並施”的政治格局。民間流傳一則軼事︰司馬昭曾在府邸設宴,命伶人表演《三馬食槽》雜劇——三匹駿馬低頭啃食木槽,暗合“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之名,而“槽”諧音“曹”,暗示司馬氏終將吞噬曹魏天下。賓客中有人面露驚懼,司馬昭卻撫掌大笑︰“此優伶妄言耳,諸位何必當真?”《魏氏春秋》注︰時人以“三馬食槽”為讖,始見于曹操夢兆,至是復演于市朝。)“鎮之以靜,撫之以和”出自《道德經》,此處指司馬昭以寬和手段穩定政局。“優伶”指古代樂舞藝人,漢代以後多稱戲曲演員,此雜劇為民間對司馬氏專權的隱喻。)

    二、滅蜀之役︰鐘會鄧艾的奇正之爭

    甘露二年257年),蜀漢大將軍姜維趁司馬昭初掌大權,再次北伐曹魏,兵出祁山,圍攻南安。司馬昭派安西將軍鄧艾迎擊,雙方在段谷今甘肅天水)展開激戰。姜維因糧草不繼敗退,蜀漢國力自此由盛轉衰。司馬昭敏銳察覺到滅蜀時機已至,于景元四年263年)秋,以鐘會為鎮西將軍、鄧艾為征西將軍,分兵十八萬伐蜀。

    一)鐘會的“明修棧道”

    鐘會率主力從斜谷、駱谷進逼漢中,臨行前,他效仿韓信“明修棧道”之計,揚言要直取成都,實則以優勢兵力強攻劍閣天險。蜀漢守將姜維依托險要據守,鐘會大軍受阻月余,糧草將盡,眾將皆有退意。此時,鐘會作《移蜀將吏士民檄》,文中歷數蜀漢“閹豎專權指黃皓)、姜維黷武”之罪,宣稱“王師所至,如湯沃雪”《三國志•鐘會傳》),試圖從輿論上瓦解蜀軍斗志。

    《世說新語》載,鐘會伐蜀時,曾夢到自己站在高山之巔,俯視江水東流,醒後請術士解夢。術士曰︰“山為‘出’,水為‘川’,‘出川’即‘蜀’字,此乃克蜀之兆。然山高水險,恐有內患。”鐘會不以為然,後果然與姜維共謀叛,應了“內患”之說。

    二)鄧艾的“暗度陳倉”

    當鐘會與姜維在劍閣對峙時,鄧艾率三萬精兵從陰平今甘肅文縣)出發,鑿山通道,造作橋閣,行七百余里無人之地,“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瀕于危殆”《三國志•鄧艾傳》)。將士們用毛氈裹身從懸崖滾下,終于奇襲江油,兵臨成都城下。蜀主劉禪不戰而降,立國四十三年的蜀漢政權宣告滅亡。鄧艾此舉被後世稱為“兵家奇謀”,但亦極具風險。

    滅蜀之後,鐘會自恃功高,又受姜維挑唆,企圖割據蜀地自立。司馬昭早有防備,親率大軍屯駐長安,遣使詔鐘會入朝。鐘會知事敗露,遂假稱受郭太後遺詔討司馬昭,結果部將嘩變,鐘會與姜維一同被殺。鄧艾亦被誣陷謀反,在押解途中遇害。這場滅蜀之役,最終以“二將爭功,身名俱滅”的悲劇收場,時人嘆曰︰“司馬昭之謀,非獨滅蜀,實亦除將也。”《漢晉春秋》)

    三、高貴鄉公之變︰龍袍下的熱血與無奈

    蜀漢滅亡次年264年),司馬昭被封為晉王,加九錫,離皇位僅一步之遙。魏帝曹髦見威權日去,不甘為傀儡,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入宮,憤慨而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三國志•三少帝紀》)

    一)“天子仗劍”的末路

    曹髦說罷,便拔劍登輦,率殿中宿衛及僮僕數百人,鼓噪著從宮中沖出。王沈、王業嚇得立刻跑去向司馬昭告密,唯有王經伏地苦諫︰“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今權在其門,為日久矣……願陛下詳思之!”《漢晉春秋》)曹髦不听,執意出宮,行至南闕,正遇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引軍攔住去路。

