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軍旅長說著便是直接帶著親信逃離,逃的那叫一個絲毫不拖泥帶水,而那些偽軍見到自己的長官都跑了,更是沒有一點的戰斗力,一個個的要麼逃跑要麼投降。
知道這幫偽軍跑了,廖建楚並未命令去追擊,而是帶著部隊繼續向著濟南挺進,畢竟相對偽軍來說114師團和濟南城更加的重要,若是不速戰速決解決濟南,等待鬼子的援軍南渡黃河而來那是一個大麻煩。
“軍座,鬼子的外圍基本已經肅清完畢,各部已經抵達預定位置,不過東昌的鬼子有異動,根據偵察機的觀察他們正準備橫渡黃河支援濟南。”
“這幫鬼子還真是膽子大,區區一個聯隊的鬼子就敢南下送死,簡直是不知死活。
命令航空旅前去給他們一個教訓,將黃河一線鬼子的渡船全部給我炸掉,別讓這些臭蟲影響我們的計劃。”
東昌的鬼子並不是很多,若非因為林昊佔據平陰等地怕林昊北渡,他們在這里基本上都沒有兵力。
現在竟然還想著南下,簡直就是找死。
另一邊,華北司令部內,新上任的杉上元也是收到了林昊進攻濟南的消息。
寺內壽一已經被一擼到底,回到國內也只是進入後勤的傷兵部門,基本上沒有出頭之日。
作為日軍的大將,其先後擔任過師團長、航空本部長、陸軍闡明次長兼陸軍大學校長等職務,並且參與並且策劃918事變和128事變,手中沾染了國人的鮮血,乃是一頭不折不扣的畜生,最後在小鬼子投降後自知自己罪責難逃,在第一軍總司令官室開槍自殺。
雖然對方自殺,但這並不能磨滅對方對國人的傷害,內內血債需要拿其命來償還。
得知林昊竟然進攻濟南,他也是立馬調集兵力,準備南下支援濟南。
林昊的存在讓小鬼子屢次損兵折將,已經將林昊當成了眼中釘肉中刺,欲殺之而後快。
如今國內的戰斗已經進入了一個僵持不下的階段,雙方都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小鬼子的軍部開始采取新的策略,他們決定組建全新的三三制的乙種師團投入戰斗。
這些乙種師團的組建實力要比甲種師團低一個檔次,取消了旅團編制,改為師團直屬,擁有三個步兵聯隊,以及炮、工、騎、輜重並各一個聯隊。
主要是為了應對兩個問題︰一是佔領區兵力空虛,需要更多的部隊來維持治安和鞏固統治;二是針對佔領區內不斷涌現的反抗勢力,需要有足夠的力量來鎮壓。
自從林昊佔據了平陰之後,他的影響範圍不斷擴大,對小鬼子的威脅也日益增加。
為了防止林昊進一步進攻,杉上元果斷下令調集這32師團和36師團這兩個師團到德州和東昌一代,以便在林昊發動攻擊時能夠迅速增援,確保防線的穩固。
從東昌南下的鬼子聯隊就是隸屬36師團。
按照原本的歷史,32師團到37師團都是這二月才成立的,四月才到國內,但林昊給予的壓力很大,佔據任城無疑是給他們插了一根釘子。
所以小鬼子在江城會戰之後便是立馬成立了這幾個全新的師團,在十二月的時候便是相繼抵達了華北。
由于信息的偏差和情報的錯漏,林昊暫時還不知道杉上元已經命令兩個師團南下,畢竟若是什麼都知道他還和鬼子這樣打個屁,直接命令裝甲部隊北渡黃河,繞過其主力直插北平城下了。
濟南城內,末松茂治看著手中的戰況可謂是十分的頭疼,因為外圍防線在一日之內竟然基本上都被端掉,偽軍盡數投降,跑回來的只有阿貓阿狗兩三只。
這是對他的羞辱,雖然知道這幫偽軍是廢物,但沒有想到竟然這麼廢物,都沒有怎麼打就潰敗,獨立偽軍的混成旅旅長直接帶著手下拋入泰山之中,簡直是可惡和可恨。
“八嘎!八嘎~!這幫該死的家伙,竟然選擇集體投降和逃跑,簡直是該死!該死!”
末松茂治那叫一個氣啊,若非這幫偽軍沒用,對面不可能這麼快就攻破防線,現對方的部隊已經在長清會師,以長清一帶兩個大隊的兵力想要攔住對方簡直是痴人說夢。
“命令長清地區的部隊迅速撤退,留下少量的部隊佯裝主力襲擾,盡量拖延敵人的時間為我們爭取布防和等待援兵的時間。”
要知道林昊出動的一個師多的部隊,前後接近兩萬人,就算將他114師團全部壓上去再曠野打都打不過,更不要說分散的防守戰。
現在最好的方法就是依靠濟南城,依靠城內的百姓守住,畢竟林昊不可能對濟南城內的百姓開炮,這樣能夠大大減弱101軍炮火的威力。
101師屢戰屢勝其中一個巨大的原因就是對方手中精銳的重炮,一發炮彈下來就是一個足球場,這讓鬼子屢次都是苦不堪言。
如今找到了機會,無論如何都必須抗住對面的進攻,依靠濟南城能夠大大的減弱101軍的炮火和空中優勢,這就是末松茂治的目的。
畢竟這是在龍國本土作戰,林昊得考慮老百姓的安危,但他們又不考慮這一些,這讓他們能夠化被動為主動。
而已經抵達長清的廖建楚正準備讓部隊發起進攻,卻是發現鬼子的火力減弱了太多,這絕對不是幾個大隊的火力,隨即立馬讓人查看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