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說以我家鄉的生產隊為雛形,而編寫的。
在那個遙遠的七十年代初,有一個寧靜的山村坐落在大山深處。這個山村四周環繞著茂密的山林,坡地佔據了大部分的土地面積,而水田則顯得格外稀缺。
由于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再加上集體勞動的方式,村民們的積極性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大家每天都在山坡上辛勤勞作,但收獲卻十分有限。糧食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全大隊人口的需求,每年交完公糧後,所剩無幾的口糧,再加上粗糧和紅薯,仍然嚴重不足。
老支書王清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殫精竭慮,想盡各種辦法來改善這種狀況。他不斷地向上級申請救濟糧款,希望能得到一些援助,緩解村民們的饑餓問題。然而,盡管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卻始終無法讓每個人都吃飽飯。
在農閑的時候,王清遠不得不為許多家庭開具證明,允許他們外出乞討求生。這讓這個山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乞丐村”,村民們的生活異常艱難。村里的姑娘們都拼命地想要嫁到外面去,逃離這個貧困的地方;而村里的小伙子們則因為家庭條件差,很難娶到媳婦。
面對這樣的現狀,王清遠焦慮萬分,但卻束手無策。他常常獨自一人在山間徘徊,苦思冥想,試圖找到一個能夠徹底改變村莊命運的好辦法。
退伍軍人王啟軍的回歸,使得一切發生了變化。
王啟軍在部隊里表現得非常出色,他不僅軍事素質過硬,而且還擁有著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勇敢無畏的精神。他曾經參加過北方與毛熊的軍事對峙,在那場激烈的斗爭中,他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堅韌,最終榮立二等功。
憑借著這份榮譽,王啟軍本有機會去縣城的單位上班,從此過上穩定的生活,端上那個令人羨慕的鐵飯碗。然而,當他回到家鄉時,眼前的景象卻讓他感到震驚和痛心。
盡管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但家鄉的面貌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依舊是那個貧窮落後的小村落。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許多鄉親們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乞討為生。
面對這樣的現實,王啟軍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僅僅為了個人的利益而離開家鄉,他必須留下來,為改變家鄉的現狀貢獻自己的力量。
于是,王啟軍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去縣城工作的機會,選擇回到家鄉,擔任起了大隊長的職務。他深知這個決定意味著要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但他毫不退縮,決心用自己的雙手,帶領鄉親們走出困境,過上好日子。
首先,他對大隊的現狀作了詳細的調查和了解。他發現,社員們雖然每天都在出工。不管酷暑,嚴寒他們都會在田地里辛苦的勞作,可是他們對糧食是否增產,並不關心。他們只是被動的,機械的,麻木的勞動,這樣能有高產出才怪。
經過長達十幾天的深思熟慮,他終于想出了一套自認為相對較為合適的方案。這套方案的核心在于將地塊的工分和產量都進行固定處理。具體來說,就是由相鄰的幾戶人家共同承擔包干責任,工分固定不變,無論實際工作情況如何。而產量則以上一年度的實際產量為準,同樣予以固定,後續如果有增產的情況,其中增產的一半將由這幾戶人家自行分配。
然而,當他滿心歡喜地將這個方案拿去與老支書商議時,卻遭到了老支書的強烈反對。老支書認為,這種做法不但意味著開歷史的倒車,重新回到過去的老路上去,而且會對當前的生產模式造成嚴重沖擊。兩人在這個問題上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終爆發了他們之間的第一次激烈爭吵。
後來經過王啟軍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講事實、擺道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讓對方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和可行性。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兩人都做出了讓步,決定先由王啟軍所在的生產隊來試行這個方案,看看實際效果如何。再決定是否全大隊一起這麼做。
王啟軍回到生產隊後,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馬不停蹄地組織召開了全體社員大會。在會上,他詳細地向大家闡述了這個辦法的具體內容和實施步驟,並認真解答了社員們提出的各種疑問和擔憂。
經過王啟軍的一番解釋說明,絕大多數社員都對這個辦法表示理解和支持,認為這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好辦法。大家紛紛表示願意積極配合,共同努力,把這個辦法落到實處。
于是,他所在的生產隊里的社員們,就像是被點燃了一團熊熊烈火一般,突然間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勞動熱情。每個人都充滿干勁,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
他們不僅積極參與田間勞作,還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想方設法地提高糧食產量。有的社員提議改進耕種方法,有的則建議引進新的優良品種,還有的人主動研究如何更好地防治病蟲害。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為實現增產目標而努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經過一年的辛勤耕耘,生產隊終于迎來了豐碩的成果。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基本解決了餓肚子的問題。這不僅讓社員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更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由于勞動效率的大大提高,社員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其他活動。其中,手工藝品加工成為了許多社員的新選擇。他們利用農閑時間,精心制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如刺繡、竹編、木雕等。這些手工藝品不僅展示了社員們的才藝,還為他們帶來了額外的收入。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員們的經濟狀況逐漸得到了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這個曾經貧困的生產隊,如今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展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老支書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終于同意了全大隊都使用這個方法。三年的時間整個大隊便擺脫了吃不飽飯的境況。
王啟軍再次引領眾人開發山林資源,充分利用山里豐富的竹林,發展竹編工藝,並聯系進行竹繩編織彼時江河上的縴夫多使用竹繩)和草繩編織。總之,要讓所有人都行動起來,有活干就能有收入。如此一來,眾人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還能有更多的資金來改善生活。
為解決大隊小孩的讀書難題,他發動全大隊勞力于農閑時節,築起了五間土坯瓦房。不僅如此,他還親自擔任代課老師,將大隊中僅有的兩個上過初中的青年也納入教師隊伍。白天教導孩子們,夜晚則組織社員進行掃盲。望著小山村的生活日益改善,全村人皆斗志昂揚,奮力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這期間還發生了不少事兒呢,以前那些游手好閑的懶漢,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混日子啦,于是就向上級告狀,說小山村在走資本主義道路。上級派人來調查,結果發現都是全體社員齊心協力才度過了難關。反正啊,這中間的波折可不少呢!
到了 1980 年,其他地方都開始搞家庭聯產承包了,小山村卻因為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村民們一致投票,要求繼續保留集體制。
王啟軍接著就辦起了磚廠,還引進了竹壓板生產線,讓山村朝著企業的方向發展。
到了 1985 年,老支書因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就把支書的責任交給了王啟軍,而老支書的孫子大學畢業後,也放棄了城市的工作,回到小山村,接任了村長的職務。
而且啊,到了年底,全村都實行了免費醫療、免費上學,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除了口糧,每個月還能額外領到十五元的養老金呢,這可真是把小山村打造成了理想的烏托邦啊!
喜歡失敗者重生記請大家收藏︰()失敗者重生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