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野史大甩賣

第8章 林下觀局司馬徽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一路逆風的80後 本章︰第8章 林下觀局司馬徽

    建安初年的襄陽城外,鹿門山松濤陣第八章陣,山腳下的茅廬前溪水潺潺。一位銀發老者斜倚竹榻,膝上攤開一卷《道德經》,身旁童子正煮著新采的雲霧茶。忽有馬蹄聲由遠及近,來人正是求賢若渴的劉備。此時的他屢戰屢敗,棲身劉表帳下,听聞此地有位“水鏡先生”能知天下事,便帶著關羽、張飛匆匆趕來。這一場相遇,不僅改變了劉備的命運,更讓“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名號,在三國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出身書香世家卻無意仕途。他面容和藹,常著粗布葛衣,笑起來眼角堆滿皺紋,看似普通老農,實則胸中藏著錦繡山河。《世說新語》記載,他“清雅有知人鑒”,意思是目光如炬,能看透人心、預見未來。荊州名士龐德公稱他為“水鏡”,意為心如止水、明察秋毫,看人看事如水中觀月,縴毫畢現。

    劉備初見司馬徽時,正值斜陽西下。童子通報後,老者緩緩起身,作揖笑道︰“將軍為尋賢才,奔波至此,辛苦了。”劉備見他談吐不凡,當即請教︰“如今天下大亂,漢室傾頹,備雖有心匡扶,卻不知何處尋覓大才?”司馬徽撫須大笑︰“俗士豈識時務?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這一句“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瞬間點燃了劉備的希望。他再三追問,司馬徽卻只笑而不答,只說︰“天機不可盡泄,將軍日後自會相遇。”然而,這句看似隨意的評語,卻如驚雷般在三國亂世炸響——“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此後成為攪動風雲的關鍵人物。

    司馬徽的神奇,不僅在于識人之明,更在于對時局的精準判斷。曾有一日,他與好友暢談天下大勢。友人憂心忡忡︰“曹操勢大,袁紹坐擁四州,此二人誰能成就霸業?”司馬徽卻搖頭︰“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曹操雖有雄才,卻不得民心。真正的明主,尚在蟄伏。”這番言論,在當時無異于驚世駭俗,畢竟曹操已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更是坐擁百萬大軍。可後來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恰恰印證了他的預言。

    除了預言家的身份,司馬徽更是一代宗師。他的茅廬常聚滿求學問道之人,不論出身貴賤,皆傾囊相授。諸葛亮早年曾在此求學,與司馬徽探討兵法時,常為其見解驚嘆。龐統未成名時,也曾慕名前來拜訪。兩人徹夜長談後,司馬徽撫掌大笑︰“襄陽龐統,名不虛傳!”正是他的賞識與推薦,讓龐統逐漸走入世人視野。

    然而,如此大才,卻始終拒絕出山。劉表曾親自登門,請他輔佐治理荊州。司馬徽婉拒道︰“山野之人,不通政務,恐誤明公大事。”劉表走後,弟子不解︰“先生有安邦定國之能,為何不願施展抱負?”司馬徽長嘆︰“亂世之中,各方勢力紛爭不斷,非我所能左右。與其卷入是非,不如守一方清淨,為天下培育英才。”

    他的這份超然,在亂世中顯得尤為珍貴。旁人爭權奪利時,他在山中授業解惑;諸侯逐鹿中原時,他在溪邊垂釣撫琴。《襄陽記》記載,有人向他訴苦,說家中兒子不幸夭折,他卻答“很好”。妻子怒斥他冷漠,他才解釋︰“你向我訴說悲傷,我若也跟著難過,豈不是讓你更傷心?”這份豁達通透,讓他贏得“好好先生”的雅號,看似糊涂,實則蘊含著看透世事的智慧。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南下,荊州不戰而降。司馬徽被擄至許昌,曹操久聞其名,欲委以重任。可此時的司馬徽已身患重病,他躺在病榻上,望著北方的天空,喃喃道︰“天命有歸,非人力可改……”不久後,溘然長逝。臨終前,他將畢生所學托付給弟子,其中便包括佷子司馬懿。

    司馬徽的一生,恰似他最愛的那杯清茶,看似平淡,卻余韻悠長。他雖未在戰場上縱橫捭闔,也未在朝堂上指點江山,卻以一雙慧眼,為亂世點出兩位絕世奇才;以一顆仁心,為天下培育無數棟梁。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野史大甩賣》,方便以後閱讀中國野史大甩賣第8章 林下觀局司馬徽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野史大甩賣第8章 林下觀局司馬徽並對中國野史大甩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