甦半城︰非洲大陸的野望
第一章︰論壇偶遇與沙粒般的商機
達沃斯的雪,總是帶著一種清冷的肅穆。世界經濟論壇的會場內,卻涌動著全球資本與智慧踫撞的熱流。甦曉穿著一身剪裁利落的深灰色西裝,穿梭在西裝革履、語言各異的人群中。她剛結束一場關于“數字時代制造業倫理”的圓桌討論,鬢角微濕,眼神卻依舊銳利如鷹。
甦氏企業在她接手後,經歷了數字浪潮的沖擊、元宇宙的試水和碳關稅的暗礁,早已不是那個固守傳統的百年老廠。但甦曉知道,真正的挑戰,永遠在未知的邊界。
“甦女士,久仰大名。”一個帶著鮮明非洲口音的英語聲音在身後響起。
甦曉轉過身,看到一個膚色黝黑、笑容燦爛的年輕人。他穿著一件熨燙整齊的淺藍色襯衫,袖口微卷,眼神里有種未經雕琢的熾熱和真誠。他手里拿著一個平板電腦,屏幕上似乎是一些建築的草圖。
“你好。”甦曉伸出手,“我是甦曉。”
“我叫基馬尼,來自肯尼亞。”年輕人握住她的手,力道沉穩,“我一直在關注甦氏企業的轉型,尤其是你們在可持續材料和模塊化設計上的嘗試,非常令人敬佩。”
基馬尼•奧廷加,一個名字在甦曉的記憶庫里快速檢索,沒有立刻匹配到知名的商業巨頭。他更像是一株在本土野蠻生長的野草,帶著非洲大陸特有的生命力。
“謝謝,基馬尼先生。”甦曉禮貌地回應,“你也是來參加論壇的?”
“是的,我帶著我的創業項目。”基馬尼興奮地將平板電腦轉向甦曉,“這是我們設計的‘非洲蜂巢’——一種低成本、高適應性的模塊化居住單元。但……我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屏幕上的設計簡潔而巧妙,由幾個核心模塊組成,可以根據需求快速組合成不同功能的空間,從單人居室到小型社區中心。色彩明亮,結構看起來穩固又不失靈活。
“設計很有想法。”甦曉的專業眼光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潛力,“模塊化,易于運輸和組裝,這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區應該很有市場。”
“您說得對!”基馬尼的眼楮亮了起來,“東非,尤其是我們肯尼亞,還有坦桑尼亞、烏干達這些國家,正在經歷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年輕人涌入城市,住房需求爆炸式增長,但傳統建築成本高、周期長,根本跟不上。我們的‘蜂巢’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
他的語氣頓了頓,臉上露出一絲苦澀︰“最大的障礙,是物流。我們在肯尼亞生產模塊,想賣到周邊國家,物流成本高得嚇人,佔了總成本的近一半!而且運輸時間太長,交付周期根本無法保證。客戶等不起,我們也賺不到錢。”
甦曉微微蹙眉。物流成本,這確實是在發展中地區拓展業務的一大痛點。她想起甦氏在東南亞工廠的經歷,自動化改造的技術壁壘固然頭疼,但跨區域的供應鏈管理同樣讓人焦頭爛額。
“你們考慮過本地化生產嗎?”甦曉問道,這是她本能的商業思維。
“當然想過!”基馬尼嘆了口氣,“但本地缺乏成熟的制造業基礎,原材料采購也成問題。比如鋼材、水泥,要麼依賴進口,成本一樣高,要麼質量不過關。我們嘗試過用本地的木材,但耐久性和防火性又達不到要求。”
他指著平板電腦上的另一張圖片,那是東非大裂谷的壯麗景觀,火山巍峨,熔岩地貌遍布。“您看,我們這里不缺火山岩。這種材料堅固、防火、隔熱,而且儲量豐富。我一直想,如果能用火山岩來制作建築模塊……那成本和可持續性都將是革命性的!但我們沒有技術,也沒有資金去開發這樣的生產線。”
火山岩?模塊化家具?東非市場?
