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人追問︰“大棚下面究竟有何物?”
領頭的怒目而視︰
“這是機密!”
“不然我們會被派來嗎?”
“你忘了紀律?”
“回去把保密條例抄一遍,我們審核。”
那人乖乖點頭,面露悔意,並非懼怕懲罰,而是意識到自己松懈了。
領頭者鄭重囑咐︰“今日之事記于心,爛于腹。”
“此處遠非表面簡單,別因偏僻掉以輕心。”
三人齊聲應允!
蔬菜大棚看似繁雜,入內後更覺如此。
特別是蔬菜品種,令人嘆為觀止。
未曾想,地下室更為驚人。
僅酒水便有五六萬斤。
另有五六萬斤紅薯干、兩三萬斤菜干。
運貨卡車調來十輛才勉強裝完。
原以為告一段落?
誰料楊建設隨手一翻,竟發現更大的地下空間。
又運走一萬五千斤酒水。
四人心生敬畏。
這般規模的地下掩體,必屬絕密級別。
誰能保證大棚周邊無其他隱蔽設施?
四人浮想聯翩,思緒紛飛。
是否為防備外敵,故楊科長在此設秘密據點?
外表不過幾間簡陋小屋與四個大棚。
但想到地下掩體,
實在是……
四人頓感肩負責任重大,絲毫不敢懈怠。
一旦出事,
後果不堪設想!
楊建設自然不知他們如此聯想。
即便知道,也不會取笑。
必要時再造一處地下室並非不可能。
只是如今已近極限。
再多便是多余。
楊建設回辦公室後,李李好),唯劉會計在場。
其余人均奉命參與救災行動。
賑災並非只是發放物資那麼簡單。
趙大姐、于大姐以及張謙他們肩上的擔子很重。
即便他們能力再強,也需要好幾天才能處理完手頭的工作。
也就是說,留在辦公室的人必須身兼數職。
幸虧楊建設、熊初一和劉大姐都曾擔任過各種職務,對此毫不擔憂。
劉大姐笑盈盈地遞給楊建設一本存折︰“六千八百八十六塊,看看,這數字多吉利!”
楊建設驚訝地瞪大眼楮︰“這麼多錢?”
上午剛賣出去三萬多斤地瓜燒,才賺了一萬多塊。
這麼算下來,一萬五千斤高粱酒賣出這麼多錢,是不是出錯了?
劉大姐笑著說︰“我怎麼會搞錯呢?酒和酒的價值不一樣。”
“地瓜燒和高粱酒的成本能一樣嗎?三萬斤地瓜燒相當于五千斤高粱酒。
你自己算算吧!”
“別覺得我們給多了,這就是市場價,既沒給你高價,也沒壓價。”楊建設點頭表示理解。
他知道,這是劉大姐在安慰他。
能按市場價收購已經是最優待遇了。
處雖特殊,但也需接受自身監察部門的監督。
每周都要提交工作報告。
風言風語最傷人,尤其過幾年情況會更復雜。
熊初一拍拍楊建設,最終沒說什麼。
制度就是制度,他不會違背。
讓他欣慰的是,楊建設臉上沒有一絲不悅。
楊建設怎麼會不開心呢?這些酒水都來自他的空間產出,如果全拿出來供應,足以滿足全世界的需求。
他愁的不是價格高低,而是如何變現。
只要能變現,對他來說就是純賺。
但熊初一不知道,他眼中楊建設的表現簡直令人欽佩!
居功自傲是為人上者最忌諱的事情。
你可以狂妄,可以張揚,但不可過分傲慢。
難道真以為自己的成績全是個人功勞?沒有團隊,你能做到什麼地步?
楊建設若表現得囂張跋扈,熊初一絕不會同意。
畢竟他有這樣的資本。
成功往往依靠團隊,並非單憑個人之力。
而楊建設不同,在熊初一看來,這位世交大佷子不僅才華橫溢、耐心十足,更難能可貴的是謙遜。
謙遜乃龍族傳統美德,真正踐行者寥寥無幾,尤其有本事之人更是如此。
楊建設雖有傲氣,但這份傲氣只針對強者。
對普通人則十分隨和,這正是強者的驕傲。
熊初一難以想象,若有人取得楊建設這般成就,會得意成什麼樣。
楊建設發明的所謂土制暖氣,其加工工藝和外觀遠超國外多年水平。
如今內閣各部都在使用這種土制暖氣,無不贊不絕口。
處有專門經營國外特殊產品的人員。
他們震驚地發現,楊建設所謂的“土制暖氣”,其實領先國外的技術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雖然技術原理相通,提升有限,但外形確實出眾。
在葉大爺指導下,處的工作人員嘗試將該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反響熱烈,收獲頗豐的外匯收入。
熊初一听完匯報,深感不可思議。
他也咨詢過專家,對方的意見與楊建設如出一轍。
這種技術實現並不復雜,關鍵在于想象力和基本審美。
僅僅一個小改進,就成為搶手商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專家對楊建設的才能也充滿贊賞。
天才的一個創意,對普通人來說影響深遠。
熊初一當時並不明白這種自制暖氣的實際作用。
畢竟,如今龍國的鋼鐵產量還很低。
專家卻激動地說︰"熊處長,這可不能小覷。”
"國家目前確實面臨不少困難。”
"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讓我為您描述一下這個暖氣的潛力。”
"到了冬天,北方的寒冷簡直能把人凍僵,根本無法外出,只能靠生爐子取暖。”
"但如果高鐵普及,每家每戶都能用上暖氣,"
"您想想,這難道不是把冬天變成了春夏嗎?"
