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也納︰末日藍圖下的裂痕
1916年3月的霍夫堡皇宮,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書房里飄著刺鼻的苯酚氣味。86歲的皇帝盯著東線地圖上蜿蜒的紅色箭頭——那是俄軍即將發起攻勢的預警。陸軍元帥康拉德•馮•赫岑多夫的手指劃過喀爾巴阡山脈︰“陛下,我們在加利西亞只有40個師,防線比紙還薄。”
外交大臣布里安伯爵插話道︰“匈牙利人拒絕增派更多部隊,蒂薩總理說‘多瑙河的鮮血已經流得夠多’。”
皇帝的咳嗽聲蓋過了掛鐘的滴答︰“告訴蒂薩,若俄軍突破防線,布達佩斯的議會大廈將掛滿雙頭鷹旗。”他不知道,此時的俄國西南方面軍司令布魯西洛夫,正將500萬發炮彈運往前線,這些鋼鐵即將撕裂奧匈帝國的脊梁。
在布達佩斯,匈牙利總理伊什特萬•蒂薩正與財政大臣貝洛•鮑伊瑙伊爭吵。“塞爾維亞的銅礦利潤都進了維也納的腰包!”鮑伊瑙伊拍著桌上的佔領區財務報告,“我們的士兵在東線 dying,卻換不來一粒小麥。”
蒂薩揉了揉太陽穴。自1915年佔領塞爾維亞後,奧匈帝國設立的“多瑙河軍事管理局”將70的資源運往奧地利,匈牙利僅得到殘羹冷炙。他提起筆,在給皇帝的電報中寫道︰“除非允許匈牙利企業參與塞爾維亞經濟開發,否則征兵工作將無法繼續。”
二、加利西亞絞肉機︰布魯西洛夫的鐮刀
1916年6月4日凌晨4點,奧匈帝國第11集團軍司令博羅耶維奇將軍被地動山搖的炮聲驚醒。他沖出指揮部,只見整個利沃夫防線籠罩在橘紅色的火光中——2700門俄軍火炮正在實施地毯式轟擊。
“將軍!俄軍突破第42師防線!”副官的報告被彈片劃破。博羅耶維奇抓起電話打給康拉德︰“我們需要德國援軍,立刻!”
但此時的康拉德正在維也納與德國軍事顧問爭執。“法金漢元帥只肯派2個師?”康拉德怒吼,“布魯西洛夫的攻勢會把我們的東線變成屠宰場!”
在前線,奧地利士兵海因里希•穆勒蜷縮在戰壕里,听著頭頂呼嘯的“法國女士”俄軍炮彈昵稱)。他的戰壕隔壁是匈牙利第5步兵團,連長拉斯洛•納吉中尉用半生不熟的德語喊著︰“穆勒!把你們的機槍借我們用!”
“自己沒長手?”穆勒咒罵著,但還是拖過一挺馬克沁機槍。當他抬頭時,只見俄軍灰色的人海已漫過鐵絲網,其中不少士兵戴著塞爾維亞游擊隊的紅黑袖標——那是布魯西洛夫特意招募的南斯拉夫志願者,為的是瓦解奧匈帝國的多民族軍隊。
6月10日,奧匈帝國第3集團軍司令約瑟夫•拜爾將軍在撤退中被流彈擊中。他臨終前對副官說︰“告訴蒂薩總理,匈牙利的小伙子們死在了離布達佩斯800公里的地方。”這句話後來成為匈牙利議會抨擊維也納的利刃。
三、塞爾維亞鐵幕︰多瑙河的枷鎖
在貝爾格萊德的卡萊梅格丹城堡,“多瑙河軍事管理局”局長利奧波德•馮•薩爾扎塞奈特將軍正在簽署處決令。自1915年佔領塞爾維亞以來,已有超過3萬名反抗者被處決,絞刑架就設在薩瓦河畔的老市場。
“將軍,匈牙利的經濟代表團到了。”副官通報。薩爾扎塞奈特整了整軍裝,迎接來自布達佩斯的貴客——匈牙利國家銀行董事久洛•班菲伯爵。
“我們需要尼什的鉛礦開采權。”班菲開門見山,“蒂薩總理說,匈牙利的炮彈工廠不能再依賴奧地利的原料。”
薩爾扎塞奈特冷笑︰“維也納已經批準了30的開采份額,你們還想怎樣?”他不知道,此時的塞爾維亞鄉村,游擊隊正用奧匈帝國的鐵軌制造炸彈——1916年夏,游擊隊襲擊了27次多瑙河航運,摧毀了價值200萬克朗的物資。
在諾維薩德,匈牙利行政官伊斯特萬•多比正在主持“親善會議”。他用蹩腳的塞爾維亞語說︰“只要你們效忠皇帝,就能得到面包和鹽。”台下突然站起一位老教師︰“我們要的是自由,不是哈布斯堡的面包!”
