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富商甦半城

第307集︰賬房里的新油燈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竹晴園 本章︰第307集︰賬房里的新油燈

    賬房夜燈

    暮春的雨總帶著股黏膩的潮氣,浸得青磚地發潮,連帶著賬房里新換的西洋煤油燈,玻璃罩上都凝了層薄霧。甦文硯用指尖抹了把,燈芯“ 啪”爆了個火星,驟然亮堂的光線下,賬本上密密麻麻的數字像活了過來,連最細微的墨跡暈染都看得一清二楚。

    “少東家,這洋燈是比豆油燈亮堂多了。”賬房老周頭佝僂著背,往硯台里添了勺清水,“前兒個核那筆茶莊的賬,若不是這燈,那‘七’字上面的小彎鉤,我怕是要當成‘九’來算。”

    甦文硯沒接話,指尖摩挲著桌角那只粗陶豆油燈。燈身是爺爺親手捏的,釉色早就被歲月磨得斑駁,燈口邊緣卻被摩挲得發亮,那是無數個深夜,爺爺用指腹捻燈芯時留下的溫度。他記得小時候躲在賬房角落,看爺爺披著藏青色的舊棉袍,就著這豆大的光核賬。燈苗忽明忽暗,把爺爺的影子投在牆上,像幅會動的水墨畫。有時算得入神,爺爺會用指節輕輕敲著桌面,嘴里念念有詞,那聲音混著窗外的蟲鳴,竟比任何搖籃曲都讓人安心。

    “老周,你說這賬上的數字,真能算得一分不差?”甦文硯忽然開口,聲音被煤油燈的光暈裹得有些發沉。

    老周頭愣了愣,往算盤上撥了顆下珠“按洋學堂的算法,自然是越精確越好。可當年老掌櫃在時,總說‘賬是人算的,人心卻不是算盤珠子’。有回給城南張記布莊對賬,明明差了三錢銀子,老掌櫃卻讓我記成‘平’,說張老板的獨子在學堂念書,那三錢銀子,夠孩子買半月的筆墨。”

    甦文硯的指尖在豆油燈的燈芯上頓了頓。他想起去年冬天,也是這樣一個雨夜,他用煤油燈核完最後一筆賬,正要鎖櫃,卻發現賬本上有處墨跡洇了。那是筆藥鋪的進貨款,“百兩”的“百”字最後一橫拖得太長,看著竟像“千”字。他心里一緊,連夜翻出三個月的流水賬核對,折騰到後半夜,才發現是自己算錯了。

    那時他正對著煤油燈懊惱,忽想起爺爺的豆油燈。鬼使神差地,他點燃了那盞蒙塵的燈。昏黃的光慢悠悠地爬滿賬本,那處被他算錯的數字,在柔光里竟不那麼刺眼了。他仿佛看見爺爺坐在對面,手里捏著那支用了大半輩子的狼毫筆,筆尖懸在賬頁上方,遲遲不落。“文硯,”爺爺的聲音仿佛從燈苗里鑽出來,“這賬錯了,改過來便是。可若因為怕錯,就把人心都算成冷冰冰的數字,那這生意,做著還有什麼意思?”

    “少東家,夜深了,要不先歇著?”老周頭的聲音把他從回憶里拽出來,算盤上的珠子已經歸了位,像排整整齊齊的兵。

    甦文硯搖搖頭,吹滅了煤油燈。剎那間,賬房里只剩下窗外的雨聲,還有那點豆大的光,在黑暗里倔強地亮著。他重新攤開賬本,這次沒再用算盤,而是像爺爺那樣,用指尖點著數字,一個一個地數。數到茶農的收茶款時,他忽然停住了——去年春天鬧旱災,茶農們的收成比往年少了三成,爺爺當年定的價錢,其實比市價高出兩成。

    “老周,”他抬頭時,燈苗恰好跳了跳,“明天把茶農的賬再核一遍,按今年的新價算,但記的時候,多記兩成。”

    老周頭眼里閃過一絲了然,佝僂的背似乎挺直了些“是記成‘添補春荒’?”