這幾個關鍵詞像火花一樣,在甦曉的腦海里踫撞。她眼前仿佛展開了一幅地圖,非洲大陸的輪廓清晰可見,那些被標注為“商業荒漠”的區域,此刻卻似乎閃爍著潛在的光芒。甦氏的基因里,從來就不缺乏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她的祖父甦承宗,當年不也是在一片質疑聲中,押注了電力設備,開啟了甦氏的工業時代嗎?
“基馬尼先生,”甦曉的眼神變得專注而堅定,“你剛才說的話,很有意思。關于火山岩,關于模塊化,關于東非的住房需求……我們或許可以深入聊聊。”
基馬尼愣住了,似乎沒料到這位來自東方的商業女強人會對他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項目如此感興趣。他看著甦曉眼中閃爍的光芒,那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而是真正看到商機的興奮。
“您……您是認真的?”他有些結巴地問。
“甦氏從不空談。”甦曉微微一笑,“給我你的聯系方式,論壇結束後,我們找個時間詳談。”
雪還在下,但達沃斯的空氣里,似乎有什麼東西已經開始融化。甦曉握著基馬尼寫有聯系方式的紙條,感覺手里攥著的,不是一張普通的紙片,而是一顆即將在非洲大陸生根發芽的種子。東非市場,這個曾經在甦氏戰略版圖上幾乎是空白的區域,此刻正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向她展現出巨大的可能性。模塊化家具,結合當地火山岩資源,本地化生產……這個念頭一旦產生,就像藤蔓一樣迅速在她心中攀爬生長。
第二章︰40的壁壘與冒險的決心
論壇結束後的一周,甦曉回到了甦氏集團總部。位于甦州的老廠區已經煥然一新,玻璃幕牆與傳統園林巧妙融合,象征著這家百年企業在傳統與現代間的平衡。
但甦曉沒有時間欣賞風景。她立刻召集了核心團隊,包括負責國際業務的副總裁、供應鏈總監、研發部主管以及幾位資深的市場調研專家。
“今天要討論的,是東非市場。”甦曉開門見山,將基馬尼的項目和她的初步想法做了介紹。
會議室里先是一陣沉默,隨即響起了嗡嗡的討論聲。
“東非?甦總,那里靠譜嗎?”負責國際業務的老陳皺著眉頭,“我們之前做過初步調研,那邊基礎設施落後,政治環境也不穩定,商業風險太高了。”
“尤其是物流,”供應鏈總監接過話頭,臉上寫滿憂慮,“基馬尼說物流成本佔40?這還是他的小批量運輸。如果我們要大規模進入,考慮到甦氏產品的體積和重量,這個比例只會更高,甚至可能達到45,甚至50!這完全無利可圖,甚至可能虧損嚴重。”
研發部主管也提出了技術難題︰“火山岩?用它來做建築模塊,這可不是小事。火山岩硬度高,加工難度大,如何切割、成型?還有,作為建築材料,它的承重、抗震性能如何?防腐處理怎麼做?我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技術儲備幾乎是零。”
市場調研專家則補充道︰“非洲的中產階層確實在崛起,但他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與歐美、亞洲都不同。模塊化家具,尤其是用火山岩這種‘非傳統’材料制作的,他們能接受嗎?市場教育成本會非常高。”
質疑聲此起彼伏,每一個問題都切中要害。40的物流成本,像一堵高牆,橫亙在甦氏進入東非市場的道路上。按照傳統的商業模式,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跨越的障礙。
甦曉靜靜地听著,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她知道團隊的擔憂是合理的。但她更清楚,真正的機遇,往往隱藏在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背後。
“我知道困難很多,”甦曉等大家稍微安靜下來,才緩緩開口,“物流成本高,我們就想辦法降低物流成本。技術不成熟,我們就投入研發去攻克。市場接受度低,我們就耐心去培育。”
她站起身,走到巨大的電子屏前,調出東非地區的地圖和人口、經濟數據圖表。
“大家看,東非的人口增長率是全球最高的之一,城市化進程正在加速。未來十年,這里將新增數億城市人口。住房、辦公、商業空間的需求是海量的。而現有的供給,遠遠無法滿足。這是一個真正的藍海市場,一片未被充分開發的處女地。”
“但是甦總,物流成本……”老陳還是忍不住提醒。
“所以,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生產運輸銷售’模式。”甦曉的目光銳利起來,“基馬尼的困境,恰恰給了我們啟示。為什麼要從中國運輸模塊過去?我們可以在當地生產!”