多比的笑容瞬間凝固。當晚,老教師被拖到多瑙河岸邊,隨著一聲“為了奧匈帝國”的槍響,尸體沉入河底。他的學生後來加入了鐵托的游擊隊,在二戰中親手炸毀了多比家族的莊園。
四、帝國挽歌︰三重絞索的收緊
1916年8月,布魯西洛夫攻勢達到高潮,奧匈帝國東線崩潰,150萬士兵傷亡或被俘。康拉德被解除總參謀長職務,由博羅耶維奇接任——這標志著奧匈軍隊正式淪為德軍的附庸。
在布達佩斯,蒂薩總理收到了來自塞爾維亞的緊急報告︰“游擊隊控制了70的鄉村,我們的征稅隊無法離開城市。”他憤怒地拍案︰“維也納把塞爾維亞變成了火藥桶,現在卻要我們匈牙利的子弟去填坑!”
此時的維也納正在舉行秘密會議,布里安伯爵向皇帝攤牌︰“德國要求我們割讓加利西亞給波蘭人,以換取更多援助。”弗朗茨•約瑟夫盯著牆上的哈布斯堡家族譜系圖,仿佛看到了帝國的終點︰“同意吧,我們已經沒有選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1916年11月21日,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美泉宮去世。他臨終前的最後一道命令,是給東線的匈牙利士兵頒發銀質勛章——這是他能為二元帝國做的最後努力。而此時的塞爾維亞,游擊隊正傳唱著新的歌謠︰“哈布斯堡的鷹飛不過多瑙河,他們的王冠終將墜落。”
五、世界的裂痕︰多米諾效應
布魯西洛夫攻勢雖然最終被德軍遏制,但它產生了深遠的世界影響︰羅馬尼亞見奧匈帝國虛弱,于1916年8月對其宣戰;意大利在伊松佐河發起第7次攻勢,試圖趁火打劫;而奧匈帝國對德國的依賴,使其逐漸喪失了外交自主權,成為威廉二世的棋子。
在塞爾維亞,奧匈帝國的殘酷統治播下了仇恨的種子。戰後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將對哈布斯堡家族的敵意寫入憲法;而匈牙利在佔領區的經濟掠奪,成為二戰後甦台德問題的歷史伏筆。
對于奧匈帝國而言,1916年是真正的轉折點。當布魯西洛夫的鐮刀割開東線防線,當塞爾維亞的反抗之火永不熄滅,這個存在了600年的多民族帝國,終于听見了自己的喪鐘。它的命運,早已在加利西亞的泥沼和薩瓦河的血色中注定——一個由聯姻和權謀維系的帝國,終究無法在民族主義的浪潮中存活。
歷史細節考證
1. 布魯西洛夫攻勢︰實際發起于1916年6月4日,持續至9月,奧匈帝國傷亡約150萬人,佔其總兵力的13,完全依賴德軍救援。
2. 塞爾維亞佔領政策︰奧匈帝國設立“多瑙河軍事管理局”,實行糧食統購年征收量達30萬噸)、工業國有化,匈牙利企業獲得30的采礦權,引發當地強烈反抗。
3. 人物真實性︰
利奧波德•馮•薩爾扎塞奈特︰真實歷史人物,19151918年任塞爾維亞軍事總督,以殘酷鎮壓聞名。
久洛•班菲︰匈牙利貴族,一戰期間主導對塞爾維亞的經濟掠奪,戰後成為匈牙利總理。
4. 軍事細節︰布魯西洛夫采用“滲透戰術”,集中炮火轟擊薄弱點,導致奧匈帝國防線多處崩潰,此戰術被寫入一戰軍事教科書。
本文通過奧地利、匈牙利、奧匈帝國及世界史四個維度,展現了1916年奧匈帝國在東線與佔領區的雙重危機,突出真實人物的決策與互動,還原了帝國崩潰前的復雜圖景。
喜歡一戰,二戰風雲請大家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