    “嗯。”甦文硯應著,往燈里添了點新油。燈苗“噌”地跳了跳,把他的影子投在牆上,竟和記憶里爺爺的影子慢慢重合了。

    後半夜雨停了,月亮從雲里鑽出來,給窗欞鍍了層銀。甦文硯核完最後一頁賬,發現硯台里的墨已經涼透了。他收拾賬本時,指尖不小心踫倒了煤油燈,玻璃罩在桌上轉了半圈,映出窗外的月光,亮得有些晃眼。

    他彎腰把豆油燈捧在手里,燈身還帶著余溫。原來有些光,從來不是為了照亮數字,而是為了讓那些冰冷的筆畫,在歲月里慢慢長出溫度。就像爺爺當年總說的“這燈亮不了幾尺地,可只要心里有光,再黑的夜路,也能走得踏實。”

    天快亮時,老周頭來賬房取東西,看見甦文硯趴在桌上睡著了。豆油燈還亮著,燈苗輕輕舔著燈芯,把他的睫毛在賬本上投下細細的影子。賬本攤開在去年的那頁錯賬上,旁邊用朱筆寫著一行小字“錯了便改,人心要暖。”

    窗台上的煤油燈,玻璃罩上的霧氣早已散去,只是燈芯的光暈,似乎比昨夜黯淡了些。

    三日後的清晨,甦文硯剛走進賬房,就見老周頭捧著本泛黃的舊賬冊,臉色有些發白。“少東家,您看這個。”老周頭的手指點在賬頁角落,那里用淡墨寫著“欠茶農王阿福紋銀五兩”,旁邊蓋著個模糊的朱印,是爺爺當年的私章。

    “這是十年前的賬?”甦文硯翻到扉頁,果然見著“光緒七年”的字樣。他記得王阿福,那位住在雲霧山腳下的老茶農,去年冬天染了風寒,還是藥鋪的伙計背著藥箱上門瞧的病。

    “老掌櫃當年在批注里寫,王阿福的兒子要進京趕考,這五兩是湊的盤纏。”老周頭嘆了口氣,“前兒個我去茶莊對賬,才听說王阿福的兒子中了舉人,上個月特意回了趟山里,說要還這筆賬,可翻遍了近年的流水,都沒找著這筆欠賬的記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甦文硯的指尖落在那行小字上,墨跡已經洇得發淡,卻能看出當年落筆時的猶豫——“欠”字的最後一筆拖了很長,像是斟酌了許久。他忽然想起爺爺的豆油燈,那些被柔光包裹的夜晚,原來不只是在核賬,更是在給人心留余地。

    “備車,去雲霧山。”甦文硯把舊賬冊合上時,晨光正從窗欞鑽進來,落在豆油燈的燈身上,鍍了層金邊。

    王阿福的家在半山腰,青石板路被雨水沖刷得發亮,兩旁的茶樹剛冒出新芽,嫩得能掐出水來。听見動靜,王阿福披著藍布褂子從屋里迎出來,手里還攥著個布包,布角已經磨得發白。“甦少東家,您可算來了。”老人的手有些抖,把布包往甦文硯懷里塞,“這里面是五兩銀子,還有我兒子帶回來的京城點心,您嘗嘗。”

    甦文硯沒接布包,反而從袖中取出那頁撕下來的舊賬紙“王伯,這賬我看過了。當年我爺爺寫的是‘欠’,不是‘借’。”

    王阿福愣了愣“這有啥不一樣?”

