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

第399章 敵在何處上)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柯久 本章︰第399章 敵在何處上)

    同一日,東昌府清平縣。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此地便是齊國重鎮,被蒙元設立為東昌路總管府,後因漕運而重新崛起,成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

    萬歷初年的東閣大學士于慎行曾將東昌府稱之為"漕挽之咽喉",運河沿岸兩側盡是碼頭店鋪,每日都有來自于大明各地的行商至此。

    只不過隨著三月下旬,聚攏在兗州一帶的流民百姓在"有心人"的驅使下,先後攻克了巨野縣和嘉祥縣,並佔據了夏集之後,東昌府的運河沿岸也是肉眼可見的冷清起來。

    接連半個多月的時間里,除卻零星的漁船之外,再沒有任何一艘漕船出現在一望無際的運河之上。

    曾經熱鬧繁華的漕運咽喉,好似陷入了死寂一般。

    但就在兩個多時辰以前,初升的晨曦才剛剛刺破了自水面升騰而起的晨霧,上百艘規模恢弘的"漕船"便出現在水面之上。

    莫說在當下這個狼煙四起的當口,即便是漕運最為旺盛的時候,此地運河沿岸也沒有經歷過如此大的場面。

    盡管如此,諸多聞聲前來的縴夫和青壯們也沒有貿然上前,而是驚疑不定的立于堤岸上,不敢隨意靠近。

    畢竟這百十艘漕船盡皆懸掛著明黃色的日月軍旗,甲板上更是充斥著密密麻麻的黑色身影,無形之間便散發著一股威勢。

    瞧著運河上遮天蔽日的船隊,不少縴夫都忍不住竊竊私語,暗道如此大的排場,莫不是傳聞中代天巡狩的山東巡撫親自到了?

    但他們曾听人說,山東巡撫一向坐鎮濟南府,輕易不離駐地,更何況這船隊的方向分明是自京師而來...

    想到這里,堤岸上瞧熱鬧的縴夫青壯們便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默默挺直了胸膛。

    更有些機靈的,干脆直接跪倒在地,口中高呼萬歲不止。

    ...

    ...

    已是被下令肅清的堤岸上,身著甲冑的朱由校在黃得功等京營將校的簇擁下緩緩走下漕船,有些疲憊的呼吸著清香的空氣。

    今日已是他御駕親征的第九日,隨同出征的將士們自永定門出發,星夜兼程趕至通政碼頭,隨即沿著運河乘船一路南下,途徑成祖朱棣親自賜名的"天津衛",日行百里不止,並于今日清晨抵達了隸屬于山東布政司管轄的東昌府。

    輕輕活動了一下已是有些僵硬的四肢,滿臉風霜之色的朱由校舉目看向京師的方向,表情很是耐人尋味。

    雖說他這一路上星夜兼程,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但京師的那些魑魅魍魎只怕早已將他御駕親征的消息傳遞至山東,甚至連足跡都洞悉的一清二楚。

    終是避免不了一場硬踫硬吶。

    "皇爺,多飲些水吧.."

    正失神的當口,司禮監掌印王安自身旁校尉的手中接過一個水囊,並將其遞到朱由校的面前。

    接連多日的舟車勞頓,雖是令王安這位老太監苦不堪言,但其目光卻愈發熾熱,往日心中堅持的諸多信念也在一點一點發生著轉變。

    "此地距離兗州府城還有多遠?"將手中的水囊一飲而盡之後,朱由校扭頭朝著身旁的校尉們詢問道。

    "回稟陛下,"聞聲,一名瞧上去孔武有力的校尉便上前一步,聲音顫抖的拱手道"此地距離兗州府城尚有三百余里.."

    他名叫左良玉,因在京營內部的考核中連續三次為甲優,且出身山東臨清,遂奉命護駕出征。

    或許他與西南那位深受天子信任的石柱宣慰使名諱相近的緣故,天子竟親自將他點為"親衛",命他護持左右。

    "朕記得,你便是這東昌府的人氏吧.."

    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之後,年輕天子在周遭校尉們羨慕的眼神中,有些突兀的詢問起左良玉的籍貫。

    "陛下英明!"

    "卑職祖籍東昌府臨清州,于萬歷四十六年投身行伍,後被調回京營任職。"

    听聞眼前日理萬機的天子居然還記得他的籍貫,本就難掩激動的左良玉愈發亢奮,眼中滿是狂熱和殷切。

    天子竟然如此厚愛于他!

    "呵,京營好啊.."

    一道意味深長的嘆息過後,朱由校將目光自眼前校尉的臉上移開,心中滿是感慨。

    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誰能料到,在原本歷史上擁兵自重,坐視明廷轟然倒塌的"軍閥"左良玉也曾經是一腔血勇,發誓要忠君報國的好兒郎。

    "此地距離兗州三百余里,爾等覺得我大軍該去往何處?"

    自從進入東昌府之後,水流便由南轉北,河道也不似之前那般遼闊,船只行進的速度大為降低。

    好在山東地勢平坦,縱使即刻棄船步行,至多有個七八天的功夫,也可抵達兗州城外了,遑論河道尚有一段距離。

    但問題的關鍵是,山東亂民越聚越多,那白蓮賊首徐鴻儒更是毫不掩飾其野心,肆無忌憚的攻城掠地。

    未來幾天時間里,這徐鴻儒極有可能仗著源源不斷的"兵力",硬生生啃下城高池深的兗州城。

    屆時,周遭這些長途跋涉而來的京營將士倒是落了個"孤軍深入"的下場。

    "回稟陛下,"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士,左良玉對于周遭的地形最為熟悉不過,稍作沉吟之後便拱手回稟道"東昌府無險可守,陛下或可移鎮濟南,待到山東各處兵馬匯合之後,再以獅子搏兔之姿態,一舉剿滅叛亂。"

    此話一出,周遭校尉們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就在隨侍在側的老太監王安也忍不住多瞧了一眼面色黝黑的左良玉,心道這個粗漢倒是敢說。

    從大局的角度衡量,移鎮濟南自然是萬無一失,但這兗州可是魯王的封地,並且還節制著衍聖公府所在的曲阜,地位何其重要。

    自大明朝開國以來,可還從來沒有發生過"叛軍"攻陷王城的先例,尤其是陛下如今已是御駕親征,距離兗州府不足三百里。

    如此敏感的當口上,陛下突然改道濟南府,豈不是間接坐視兗州府淪陷嗎?

    誰能背負這個責任?!

    喜歡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請大家收藏︰()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方便以後閱讀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第399章 敵在何處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第399章 敵在何處上)並對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