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呼吸
甦氏生物建材實驗室的恆溫培養箱發出第三聲警報時,甦曉正在拆解一塊來自幼兒園的碳吸收地板樣本。玻璃皿里的菌絲體在顯微鏡下呈現出異常活躍的狀態,原本該呈規律波浪狀的菌絲邊緣,此刻像被風吹亂的發絲般糾結蜷曲,透著一種近乎狂躁的生命力。
“邊緣卷曲度超過安全閾值17。”生物學家陳舟推了推滑落的眼鏡,指著屏幕上跳動的紅色曲線,“這已經是第三塊返廠的樣板了,全都來自陽光幼兒園的大班教室。”
甦曉用鑷子挑起一絲菌絲,指尖能感受到微弱的震顫。這種從極地苔原篩選出的工程菌絲,本該是完美的碳吸收載體——在恆溫恆濕的實驗室里,它們會根據環境?濃度調節代謝速率,像無數微型肺葉般完成氣體交換。三個月前在幼兒園鋪設時,實時監測數據顯示室內氧氣含量穩定提升8,家長們甚至反饋孩子午睡時的呼吸都變得更平穩。
變故發生在一周前。負責維護的工程師在例行檢查時發現,大班教室的地板邊緣開始向上翹起,像是被某種力量從內部撐開。更奇怪的是,卷曲只出現在孩子們活動最頻繁的區域,午休時段卻會略微平復。
“取孩子們活動時的環境數據對比。”甦曉點開監控錄像,畫面里幾十個孩子正圍著老師做游戲,此起彼伏的笑聲幾乎要沖破屏幕。她將聲音波形圖與菌絲活性曲線疊加,兩條折線在同一時間點呈現出驚人的吻合度——每當笑聲達到峰值,菌絲的生長速率就會出現脈沖式飆升。
陳舟突然“啊”了一聲,調出一組被忽略的參數“你看氧氣濃度,孩子們奔跑時居然沖到了243,比我們設定的最高閾值高出12。”他指著培養箱里新接種的菌絲,“這是昨天從教室取回的樣本,我試著播放了孩子們的笑聲錄音……”
玻璃皿中的菌絲正在肉眼可見地舒展、延伸,原本規整的菌落邊緣冒出細密的白色絨毛,像听到指令般朝著聲源方向生長。甦曉關掉錄音,菌絲的躁動立刻平息下來,恢復成勻速代謝的狀態。
“它們能‘听’到聲音?”甦曉的指尖在桌面上輕輕敲擊,“而且對特定頻率的聲音有反應。”她想起鋪設地板時特意避開了音響設備附近,卻唯獨沒考慮過幼兒園最不缺的就是孩子的笑聲。
當天下午,甦曉和陳舟帶著便攜式監測儀蹲守在幼兒園的觀察室。孩子們的戶外活動結束後涌進教室,一陣清脆的笑聲剛響起,地板下方的傳感器就傳來急促的數據流。陳舟盯著屏幕上的頻譜分析“主要集中在5001500赫茲,正是兒童笑聲的典型頻段。”
最關鍵的發現出現在繪畫課。當老師讓孩子們安靜畫畫時,菌絲活性維持在正常水平;而當一個小男孩講了個笑話引發全班哄笑時,監測儀突然發出蜂鳴——氧氣濃度瞬間突破25,地板拼接處的縫隙里甚至滲出了透明的代謝液。
“不是簡單的聲音刺激,”甦曉看著孩子們笑紅的臉蛋,“是情緒。菌絲對愉悅情緒產生的聲波有特殊感應。”她想起研發初期為了增強菌絲的環境適應性,曾植入過一種能感知生物電信號的基因片段,或許是這種改造意外讓菌絲進化出了對情緒聲波的響應機制。
回到實驗室,團隊連夜設計“聲控生長”方案。陳舟提出在地板中嵌入聲波濾波器“就像給菌絲裝個音量旋鈕,當笑聲強度超過閾值,自動降低感應靈敏度。”但甦曉否定了這個想法“我們要的不是抑制,是引導。”
她指著監測數據里的波動周期“孩子們的笑聲有自然起伏,菌絲的生長節奏其實可以與之匹配。就像呼吸訓練, hale 時生長,exhale 時休整。”最終確定的方案是開發動態響應算法,讓菌絲根據笑聲的頻率和強度自動調節代謝速率,既保留氧氣濃度的自適應提升,又能通過節律性生長防止過度擴張。
調試在空置的教室進行。甦曉讓團隊成員輪流播放不同情緒的聲音樣本嬰兒的啼哭、成年人的爭吵、音樂會的演奏……菌絲只對孩子們的笑聲有明顯反應。當陳舟播放一段錄制的幼兒園歡笑聲時,地板表面泛起柔和的光澤,邊緣保持著平直狀態,傳感器顯示氧氣濃度穩定在215——比普通環境高出10,且始終維持在安全區間。
正式啟用那天,甦曉特意留在幼兒園觀察。孩子們在教室里追逐嬉戲,笑聲像銀鈴般灑滿每個角落。她蹲下身觸摸地板,能感受到輕微的、有節奏的起伏,像大地均勻的呼吸。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地板上,那些曾經卷曲的邊緣此刻平直光滑,拼接處的木紋在光影中連成流暢的曲線。
“甦總,您看這個。”陳舟遞過平板,上面是實時生成的氧氣濃度曲線,像起伏的山巒般與孩子們的活動軌跡完美重合。大班老師走過來笑著說“孩子們說地板變得暖暖的,午睡時都睡得特別香。”
甦曉望著奔跑的孩子們,突然理解了這種異變的意義。最初研發碳吸收技術,是為了對抗環境污染,卻在不經意間創造出能與人類情緒共生的生命材料。這些植入菌絲的地板不再是冰冷的建材,它們像有生命的綠色肺葉,在孩子們的笑聲中呼吸、生長,用最溫柔的方式守護著成長的空間。
離開時,她最後看了眼教室。夕陽下,地板的木紋在微風中仿佛泛起漣漪,那是菌絲在舒展身體,吐納出帶著草木清香的氧氣。或許科技的終極意義,從來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找到與生命和諧共生的韻律。
喜歡大民富商甦半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民富商甦半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