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二戰風雲

第7章 從戰略包圍到亡國之殤(1940年5月20日-28日)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黃小峰 本章︰第7章 從戰略包圍到亡國之殤(1940年5月20日-28日)

    一、被圍軍隊的絕境補給斷絕與防線崩潰

    (一)戰略包圍圈的形成

    1940年5月101novel.com日,德軍攻佔阿布維爾後,比利時軍隊被壓縮在伊普爾科特賴克根特的三角地帶,與英法聯軍共同陷入敦刻爾克包圍圈。此時比利時陸軍僅剩12萬兵力(原22萬),裝備損失達60

    坦克部隊僅剩8輛ac 35輕型坦克

    火炮損失75,僅剩40門75毫米野戰炮

    彈藥儲備僅夠3天作戰,食品供應中斷,士兵靠甜菜根充饑

    (二)後勤體系的全面崩潰

    德軍對包圍圈實施嚴密封鎖

    空軍每日出動300架次轟炸運輸線,比利時唯一的補給港口奧斯坦德在5月23日被德軍攻佔

    地面部隊設置101novel.com道封鎖線,使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攔截運輸車隊

    比利時鐵路系統90遭破壞,僅剩3列火車可勉強運行

    至5月25日,比利時第1集團軍報告"部隊斷糧48小時,70士兵因饑餓失去戰斗力。"

    (三)防線的持續瓦解

    比利時軍隊在德軍b集團軍群的猛攻下面臨多重危機

    伊普爾防區第2師防守的帕斯尚爾高地在5月22日被德軍第7裝甲師(隆美爾)突破,該師因缺乏反坦克武器,用自行車鏈條纏繞德軍坦克履帶進行抵抗

    科特賴克防線第3師僅剩1500人,用路障和燃燒瓶遲滯德軍裝甲部隊,師長讓•德•沃斯在5月24日陣亡

    根特橋頭堡第4師炸毀斯海爾德河橋梁後,仍被德軍第6集團軍強渡突破,該師殘部退入根特市區展開巷戰

    二、王室與政府的決策分歧

    (一)利奧波德三世的投降傾向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在5月25日召開最高軍事會議,此時他已萌生投降念頭

    認為"繼續抵抗將導致民族滅絕",據其日記記載"我們的士兵在饑餓中作戰,這是不人道的"

    受德軍心理戰影響,相信"投降可換取比利時的特殊地位"

    與德軍秘密接觸,5月26日派副官與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部談判投降條件

    (二)政府的抵抗主張

    以首相于貝爾•皮埃洛為首的內閣堅決反對投降

    要求國王立即流亡英國,在海外組建流亡政府

    計劃將剩余部隊撤往敦刻爾克,加入英法聯軍撤退

    與法國政府達成協議,比利時軍隊可並入法軍繼續作戰

    皮埃洛在5月27日內閣會議上警告"投降將使比利時失去戰後復國的道義基礎。"

    (三)軍政關系的破裂

    利奧波德三世繞過內閣做出投降決定,導致軍政徹底分裂

    1 5月27日晚,國王拒絕皮埃洛政府"向法國撤退"的命令

    2 5月28日凌晨,國王直接與德軍談判,接受"停止抵抗,軍隊繳械"的條件

    3 皮埃洛內閣隨即辭職,前往法國組建流亡政府

    這種分裂使比利時軍隊失去統一指揮,加速了投降進程。

    三、5月28日投降時刻與後果

    (一)投降協議的簽署

    1940年5月28日4時45分,利奧波德三世的代表與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賴歇瑙在布魯塞爾郊區的埃特爾貝克簽署投降書,主要條款包括

    比利時軍隊立即停止抵抗,6月1日前完成繳械

    德軍佔領比利時全境,國王和政府需配合佔領當局

    比利時需向德軍食品、燃料等物資

    該協議未經內閣和議會批準,成為戰後"國王問題"的核心爭議點。

    (二)投降時刻的戰場反應

    投降命令下達後,比利時軍隊出現分化

    北部集群第1集團軍拒絕投降,余部約2萬人突破德軍封鎖線,撤往敦刻爾克,其中4000人成功登船撤離

    根特守軍第4師師長讓•馬斯下令"繼續戰斗至最後一人",該師在根特市區與德軍巷戰至5月30日,全師陣亡

    零散部隊約3萬士兵脫下軍裝,轉入地下抵抗,成為日後比利時抵抗運動的骨干

    (三)亡國的直接後果

    比利時投降帶來嚴重影響

    軍事後果12萬軍隊被俘,所有武器裝備被德軍繳獲,包括42架飛機、1101novel.com輛坦克和800門火炮

    政治沖擊利奧波德三世被指責為"叛國者",戰後引發持續15年的"國王問題"政治危機

    戰略影響德軍獲得安特衛普港和布魯塞爾交通樞紐,為進攻法國和英國創造條件

    民眾苦難德國隨即實施經濟掠奪,19401945年間比利時向德國輸送了價值2101novel.com億法郎的物資,人均gdp下降40

    四、歷史爭議與抵抗火種

    (一)利奧波德三世的歷史評價

    國王的投降決定至今存在爭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支持論認為投降避免了更多傷亡,比利時成為二戰中"損失最小的被佔領國"(死亡人數佔比25,低于波蘭的17)

    譴責論指責其破壞盟軍防線,未經政府同意擅自投降,損害國家主權

    1945年戰後調查委員會認定"國王的行為在憲法上存在重大瑕疵,但出于人道主義考慮不予追責。"

    (二)抵抗運動的萌芽

    投降當天,比利時地下抵抗組織開始形成

    軍事抵抗前軍官讓•穆蘭組建"獨立陣線",收集散落武器,在阿登森林建立游擊基地

    輿論反擊記者羅伯特•德•曼創辦地下報紙《自由比利時報》,發行量從500份增至5萬份

    救援行動"彗星路線"組織開始幫助盟軍飛行員逃往英國,至1944年營救約1500人

    這些抵抗活動為1944年盟軍反攻保留了內應力量。

    (三)國際社會的反應

    比利時投降在國際上引發強烈震動

    英國丘吉爾在議會痛斥"利奧波德三世背叛了盟友",但仍接納比利時流亡政府

    法國雷諾政府召回駐比利時大使,指責國王"破壞了盟軍統一戰線"

    德國希特勒在5月29日的演講中稱"比利時的投降證明了第三帝國的不可戰勝"

    美國羅斯福總統發表聲明"對比利時人民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加速《租借法案》的通過

    從5月101novel.com日到28日的8天里,比利時從戰略包圍走向亡國投降。利奧波德三世的投降決定不僅改變了國家命運,更在戰後引發了持續數十年的政治爭議。然而,比利時軍隊的殘余抵抗與民間萌發的抵抗運動,為這個民族保留了復國的希望。當1944年盟軍反攻歐洲時,比利時將以被佔領者與抵抗者的雙重身份,重新回到歷史舞台中央。

    喜歡一戰,二戰風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一戰,二戰風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一戰,二戰風雲》,方便以後閱讀一戰,二戰風雲第7章 從戰略包圍到亡國之殤(1940年5月20日-28日)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一戰,二戰風雲第7章 從戰略包圍到亡國之殤(1940年5月20日-28日)並對一戰,二戰風雲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