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听聞趙凌要他代師授課,面露難色,連忙推辭︰“臣授課?陛下,臣于道家學說尚在研習之中,自身尚且一知半解,豈敢妄為人師?”
趙凌目光如炬,直視韓信︰“不會便學!如今尚學宮中修習道家的多是未及冠的少年,河上公臨行前已將畢生所學典籍與注釋盡數留予你。那些注解字字珠璣,條分縷析,以你之才,豈會看不懂?”
他語氣稍緩,帶著幾分稱贊之意︰“河上公曾言,你是他平生所見悟性最高的弟子。此番代師授課,既是磨礪,也是傳承。”
確實,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在于其觸類旁通的能力。
韓信不僅兵法造詣舉世無雙,研習道家典籍不過一年,便已深得其中三昧,連河上公這等世外高人也對他青眼有加。
“臣……遵旨。”韓信不敢再推辭,只得領命,卻又忍不住問道,“只是不知河上公此番遠赴巴蜀,所為何事?”
趙凌負手望向遠方,語氣縹緲,笑道︰“先生乃世外高人,如閑雲野鶴,去往巴蜀自有其深意。太尉又何必追問?”
韓信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是臣多言了。”
趙凌轉過身,意味深長地打量著韓信︰“朕觀太尉近來在朝堂上愈發沉默,莫非是深受道家影響,欲效莊子逍遙世外?”
韓信聞言微微一怔,隨即展顏笑道︰“陛下多慮了。臣雖覺道家思想玄妙精深,卻從未想過遠離朝堂。臣這一生所求,始終是為大秦建功立業,名垂青史。”
他頓了頓,繼續道︰“況且道家的‘無為而治’,陛下不是正在踐行嗎?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提高將士待遇……這些舉措,皆暗合道家精髓。朝政既已步入正軌,臣又何必多言?”
韓信與蓋邱一樣,都認為趙凌當前的治國方略已深得“無為而治”的真諦。
“現在你可明白,朕為何要你來尚學宮修習?”趙凌意味深長地問。
韓信坦然笑道︰“陛下深謀遠慮。臣年少得志,身居高位,難免心浮氣躁,急功近利。”
“這半年來,臣在尚學宮中與諸位高人論道,聆听百家學說,確實讓臣的心境沉靜了許多。”
他神色誠懇,毫不避諱曾經的野心︰“臣不敢欺瞞陛下,初隨陛下入咸陽時,臣仍心存裂土封王之念,一心想著衣錦還鄉。那時對陛下的諸多決策,心中還存有疑慮。”
他搖了搖頭,自嘲地笑了笑,“如今看來,是臣當時目光短淺了。”
“天下一統,才是大秦唯一的正道。如今臣已位列三公,陛下更是將王翦將軍的門生故舊盡數托付于臣。陛下如此信任,臣感激涕零,唯願有朝一日能再為大秦開疆拓土,以報君恩!”
韓信侃侃而談,將心中所想和盤托出,這番肺腑之言,哪里像是個想要歸隱山林的人?
他只是學習道家思想,卻也沒到徹底淡泊一切的地步。
趙凌滿意地點頭︰“朕封你為太尉,自是相信你的能力。但當初也擔心你年輕氣盛,驕矜自滿。須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若你在朝中樹敵過多,縱使朕想護你,也未必能保你周全。”
歷史上的韓信雖軍事才能絕世,但為人處世確實欠缺圓融。
如今經過道家思想的燻陶,心性愈發沉穩,趙凌用起來也放心不少。
“匈奴那邊,也該有個結果了。”趙凌話鋒一轉,目光變得銳利,“待徹底收下匈奴那片疆域之後,朕希望愛卿繼續北上,再為大秦開闢一片疆土。”
“再往北?”韓信面露疑惑。這段時間他忙于修習,未曾前往章台宮,也未見過牆上那幅《坤輿萬國全圖》,對匈奴以北的疆域一無所知。
在他認知中,匈奴以北便是世界的盡頭,傳說中那是一片浩瀚而苦寒的不毛之地。
趙凌微微一笑,耐心解釋道︰“再往北,是廣袤的南西伯利亞森林和貝加爾湖,還有一片豐美的草原。那里居住著尚處于部落階段的丁零人,以漁獵為生。他們比匈奴更為分散,社會發展程度也更低。”
“要說征戰,倒也不必大動干戈。”
“他們不堪一擊。愛卿可率領數千精兵前往巡視,宣揚大秦文化。至于開疆拓土,暫時不必強求。若他們願意稱臣納貢,學大秦文字禮法,那自然是最好。”
以大秦目前的人口數量而言,過于遼闊的疆土其實是沒多大必要的。
匈奴和百越必須同化,那是因為他臨近大秦邊境,不徹底打下來,趙凌心不安。
要知道匈奴可是在被漢朝打崩了的情況去了歐洲,依舊被稱為上帝之鞭。
當今世界,大秦的軍事力量無論在哪里都是絕對的橫掃。
韓信如果想要開疆拓土,有的是機會,只要帶著幾千的部隊,到哪都能打下一片疆土來。
韓信笑道︰“只要陛下下令,臣願走上這一遭。”
“等等吧,朕收到軍報,冒頓已經整合了整個匈奴部落,等阿提拉殺了冒頓,愛卿便再去一趟,將姑衍郡治理好,便可以出發了。”
“對了!你閑了的時候來章台宮見朕,朕給你看副圖。”趙凌听出來了,韓信對匈奴以北的疆域其實並不怎麼感興趣,畢竟根本不用怎麼打,這種對他一點難度都沒有的事情,怎麼可能提起他的興趣呢?
“臣現在便有時間。”韓信雖然不知道趙凌說的是什麼圖,但皇帝讓他閑下來了之後去看,他現在不閑嗎?
“哈哈哈哈!那便隨朕一同回去吧。”趙凌其實也看得出,韓信哪怕之前也沒有多麼的膨脹。
因為趙凌得到這個天下可並不是很難,一路順風順水,韓信更是見識過他的本事。
只要趙凌在世,韓信就不可能生出什麼多麼倨傲的心理,這一點從他跑到王翦府上打算成為王翦的弟子就看得出來,韓信這個人其實還是很謙遜的。
主要當世的牛人太多,韓信也就打了那麼兩仗。
一仗有趙凌為主導,張良、尉繚、陳平這些牛人在身後策劃,他不過是領兵罷了。
另一仗征匈奴,蒙恬經驗老道,統兵能力並不比他差,所以他也膨脹不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