"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
熊初一也深受吸引。
確實如此!
要是真的實現了,這暖氣的作用非同小可。
雖然當下條件不足,
但其應用前景擺在眼前,只要努力,終會達成。
熊初一這一輩人最不缺的就是奮斗精神。
十四年的艱苦奮斗,連倭奴都被擊退了。
還有比這更難的挑戰嗎?
他們從不怕困難,只要看到希望,再大的阻礙也不足為懼。
他對實現專家設想的那一天充滿期待。
只是,熊初一並未將這一消息告知楊建設。
這類事只需少數人知曉即可。
熊初一對楊建設毫無隱瞞之意。
他是視楊建設如親子的大佷子,
有什麼好事,自然會想到他。
熊初一是在保護楊建設。
捧殺現象在龍國屢見不鮮。
楊建設年紀輕輕,僅二十三歲。
熊初一擔心他會因過于興奮而失控。
更何況,楊建設的貢獻遠不止一個自制暖氣。
反季節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又是另一項成果。
誰能想到,他一個人在荒郊野外鑽研了三四年?
每天都要出城,看起來就像無所事事。
然而,幾年後,成果令人驚嘆。
不僅建成了四個蔬菜大棚,地下還藏有兩個秘密空間……
這樣龐大的工程,竟由一人獨立完成,堪稱戰爭時期地下奇跡般的存在。
僅憑這項工程雖艱辛,仍有人能做到,但接下來的事卻未必有人能勝任。
楊建設一心投入科研事業。
蔬菜大棚的成果已證明一切。
種類繁多的蔬菜、水果,無不體現楊建設的用心。
除了蔬果,還有高粱、玉米等主食作物。
每種作物的生長習性各異,但他均成功種植,並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對眾多農業專家意義重大,
與之相關的人員,如奉命外出建廠的李謙等人亦然。
可以說,每個大棚中的種植技術都值得推廣。
每項技術都能撰寫成書,這些都是珍貴的知識財富,
未來將惠及無數人。
農業專家們堅信,只要有人完善其中任一種技術,定能在業內聲名鵲起。
楊建設無疑已在業內聲名遠播。
幾所農業大學都想聘請他任教。
什麼?
楊建設年僅二十三歲太年輕?
在那個年代,只要有真才實學,年齡從來不成問題。
事實上,大學始終歡迎真正有才華的人。
當時各學科尚未成熟,涌現無數二三十歲的青年大師。
楊建設的資歷無可挑剔。
任何農學院或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都會爭相邀請。
古時,但凡能讓人吃飽飯,便足以令人敬仰。
熊初一看重的是楊建設的赤誠之心。
若僅為自家溫飽考慮,四個大棚確實過于奢華,
按此規模,一個就足夠。
楊建設並非為個人溫飽,而是為了天下人的糧食問題。
抗旱、抗倒伏、增產型雜交玉米正在研發中。
目標顯而易見,無需贅言。
即便楊建設是自家佷子,熊初一依舊對其贊賞不已。
正因如此,熊初一越加不能讓楊建設受到半點委屈。
絕不能讓捧殺發生在楊建設身上,這是他的底線,但他不會告知楊建設。
小楊正值青春,前程遠大,熊初一與其他老友只需在旁默默守護即可。
有葉大爺支持,若有人對楊建設不利,需掂量清楚他們的實力。
熊初一拍了拍楊建設肩頭。
“梁歡懷孕了,你要多留意。”
“改天回趟家,你熊嬸听說後會有很多話想跟梁歡叮囑。”
“老太太年紀大了,帶樂樂就夠辛苦,哪有多余精力關心梁歡?”
楊建設笑道︰“明白,熊叔。”
話語間滿是親近之意,兩家實乃世代交好。
熊初一與楊建設父親曾在戰場多次相救,情誼難分彼此。
熊初一視楊建設勝過親生兒子。
自己孩子,成年後便送去部隊歷練,從不允許借其名行事。
而楊建設呢?
娶妻來自農村,熊初一立即幫忙解決戶口與工作。
皇城根戶口何時何地皆最珍貴!
工作更是不言而喻,那個年代,一個工人足以養活全家。
喜歡四合院︰六零反派,專坑禽獸請大家收藏︰()四合院︰六零反派,專坑禽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