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阿姨笑著問梁歡︰“你覺得你熊叔叔很怕我嗎?”
梁歡立刻搖頭︰“不是!”
“熊叔叔怎麼會怕你呢?他是愛你呀!”
“像你這樣的人,不知會讓多少人羨慕。”
熊阿姨笑了,“你真會說話。”她聲音柔和了些,“你叔叔和建設的工作很特別。”
“建設剛入行,時間還不長。”
“等他干得久了,就會明白,這份工作有多累。”
“全國各地都有他們的足跡,”
“為了完成任務,有時一年里大半時間都在外面奔波。”
“剩下不多的時間,還得留在公司。”
“能陪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
“你熊叔叔總覺得欠我很多。”
“在家總是對我百依百順。”
“很多人都說你叔叔是‘氣管炎’。”
熊阿姨苦笑一下,“他們哪里懂,你叔叔為工作付出了多少。”
梁歡鄭重地點點頭,“阿姨,我看得出來。”
熊阿姨嘆口氣︰“建設這孩子不壞,以後他要是不在家,你多擔待些。”
“都是為了工作。”
梁歡忙說︰“阿姨,建設對我很好。”
“他的工作,我一定支持。”
熊阿姨很滿意。
兩人在廚房聊了很久,熊初一喊道︰“你們倆在廚房干什麼呢?過來烤火吧,別凍壞了。”
熊阿姨朝梁歡使了個眼神,低聲說︰“我們在想,要是冬天物資充足,你們的工作就能輕松點了。”
熊初一搖搖頭,“想讓冬天物資豐富起來,哪有那麼容易?”
“皇城根下的百姓餐桌上,翻來覆去就是白菜、土豆。”
“還有別的嗎?”
楊建設插話說︰“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只要推廣大棚菜之類的反季蔬菜就行。”
嗯?
屋內大人們皆屏息凝視。
熊初一目光一振,“反季節菜到底是什麼?”
楊建設答︰“大棚培育的反季蔬菜。”
“像黃瓜、西紅柿這類,”他補充,“只夏秋有,冬日無。”
“因缺乏適宜生長環境。”
“但建大棚配地暖,人工造溫,就能讓它們在冬季出現。”
“到時冬天也能吃上夏秋的蔬果了。”
熊初一恍然︰“熊叔定懂此技。”
熊阿姨與梁歡本以為是楊建設的理想化設想,卻不知真有其法。
熊初一點頭︰“此技源遠流長,火房、暖室、玻璃房,歷代皆為皇族獨享,百姓無緣得見,更別說供京城所需。”
楊建設搖頭︰“熊叔,非不能也,未思耳。”
“此技確已被多人提及,但鮮有人深究。”
“菜籃子乃我華夏重事,若攻克此技——”
“只需在山東設一大基地,豈不解決京畿之地的蔬果需求?”
梁歡疑惑︰“為何選山東?其他地方不行嗎?”
楊建設隨口道︰“山東南接南方,彼處無需此法;北方寒冷,不建不可。
且山東地勢居中,交通便利,戰時亦可進退自如。”
新華夏成立僅十余年,領袖對戰事始終警覺。
熊初一眸光驟明。
熊初一立即打斷了楊建設的話。
熊初一感慨道︰“好小子,這些年在外游蕩,看來沒白忙活。”
“倒是在思考不少事。”
“這事不宜在家談,明天上班後,你寫份報告遞上來。”
楊建設鄭重應道︰“是!”
但他面露難色,“明天我得給單位裝暖氣片。”
“這報告能不能稍後再交?”
熊初一瞪眼訓道︰“楊建設同志,你要分清工作的優先級。”
楊建設沉默了。
在老一輩心中,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個人享受靠後。
再者,暖氣晚裝一天也不是大事。
過了一會兒,楊建設告辭離開。
熊初一夫婦目送他們離去,才回屋。
熊初一感嘆︰“年輕人真有潛力!”
清晨,楊建設發現傻柱又在院子前咒罵掃地。
他家門口一塊明顯區域被曬得焦黃,隱約可見黑色痕跡。
傻柱抬頭見到楊建設,臉瞬間漲紅。
低下頭,默默掃地,一言不發。
楊建設暗罵︰“膽小鬼!活該被賈家吸血!”
傻柱是什麼人?
他就是個混混。
真要動手報復,沒人敢小瞧他。
面對三個院子的大爺,一對一也毫不畏懼。
可對一個耍賴的老太太,他竟毫無辦法,還受盡欺負。
這樣的人,在四合院里對他人強硬,對賈張氏卻唯唯諾諾。
這不是自找麻煩還能怪誰?
傻柱心里的小九九,誰看不明白?
只有傻柱自己不清楚自己的心思。
楊建設對傻柱的事毫無同情之心。
傻柱理應被秦淮茹和賈家剝削。
無論誰勸他,他都會發火。
他硬說是把秦淮茹當作姐姐看待。
這讓人實在難以置信!