“當地生產?”供應鏈總監驚訝地睜大了眼楮,“坦桑尼亞?那里有什麼制造業基礎?我們去建工廠,成本也不低啊,而且人才、技術都是問題。”
“是的,去坦桑尼亞建裝配式工廠。”甦曉語氣堅定,不容置疑,“這確實是冒險,但我認為值得一試。首先,就地生產,直接面向當地和周邊市場,能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其次,當地有豐富的火山岩資源,我們可以就地取材,這不僅能降低原材料成本,還能打造‘本土可持續材料’的賣點,符合全球環保趨勢。”
“用火山岩做建材,這個想法太大膽了。”研發主管喃喃道。
“大膽才有突破。”甦曉看向他,“張工,你帶領研發團隊,立刻啟動‘火山岩建材應用’項目。我們需要知道,這種材料到底適不適合做模塊化建築,需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資金不是問題,我會給你們最大的支持。”
她又轉向供應鏈總監︰“老李,你負責調研坦桑尼亞的投資環境、政策法規、基礎設施雖然可能很落後),以及當地火山岩開采和初步加工的可能性。我們要評估建廠的可行性,包括土地、能源、勞動力等各方面的成本。”
“甦總,這可是一筆巨大的投資,而且風險極高。”老陳依然憂心忡忡,“董事會那邊……能通過嗎?”
甦曉沉默了片刻。董事會的壓力,她當然清楚。尤其是那些秉持傳統觀念的老董事,對于這種高風險、長周期的海外投資,向來持保守態度。
“我會說服董事會。”甦曉的聲音不大,卻帶著一種不容動搖的決心,“我相信,這是甦氏走向全球,真正實現‘基業長青’的關鍵一步。非洲大陸,不能再被我們視為‘商業荒漠’。這里有需求,有資源,有潛力。我們甦氏,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她的目光掃過會議室里每一個人,眼神里充滿了激情和期待︰“想想看,三年後,五年後,如果甦氏能在東非建立起完善的生產和銷售網絡,用當地的火山岩,為非洲的年輕人建造 affordaodern現代化的)家園,那將是怎樣的成就?這不僅是商業上的成功,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傳承。”
會議室里的氣氛,漸漸從疑慮和擔憂,轉變為一種被點燃的熱情。甦曉的話,就像一團火,照亮了前方看似崎嶇的道路,也點燃了大家內心深處對開拓、對創新的渴望。
“好!甦總,我們干!”研發主管率先表態,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我馬上安排人去坦桑尼亞做實地調研。”供應鏈總監也跟上了節奏。
老陳看著甦曉,又看了看團隊成員,最終也嘆了口氣,點了點頭︰“既然甦總決定了,我們就全力以赴。希望這一次,我們能在非洲大陸,打下甦氏的烙印。”
甦曉露出了笑容。她知道,這個決定意味著巨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在坦桑尼亞建工廠,用火山岩做建材,這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但她骨子里流淌著甦承宗的血液,那種敢于冒險、敢于創新的精神,驅使著她不斷向前。
40的物流成本壁壘,或許正是一道分水嶺。跨過去,是一片廣闊的天地;跨不過去,就只能永遠在岸邊觀望。甦曉選擇了前者。非洲大陸的野望,從此刻起,不再僅僅是一個想法,而是變成了甦氏集團一項實實在在的戰略行動。
第三章︰火山岩上的工廠與三年磨礪
決定邁出之後,便是緊鑼密鼓的籌備。
研發團隊首先投入了“火山岩建材”的攻堅戰。他們從坦桑尼亞進口了不同種類的火山岩樣本,在實驗室里進行各種測試︰硬度、密度、抗壓強度、抗腐蝕性、隔熱性能……結果喜憂參半。火山岩確實具有優異的物理性能,堅固、防火、隔熱,而且天然的孔洞結構使其重量相對較輕,適合模塊化運輸和組裝。但它的高硬度也給加工帶來了巨大挑戰,普通的切割和成型設備根本無法勝任,必須專門研發或改造工具。
與此同時,供應鏈團隊在坦桑尼亞的調研也充滿了艱辛。達累斯薩拉姆的港口擁擠不堪,道路基礎設施陳舊,電力供應不穩定。尋找合適的建廠土地就花了數月時間,最終在離首都不遠、靠近火山岩礦區的一片荒地上,找到了一塊相對合適的地塊。當地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成本較低,但技術工人極度缺乏,這意味著甦氏必須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培訓。
董事會的質疑聲從未停止。“在非洲建工廠?甦曉是不是瘋了?”“火山岩?那玩意兒能做家具?簡直是異想天開!”“三年?我看三年後連本錢都收不回來!”