    “欠是該給的,借是該還的。”甦文硯蹲下身,指著茶園里新抽的嫩芽,“去年旱災,您把最好的那批春茶都給了甦家,自己卻留著碎茶末過冬。這五兩銀子,早就折在茶葉里了。”他把賬紙遞過去,“您看這墨跡,我爺爺當年特意用了淡墨,就是知道總有一天,您會讓日子好起來,這筆賬,也就不用算了。”

    王阿福捧著賬紙,指腹在“欠”字上反復摩挲,忽然老淚縱橫。甦文硯看著老人佝僂的背影,想起爺爺常說的“賬有頭,情沒尾”,原來那些藏在數字背後的體諒,才是最該記在心里的賬。

    回府的路上,馬車碾過青石板路,發出“咯 咯 ”的聲響。甦文硯掀開簾子,看見雲霧山的輪廓在夕陽里漸漸模糊,像極了爺爺賬房里那盞豆油燈的光暈。他忽然明白,爺爺留下的從來不是一盞燈,而是讓光在心里扎根的法子——在精確的數字里留一分余地,在冰冷的賬本里藏一點溫度,就像那盞豆油燈,明明滅滅間,照見的從來不是數字,而是人心。

    傍晚的賬房里,甦文硯把西洋煤油燈擦得 亮,卻在旁邊擺上了豆油燈。老周頭進來添茶時,看見賬本上多了行字“燈有明暗,賬有虛實,唯人心不可欺。”

    窗外的暮色漸漸濃了,兩只燈的光暈在桌面上交織,像兩條流了很久的河,終于在某個渡口匯合。甦文硯點燃豆油燈的剎那,仿佛听見爺爺的聲音從燈苗里鑽出來,混著遠處的蟬鳴,輕輕落在賬頁上——那是比任何數字都動人的回響。

    幾日後,甦文硯讓木匠打了個小木箱,把豆油燈和那頁舊賬紙一起鎖了進去。箱子的鎖是黃銅的,鑰匙他隨身帶著,就像帶著爺爺留下的那點光。有時夜里核賬,他會打開箱子看看,燈身的溫度似乎從未散去,就像那些藏在數字背後的故事,永遠都在那里,等著被用心看見。

    入夏後的第一個滿月夜,甦文硯又在賬房待到深夜。煤油燈的光把賬本照得如同白晝,他卻在算完最後一筆賬時,習慣性地點燃了豆油燈。昏黃的光里,他忽然發現賬本的夾層里,藏著半張泛黃的紙條。那是爺爺的字跡,寫著“茶農李,多給兩成,其子病”。

    甦文硯把紙條撫平,夾在今年的賬冊里。窗外的月光淌進來,和豆油燈的光暈纏在一起,他忽然覺得,那些被算錯的數字,被抹去的差額,從來都不是失誤,而是祖輩們悄悄埋下的種子,在某個春天,總會長出讓人心里發暖的新芽。

    老周頭進來關窗時,看見少東家正對著兩盞燈出神。煤油燈的光銳利如刀,能剖開最細微的墨跡;豆油燈的光柔和如棉,能裹住最堅硬的心。他忽然明白,甦家的賬之所以能算幾十年都清清楚楚,不是因為算得有多準,而是因為總有人知道,有些東西,比數字更重要。

    夜漸深,賬房里的兩束光還亮著。遠處的打更人敲過三更,梆子聲混著燈苗的“ 啪”聲,像首唱了很久的歌謠。甦文硯合上賬本時,指尖在豆油燈的燈身上輕輕敲了敲,就像當年爺爺那樣。他知道,這盞燈還要亮很久,照亮那些該算的賬,也溫暖那些算不清的情。

    秋分時,甦家的賬房添了位新學徒。孩子剛從洋學堂畢業,算盤打得比誰都快,卻總在核賬時出錯。甦文硯沒罰他,只是讓他每天夜里用豆油燈核一遍賬。

    “少東家,這燈太暗了,容易看錯數字。”學徒揉著眼楮抱怨。

    甦文硯指著燈苗“你看這光,不偏不倚,剛好能讓你看清數字,又不會讓你只看見數字。”他翻開爺爺的舊賬冊,指著那些被圈住的錯處,“當年我爺爺算錯賬時,就用朱筆在旁邊畫個小圓圈,說這是給人心留的氣孔,別讓數字憋死了情分。”

