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先生的大名,朕可是久仰了.."
深吸了一口氣,強壓住不斷翻涌的內心,身著長袍的朱由校略有些激動的朝著眼前精瘦干練的畢懋康點頭道。
听得此話,一身工匠打扮的畢懋康趕忙躬身行禮"臣惶恐.."但神色間卻隱隱有些不太自然。
他是萬歷二十六年的進士,與現任遼東經略熊廷弼,廣寧巡撫薛國用等人同科,但仕途經歷卻不可同日而語。
因為看不慣朝中的"烏煙瘴氣"兼之不喜阿諛奉承,他雖是政績卓越,卻始終不得重用。
心灰意冷之下,他便將精力逐漸傾斜于鑽研"火器",為此曾引來不少御史言官的非議。
畢竟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他的這種行為著實有些"離經叛道",壓根不符合為官之道。
正因如此,他方才與酷愛西學,甚至公然"皈依"天主教的徐光啟相交莫逆。
"畢先生,對我大明現有之火器,有何見解?"欣喜若狂的朱由校並沒有察覺到畢懋康眼眸中轉身即逝的落寞,而是興沖沖的追問道。
術業有專攻。
眼前這其貌不揚的"工匠"在原本歷史上,面臨著"眾叛親離",諸多不利的因素下,尚且能夠克服困難,完成改進"燧發槍"的壯舉。
這一世,有了他的支持,畢懋康的成就,必然能夠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回稟陛下,"听聞天子提及正事,心中思緒萬千的畢懋康便是微微眯起了眼楮,稍作思考之後,便在朱由校期待的眼神中正色道"如今我大明匠人制度腐朽,工匠積極性有限,兼之朝野貪腐成風,軍器質量參差不齊,故而我大明將士並不熱衷火器火銃,反倒是有些避之不及..."
畢懋康曾任廣西按察使,陝西巡按,山東巡鹽御史等職,對于當地邊軍的情況多有了解,甚至還曾不止一次的親眼瞧見過軍中火銃火炮炸膛的情況。
起初的時候,他也曾懷疑這些火炮質量如此參差不齊,是工匠們出了問題,畢竟大明工匠也秉持著"父死子繼"的制度。
代代傳承之下,或許冶煉中的些許步驟出現了差錯,也在情理之中。
但當畢懋康親自將精力投注于鑽研火器的時候,卻是有些意外的發現,大明的工匠們或許技藝還停留在百余年前的水平,始終未有進步,但還不至于所營造出來的火器達到令軍中士卒避之不及的程度。
真正的問題,來自于火炮的"源頭",原因與市井中近些年膾炙人口的那句調侃"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大致相同。
在各級官員的層層剝削下,真正被用于研制火炮的銀兩少之又少,而工匠們制造的火炮數量又有明確數額。
故此,為了完成上官交代的任務,這些毫無積極性可言的工匠們便選擇了粗制濫造,不斷削減成本,導致軍中火器的質量越來越低。
據畢懋康所了解,駐扎在陝西等地的邊軍們,寧肯使用幾十年前生產的"老古董",也不肯使用朝廷近些年"研制"的火炮。
但火器火炮終究不似可以隨身攜帶的兵刃甲冑,光是平日里的"保養"便需要額外花費一筆銀兩,兼之受限于下雨陰天等惡劣天氣,火器火炮使用的條件頗為苛刻。
因此,如今大明軍中火器火銃的普及率甚至還不如國朝初年。
對于眼前畢懋康直言不諱的揭露了朝廷的"腐朽",朱由校的眼中非但沒有半點不滿,反倒是充滿了欣慰。
這才是如今大明真正需要的"能臣干吏"。
"愛卿真知灼見。"迎著畢懋康及徐光啟等人略有些不安的注視,朱由校心事重重的感慨道。
這王恭廠雖然擺脫了"軍器局",由工部直接統率,但仍與兵部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
那些毫無底線的官員們,都能夠做出"以次充好",將歷年淘汰的甲冑兵刃充入庫房的荒唐事,克扣研制火炮的銀兩並不讓人意外。
"這王恭廠的總管太監吶?"過了片刻,年輕天子像是想起什麼似得,朝著身旁臉色鐵青的司禮監掌印低聲詢問道。
早在王恭廠營建之初,朝廷為了便于管理,便專門為其在北京內選址,並派工部主事看管。
此後,考慮到王恭廠的重要性,內廷又專門在王恭廠增設"總管太監",與工部主事分庭抗禮。