    曹髦仗劍大呼︰“吾乃天子,爾等敢弒君乎?”士兵們懾于天子名分,紛紛後退。賈充厲聲對太子舍人成濟說︰“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成濟聞言,挺矛縱馬,將曹髦刺死于輦下。時年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髦年僅二十歲。“魯昭公不忍季氏”典出《左傳》,魯昭公因不滿季氏專權而討伐,反被驅逐。王經以此勸曹髦隱忍,然曹髦血性方剛,終致殺身之禍。“畜養”此處指豢養、供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野史記載︰曹髦遇弒前,洛陽童謠曰“青頭雞,青頭雞,夜半三更啖dan)黍雞”——“青頭雞”指“鴨”,諧音“押”,“啖黍”諧音“禪暑”,暗指司馬昭將在夏日逼帝禪位。

    二)“寧作高貴鄉公鬼”的民謠

    曹髦之死震動天下。司馬昭為平息眾怒,將成濟兄弟作為替罪羊,誅滅三族。成濟不服,裸身爬上屋頂,大罵司馬昭為“奸賊”,被士兵亂箭射死《魏氏春秋》︰“濟不肯就刑,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但民間對曹髦的遭遇充滿同情,流傳起“寧作高貴鄉公鬼,不為司馬座上賓”的民謠,甚至有太學生在宮門前張貼詩賦,暗諷司馬昭“以臣弒君,甚于董卓”。

    司馬昭為掩蓋弒君惡名,一方面威逼郭太後下旨,稱曹髦“謀逆不成,自貽其禍”,將其降為庶人禮葬;另一方面又力邀名士嵇康作《天子孝經》,企圖用“孝道”粉飾政權合法性。嵇康拒不應命,後因受呂安案牽連,被司馬昭處死,臨刑前索琴彈奏《廣陵散》,成為魏晉風度的絕唱。歷史評注︰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評曰︰“曹髦之死,非死也,其志可哀,其節可紀也。司馬昭之心,路人知之,而天下莫能討,晉之祚安得長哉?”)

    四、禪代前夜︰晉王冕旒下的輿論鋪陳

    弒殺曹髦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史稱魏元帝。為淡化“得國不正”的污點,他開始大規模進行輿論造勢︰

    1. 制禮作樂︰命賈充主持修訂《晉律》,強調“以孝治天下”,將“忠”與“孝”捆綁,為司馬氏代魏尋找倫理依據;

    2. 籠絡士族︰分封子弟及功臣為郡公、縣侯,允許士族“蔭客佔田”,換取門閥支持;

    3. 神化祖先︰授意史官編造“司馬懿為玄狐之精”“司馬昭出生時有赤光繞室”等祥瑞故事,收錄于《玄石圖》等讖緯書中。

    《搜神記》載,司馬昭受封晉王時,有人在洛陽西市發現一只三足羊,獻給朝廷。太史令奏曰︰“羊者,祥也;三足,鼎足之勢,預示晉王將鼎立天下。”司馬昭大喜,厚賞獻羊者。時人私下議論︰“三足羊,乃‘未羊’也,‘未’屬西南,正應蜀漢滅亡之兆。”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逝于洛陽,終年五十五歲。臨終前,他握著兒子司馬炎的手說︰“昔魏武曹操)不敢代漢,吾兄司馬師)未及踐祚,今天命在吾家,汝當順天應人,勿學匹夫之仁。”《晉書•武帝紀》)同年十二月,司馬炎逼曹奐禪位,立國號為“晉”,改元泰始,史稱西晉。從司馬懿“龍潛晉邸”到司馬炎“泰始開國”,司馬家族歷經三代,終于完成了“三馬食槽”的預言。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野史大甩賣》,方便以後閱讀中國野史大甩賣第四章 三馬食槽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野史大甩賣第四章 三馬食槽並對中國野史大甩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