    學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湊在豆油燈前重新核賬。昏黃的光落在他年輕的臉上,像給歲月的書頁,又添了一行新的注腳。甦文硯看著那跳動的燈苗,忽然想起爺爺臨終前說的話“做生意就像點燈,太亮了刺眼,太暗了看不清,得找到剛好能照見人心的亮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那年冬天來得格外早,第一場雪落時,甦文硯收到了王阿福托人送來的臘梅。花枝上還帶著雪,插在豆油燈旁的瓷瓶里,竟透出些暖意。老周頭進來對賬時,看見新賬本上多了個規矩每月十五,用豆油燈核賬,遇著老主顧的賬目,多算三分利,記為“情分”。

    “少東家,這不合洋學堂的算法。”老周頭有些猶豫。

    甦文硯往燈里添了點油“算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我爺爺當年讓你把三錢銀子記成‘平’,不也是給算法留了個活口?”

    老周頭笑了,往算盤上撥了顆上珠“那我這就去改,記成‘情分三分’。”

    雪越下越大,賬房里的兩盞燈卻越發明亮。煤油燈照見了精確的數字,豆油燈照見了數字背後的人。甦文硯看著窗外飄落的雪花,忽然覺得,所謂傳承,不過是有人把前人的光,小心地護在懷里,再借著這點光,照亮後面的路。

    年後的元宵夜,賬房里來了位不速之客。是城南張記布莊的少東家,手里捧著個錦盒,里面裝著三支狼毫筆。“甦先生,這是我父親讓我送來的。”年輕人紅著眼圈,“他說當年您爺爺多讓的三錢銀子,夠他買半年的筆墨,不然我也考不上洋學堂。”

    甦文硯接過筆,發現筆桿上刻著個“甦”字,墨跡和爺爺賬冊上的一模一樣。他忽然明白,那些藏在數字里的善意,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總會在很多年後,漾開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送走客人後,甦文硯在豆油燈下鋪開宣紙,用新得的狼毫筆寫下“賬可清,情難了,一盞燈,照百年。”寫完後,他把紙吹干,夾進爺爺的舊賬冊里。燈苗在旁邊輕輕跳動,仿佛在應和著什麼。

    夜深時,老周頭來巡視,看見少東家趴在桌上睡著了,手里還攥著那支刻著“甦”字的筆。豆油燈的光落在賬冊上,把“情難了”三個字照得格外清晰。他輕輕給甦文硯披上棉袍,轉身時,看見西洋煤油燈的光暈,正一點點往豆油燈那邊靠,像兩個相處了很久的老朋友,終于懂得了彼此的光亮。

    第二天清晨,甦文硯在賬房門口的石板路上,發現了一串小小的腳印。順著腳印望去,看見新學徒正蹲在牆角,用樹枝畫著什麼。走近了才發現,孩子畫的是兩盞燈,一盞亮得耀眼,一盞昏得溫暖,中間用線連在一起,像條走了很久的路。

    “少東家,我昨兒個想明白了。”學徒仰起臉,眼里閃著光,“洋燈能算清賬,老燈能記清人,少了哪個都不行。”

    甦文硯摸了摸孩子的頭,望向雲霧山的方向。晨光里,茶園的輪廓漸漸清晰,像幅剛剛落筆的畫。他知道,今年的春茶收上來時,賬冊上又會多些新的數字,但那些藏在數字背後的故事,會像豆油燈的光一樣,一直亮下去,照亮甦家的賬房,也照亮那些被溫柔以待的歲月。

    喜歡大民富商甦半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民富商甦半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民富商甦半城》,方便以後閱讀大民富商甦半城第307集︰賬房里的新油燈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民富商甦半城第307集︰賬房里的新油燈並對大民富商甦半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