幸虧昨日楊建設警告過賈張氏,
昨晚她並未鬧出太大動靜。
四合院的鄰居們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只要賈張氏不影響他人,楊建設便不過問,
照常騎車去上班。
李科長與張謙早已在辦公室候著。
今日是楊建設為單位每家安裝暖氣的日子,
關系到大家的舒適生活,所以格外重視。
楊建設苦笑著說︰"昨晚接到新任務,得趕寫報告給領導,事情緊急,只能稍後開始。”
李科長立刻表態︰"工作優先。”
張謙隨即附和︰"楊科長,若有需要,請直接告訴我們,別客氣。”
楊建設搖搖頭︰"讓我先試試。”
張謙殷勤地為楊建設泡了杯龍井,又忍痛給李科長泡了一杯。
李科長笑著調侃︰"張謙,你這是成心搗亂啊。”
張謙解釋︰"好茶不易得。”
"不!所有茶都難得。”
"不論是什麼茶。”
李科長點頭表示同意。
張謙的話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況。
當然,大葉苦丁茶例外,那是常見的。
即便是李科長,自己也只喝些低檔茶。
哪個普通家庭會喝正宗的好茶呢?
李科長拉開抽屜,隨手拿了兩小包茶葉,
一包遞給楊建設,另一包裝進張謙的桌斗,
"碧螺春,便宜你們了。”
張謙喜形于色︰"李哥,多謝!"
李科長無奈道︰"你是不是跟四川師傅學了變臉?" 張謙哈哈大笑。
楊建設也笑了。
張科長並非吝嗇,李科長也非真小氣,兩人不過是演戲罷了。
有這樣的和睦同事,實為幸事。
楊建設定了定神,將過往所有資料調動起來。
他的智力屬性已達二十點,是常人的兩倍有余。
穿越前,腦海里的記憶瞬間涌現。
生活在信息發達的時代是最幸福的。
現代人每天獲取的信息量是古人百倍不止。
僅通過一個新聞網站,瀏覽到的內容就超過古人一年的接觸量。
若想認真學點東西,有海量資源可供利用,小破站、某乎、海角、某度及各類專業論壇,只要你願意學,便有許多高手無償傳授知識。
這在古代簡直不可想象。
新華夏的求學成本極低,門檻也低得驚人。
以古代為例,求學首先需家庭富裕,能負擔游學開銷;即便窮游,效率也遠不及現代。
再者,個人資質要足夠優秀。
古代老師授課面對數十人,無法細致教導,更別說提供紙筆。
那時教學靠口授,听講者眾多,能記住並回答問題的才能留堂,稱為“登堂入室”,其余則被淘汰。
即便成為登堂入室的學生,還需向老師贈送束修,供衣食鞋履,老師家有事還需幫忙,如此多年方能出師。
農耕時代,哪個家庭會讓勞力多年離崗讀書?可見求學不易。
楊建設不止一次慶幸生于新華夏。
他原本是位技術宅男,動手能力極強,尤愛烹飪。
他對食材獲取頗有研究,雖大棚菜非主要方向,也曾有所涉足,如今回想毫無難度。
楊建設奮筆疾書,文思泉涌,一氣呵成一個多小時,字跡如行雲流水,兩尺高的稿紙堆疊如山。
李科長和張謙見狀,悄悄取過他的手稿,先是對字跡贊嘆不已,楊建設的筆跡剛勁有力,字如其人,果然不凡。
再看標題,頓時倒吸一口涼氣——《關于在山東建立蔬菜大棚反季節生產基地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李科長和張謙面露驚色,雖字字清晰,合在一起卻讓人恍惚。
冷靜下來後,二人仔細閱讀,越讀越震撼,字里行間滿是對農業技術的深刻洞察。
楊建設提到反季節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只要潛心鑽研,定能突破技術瓶頸,讓京城冬季也能享用新鮮青菜。
他筆鋒一轉,開始闡述為何山東是最優選址。
李科長和張謙看得入迷,卻發現稿件戛然而止。
二人焦急催促︰“快更新啊!”楊建設回過神來,笑道︰“你們安心喝茶看報就好,莫要打擾我。”兩位科長這才意識到自己莽撞,這畢竟是楊建設受命而作的重要報告。
居然敢打擾楊科長構思,真是太過分了!
張謙趕緊給楊建設換上新茶。
"楊科長,喝茶休息一下,接著來。”
"我們保證不會再出聲。”
楊建設點頭,啜了口龍井,繼續埋頭書寫。
李科長向張謙招手,兩人走出門外。
"張科長,咱們闖禍了。”
張謙苦笑著︰"誰能想到楊科長會在辦公室寫這種東西。”
二人對視,滿心糾結。
寫這種涉及全局的戰略文章,就不能找更安全的地方?
竟敢在辦公室寫?簡直瘋了!
還好這是處的單位,換別的地方,後果不堪設想。
喜歡四合院︰六零反派,專坑禽獸請大家收藏︰()四合院︰六零反派,專坑禽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