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現在的脾氣也是越來越好了。
特別是在經歷了趙凌各種拉扯之後,如今的他看來,世上沒什麼事情是不能理解的。
他已經從那個急躁地想要求得長生以完成畢生所有理想的帝王變成了一個退休後心態平和的老人家。
看著聖旨上的一條一款,嬴政的嘴角只是有些壓不住了而已。
大秦已經擁有百艏戰船這件事,他也是現在才知道,想來他在咸陽的時候,那些戰船還在建造吧……
不對!!
嬴政摸了摸斑白的胡須,嘴角更是翹了起來。
皇帝不是說,已經將之前徐福去的那個到過上的土著都給屠戮了嗎?
他們還從海外帶來那麼多東西,說不定這百艏戰船早就建好了。
那大炮,嬴政是見過的,比起自己手上能一槍結果猛虎的大秦之音可強太多了。
戰船沿黃河過靈渠,五千發炮彈打兩個百越部落?
誤傷肯定也是免不了的吧。
趙凌真的仁慈嗎?
屠戮一島土著,卻面不改色地說出來。
在已經可以和平解決的情況下,依舊選擇炮轟百越!
這位武帝可實在不怎麼仁慈。
但這也是贏政所希望看到的。
明明有著強大的武力,卻總是用些陰謀,這可不像帝王所為。
章邯和楚懸站在一側,偶爾可以見到嬴政嘴角那抹笑容,他們也明白了,始皇帝對武帝的抉擇很是滿意。
“果然,他是讓馮瑜到嶺南教百越人文字!”
嬴政一直都在想著與趙凌的政策思想同步,並且不斷進行一個反思。
章邯將這邊的一切情況傳至咸陽,嬴政便開始猜測趙凌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派戰船南下,他是沒想到的,對百越地區將來的規劃,趙凌倒在之前給他提及過。
包括海南郡、會稽郡和閩中郡這三郡會成為大秦的富庶之地這件事,他最開始听趙凌說,也覺得不可思議。
但後來又听趙凌解釋了一番。
大秦之外那麼多的疆土,一旦開通海運,各種物資通過沿海關口進行運輸,以及外族人的到來,何愁沿海郡縣不富庶?
讓馮瑜南下傳播儒家文化,宣揚忠孝仁義,教那些百越人大秦的文化,這除了是對百越蠻夷的教化,更是鞏固馮瑜在儒家的地位。
馮瑜的確已經取代了孔鮒在儒家的地位,但畢竟年紀尚淺,輩分較低,哪怕他才華橫溢,依舊會有儒家那些老先生不服。
要讓馮瑜成為儒家真正的精神領袖,除了需要時間,還需要馮瑜作出一些有影響力的事情,來奠定他的地位。
只要馮瑜能讓百越蠻夷皆學儒家文化,不出十年,等孔鮒和那些老家伙死了,馮瑜就算真正的站穩了腳跟。
除了馮瑜,趙凌竟然還讓道家、法家、陰陽家的人一同前來。
那三家可不是教百越人識字的!
說起來倒像一種制衡……
也像是對百越地區的人進行一種精神洗腦。
道家同樣崇尚無為而治,只是他們的學術太過理想化,不為嬴政所喜。
那不是他所追求的霸道。
陰陽家莫說在大秦其他郡縣,在百越依舊有著相當高的影響力。
百越蠻夷本來就信奉天地神靈,陰陽家可以說到任何地方都能吃得開。
偏偏如今陰陽家的鄒衍死後都成為了嬴政座下天師,他的後人鄒玄入朝為官,以皇帝馬首是瞻,始皇帝已成新天帝一說經陰陽家那些弟子傳揚出去,何嘗不是對大秦統治的一種鞏固?
法家弟子來嶺南自然是為了教百越蠻夷大秦的律法。
只不過趙凌竟然對儒家教字有明確定價。
還美其名曰,道不可輕傳!
儒家在百越各部落開設學舍,一個部落留十名先生。
一堂課一枚半兩錢!
而且只收大秦貨幣!
這個價格屬實定得不高。
嬴政起初看到這個定價的時候,也是微微一愣。
但不過片刻便釋然了,趙凌這是要讓大秦的貨幣在百越地區流通。
後面還有,讓商人將大秦的美食和各種工具都賣過去。
那些商人有大秦邊關將士親自護衛,只不過需要出納高額的費用。
大秦邊關的將士將負責他們的安全,深入百越進行交易,只是交易只能用大秦的貨幣,百越人若是沒有,可以與大秦的將士直接進行兌換。
這些將士也需習得文字,並且經過系統的培訓方能出行,所獲之利,將士們可得九成,一成納入國庫。
關市的建造的確可以促進大秦與百越的交易,以及對百越的同化,但那些商人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百越不知多少小部落的人一生未曾出過大山,讓他們走出來也不現實,語言不通,文字不通,交易也屬實困難。
商人們一旦進去大規模地進行交易,讓他們知道大秦的東西好,讓他們對大秦心生向往,這對將來一統也是一件好事。
嬴政看著這一條條政令,腦中不斷分析著。
趙凌想得很遠,他並不是單純地想要滅了百越,而是從軍事、文化以及信仰上對其進行征服。
這小子,哪來這麼多時間折騰這些?
從重用儒家,到諸子百家齊放,這都來得太快了。
墨家大放光彩,創造出各種稀奇古怪卻又適應的東西。
陰陽家臣服,為朝廷背書……
再到如今,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一同到百越教化蠻夷。
嬴政越想越深,不由深吸了一口氣,趙凌下棋倒是下得一般,但這布局可是一步接一步。
而且他明明那麼懶散的樣子,將許多事情都交給了丞相府,連文書都不想批閱,卻將這些事情做得如此之好。
“先生,陛下還有密信轉交與您。”章邯見嬴政已經看完,將聖旨和圖紙都放在桌上,他又從懷里拿出一封密信呈上。
嬴政隨手接過,拆開封了印泥的信。
“父皇!在南郡玩玩就回來,要不你去長沙郡玩也可以,那里有臭豆腐,好吃著呢。”
“嶺南過些年就好了,您得好好活著,可別太顛簸,也別深入。”
“兒子十月祭祖,等父皇雍城相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