"回稟陛下,這王恭廠的總管太監一職,已是虛設多年了.."提及此事,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的臉色愈發難看。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
這王恭廠對于某些人而言,可是源源不斷的"搖錢樹",自是不容有外人染指。
兼之萬歷皇帝常年躲在後宮不問政事,故而這王恭廠總管太監一職已然虛設多年了。
換言之,內廷對于王恭廠早已失去了掌控力。
"唔.."對于王安的解釋,早有預料的朱由校並不意外,只是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之後,便隨著畢懋康等人繼續往王恭廠的深處而去。
越往里,空氣中的火藥味愈發濃郁,甚至隱隱有些令人作嘔,各式各樣的零件隨處可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甚至朱由校能夠清楚的看到些許廂房半敞著大門,門上懸掛的銅鎖早已因為風吹日曬而發黃褪色。
"這王恭廠,平日里可有閑雜人來往?"不多時的功夫,朱由校大概將王恭廠巡視了一圈,轉而鄭重其事的問道。
對于發生于天啟年間的"王恭廠大爆炸",後世的學者們眾說紛紜,有人將其歸咎為某種自然現象,有人堅持陰謀論。
但不可否認的是,儲藏了無數火藥的"王恭廠"在劇烈爆炸之後便夷為平地,並波及到了紫禁城。
彼時朱由校膝下僅存的子嗣朱慈炅因驚嚇過度而死,朱由校被人則是因眼疾手快,逃到了一座偏殿的案牘後,僥幸逃過了一劫。
除此之外,王恭廠內部儲存的大量火藥也隨著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爆炸付之一炬,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各地邊軍的火器供應,對本就搖搖欲墜的大明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不敢欺瞞陛下,"許是沒有料到天子竟然提出了如此刁鑽的"問題",對于王恭廠事務多有了解的李邦華在于畢懋康對視了一眼過後,方才有些遲疑的拱手道"王恭廠現有工匠百余人,每日還有諸多有司吏員往來于此,人員頗為冗雜.."
事實上,王恭廠的情況遠比李邦華所敘述的要復雜許多,除卻各部有司吏員之外,時不時還有百姓商賈往來于此,管理起來很是麻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邦華近些時日沒少發愁,可始終沒能想到良策。
"朕會授意東廠及兵仗局,重新于北京城外選址,將王恭廠整體搬遷!"提及此事的時候,朱由校的聲音隱隱有些急切,言語中充斥著不容拒絕的態度。
對于在後世眾說紛紜的"天啟大爆炸",朱由校雖然並不贊成所謂的"陰謀論",但內心也隱隱傾向于人為。
這王恭廠就是一個赤裸裸的"火藥桶",但管理卻又如此疏漏,實在是讓人難以想象。
"陛下英明。"聞听此話,李邦華及身旁的畢懋康便是不約而同的躬身應是,眉眼間也是涌現了一抹喜色。
以他們的本事,自是早已意識到王恭廠的隱患所在,但苦于人微言輕,始終無法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畢先生且先委屈些,于徐先生一樣,先在工部行走可好.."朱由校雖是有心對大名鼎鼎畢懋康委以重任,但眼下其寸功未立,卻是不好驟然將其提拔。
"微臣遵旨.."對于朱由校的安排,已然對官場心生厭倦的畢懋康自是沒有拒絕的道理。
相比較朝野間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們,他更願意與身後勤勞樸實的打交道,更願意將時間和精力用于鑽研火炮。
至少在這些冷冰冰的火器身上,他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更能看到大明復興的希望。
喜歡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請大家收藏︰()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