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

第569章 京中風雲上)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柯久 本章︰第569章 京中風雲上)

    十月十五。

    京畿之地的秋意愈發濃郁,街道上隨處可見的落葉更是在凜凜秋風的吹拂下,為氣氛詭譎的京師注入了一絲蕭瑟。

    不過巳時三刻,巍峨的皇城外已是人滿為患,入目盡是身著緋袍的朝廷重臣,不時便有的議論聲響起。

    但與過去一個多月的愁眉苦臉所不同,此時在皇城外等候的重臣們盡皆神色淡然,眉眼間充斥著溢于言表的喜色,惹得從旁伺候的兵丁們如釋重負。

    "諸位大人,皇爺有旨。"

    "請隨咱家進宮覲見吧。"

    半晌,紫禁城巍峨的宮門被緩緩推開,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在諸多內侍的簇擁下,腳步急促的行至為首的內閣首輔方從哲身前,眼角帶笑。

    "有勞王公公。"

    微微拱手還禮,又簡單的寒暄了幾句之後,在宮門外等候多時的朝臣們便在首輔方從哲的率領下,輕車熟路的往位于內廷的乾清宮而去,只覺心情前所未有的輕松。

    他們在擔驚受怕了一個多月之後,終是在昨日傍晚時分,于永定門外迎回了率眾"南巡"的天子,也平息了京師暗流涌動多時的流言蜚語。

    ...

    ...

    "臣等,叩見陛下。"

    "吾皇聖躬金安。"

    乾清宮暖閣內,整齊劃一的歡呼聲如驚雷般炸響,容光煥發的朝臣們撩起寬大的袖袍,朝著案牘後的年輕天子叩首行禮,眼神很是復雜。

    自武宗皇帝南巡,于清江浦落水,並隨即不治而亡之後,眼前的朱由校是大明是時隔百余年之久,第二位駕臨南直隸的大明天子。

    而此時端坐于案牘後,年紀不過十七歲的少年天子此行不僅平安歸來,更是將南京勛貴們把持了百余年之久的"南京大營"軍權收回中樞,由天子親自節制。

    此外,運河上百余年之久,勢力錯綜復雜的漕軍將校們也受到了滅頂之災,漕運總督李養正在山東總兵楊肇基和登萊總兵周遇吉的協助下,近乎于肆無忌憚的剔除著漕軍把總,改以京營將校擔任。

    至于原有的漕軍兵丁,以及淮安府新招募的兵丁們也被交由坐鎮于清江浦,負責提督漕江,維系運河沿岸各個關隘穩定的惠安伯張慶臻統轄。

    可以說,前後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天子卻是在南直隸掀起了一場稍有不慎,便足以令整個大明帝國震動的改革。

    "諸位愛卿,免禮平身。"

    興許是此行收獲滿滿,盡管眼中仍殘余著些許疲憊之色,但朱由校卻顯得十分精神,揮手示意眼前的朝臣們起身。

    一年之內連續兩次"御駕親征",極大程度上加強了中樞對于地方的控制,也使自己手中掌握的"皇權"愈發鞏固。

    "啟稟陛下,兩淮鹽運使袁世振上奏,兩淮的鹽場們已是清點完畢,共查處隱匿不報的鹽商二十三人,特請陛下示意。"

    剛一落座,內閣首輔方從哲便是迫不及待的的拱手道,絲毫沒有顧忌角落處若有若無的冷哼聲,神情顯得很是亢奮。

    早在幾年前,神宗皇帝尚且在位的時候,他便曾舉薦袁世振擔任兩淮鹽運使,通過整頓兩淮鹽場的方式,為大明提供了數百萬兩的稅收;如今袁世振重回兩淮,且推行的"綱鹽法"比之前兩年還要"激進",必將為大明創造更大的稅收。

    "君無戲言。"

    "朕在淮安的時候便曾說過,凡主動上報鹽場者,既往不咎;瞞而不報者,取消其窩本資格,罰沒本金。"

    沉默少許,朱由校清冷的聲音便在暖閣中響起,犀利的目光也不由得投向淮安所在的方向。

    他知曉,能夠被兩淮鹽運使袁世振親自過問,並上報中樞裁決的鹽商們,必定是在當地"手眼通天",擁有莫大影響力的大鱷,否則絕不至于如此"大動干戈"。

    但越是這樣,他越要予以嚴懲,如此才能警醒世人,震懾兩淮乃至于分布在江浙地區的鹽商們。

    "臣遵旨。"

    輕輕點頭,首輔方從哲便躬身領旨,心中暗道天子舉手投足間散發出來的氣勢確是要比之前更加肅穆了。

    這氣場,已然絲毫不亞于昔日御極四十八年的萬歷皇帝了。

    "回稟陛下,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漣現已查明南京不臣勛貴共有七人,另外還有多人以權謀私,罪行昭昭,懇請陛下由刑部主理此案。"

    待到首輔方從哲落座之後,距離其不遠的刑部尚書朱國祚便是有些遲疑的起身,目光中夾雜著一抹征詢。

    按理來說,凡有勛貴觸犯國法,通常由朝廷的三法司共同審案調查,其中又以督查院和大理寺的權柄最重,刑部通常只有裁定權。

    但如今督查院和大理寺的最高行政長官,均為"東林"出身,與南方的勛貴們或多或少的有所交集...

    嘶。

    頃刻間,乾清宮暖閣中便是響起了一陣倒吸涼氣的聲音,就連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都忍不住多瞧了一眼其貌不揚的朱國祚,心道這位老臣,當真是殺人誅心。

    如今督查院左都御史張問達和大理寺卿鄒元標可就坐在暖閣角落,朱國祚此話是完全不給這兩位"東林君子"半點面子吶。

    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東林"的大本營便在南直隸下轄的"常州府",與南京當地的勛貴士紳們來往密切;而天子此行,又被人提前走漏了風聲,使得某些目無君上的賊人,竟敢在鳳陽府定遠縣設伏。

    雖說這通風報信之人,不見得是啞口無言的左都御史張問達,或者大理寺卿鄒元標,但這並不耽誤朱國楨借機表達心中的不滿。

    "不必。"

    "此事由刑部牽頭,大理寺和督查院負責協助。"

    不動聲色的瞧了一眼坐在角落處,臉色發苦的鄒元標和張問達之後,朱由校便是面無表情的吩咐道。

    今時不同往日。

    如今他在朝中的根基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留著幾名"東林"官員反倒更利于朝野間的平衡,無需刻意針對。

    況且他手中已是有十足的證據,昔日向魏國公徐宏基"通風報信",繼而令他下定決心在鳳陽府定遠縣設伏的"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喜歡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請大家收藏︰()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方便以後閱讀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第569章 京中風雲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第569章 京中風雲上)並對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