面對壓力,甦曉沒有退縮。她一次次在董事會上展示市場調研數據、技術研發進展和成本收益預測模型。她引用祖父甦承宗當年的話︰“風險和機遇,從來都是孿生兄弟。不敢冒險的人,永遠也抓不住機遇。”最終,憑借著她的堅持和之前帶領甦氏成功轉型積累的信任,董事會勉強通過了這項投資計劃,但也設定了嚴格的止損線和階段性目標。
第一筆資金注入,坦桑尼亞“甦氏火山岩模塊化建築工廠”正式破土動工。
建設過程遠比想象中困難。當地缺乏大型施工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很多材料都需要從周邊國家甚至中國進口,物流再次成為難題。雨季的到來更是讓施工進度一拖再拖,泥濘的道路讓運輸車輛寸步難行。甦曉親自飛赴坦桑尼亞,在工地上一待就是幾周。她穿著工作服,踩著泥濘,和工人們一起解決問題,鼓舞士氣。她的 presence存在),像一顆定心丸,讓當地的員工和中方團隊感受到了這家企業的決心和誠意。
與此同時,基馬尼也加入了甦氏團隊,成為了東非市場拓展的重要伙伴。他利用自己的本地資源和人脈,幫助甦氏解決了許多文化和溝通上的障礙,也為“火山岩小屋”的市場推廣打下了基礎。
工廠建設的同時,產品研發也在同步進行。研發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找到了切割和加工火山岩的方法——采用特制的金剛石刀具和高壓水射流技術。他們將火山岩加工成標準的模塊化板材和構件,這些構件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快速組裝成各種戶型的房屋。為了增強美觀性和舒適性,他們還在火山岩模塊的表面處理、內部保溫層設計、門窗系統等方面下了大量功夫。
“火山岩小屋”的原型機終于在工廠的一角搭建起來。它看起來樸實無華,甚至帶著火山岩特有的粗獷質感,但走進其中,卻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堅固和溫暖。隔音、隔熱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內部空間布局靈活,完全能滿足現代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接下來是市場測試。基馬尼帶著團隊,在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的城市邊緣和新興社區進行推廣。起初,人們對這種“用石頭做的房子”充滿了懷疑,覺得它笨重、不美觀。但當他們看到模塊化組裝的速度幾天內就能建成一棟完整的小屋)、了解到它的防火抗震性能和低廉的價格相比傳統磚混結構房屋,成本降低了30以上),尤其是听說材料來自當地的火山岩,具有“可持續”和“本土”的標簽時,態度開始轉變。
非洲的中產階層,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新鮮事物有著開放的態度。他們渴望擁有屬于自己的住房,但又受制于高房價和漫長的建設周期。甦氏的“火山岩小屋”,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價格適中、交付迅速、堅固耐用,還帶著一種獨特的“自然美學”。
訂單開始零星地出現。甦曉和團隊沒有急于大規模擴張,而是耐心地收集用戶反饋,不斷優化產品和生產流程。工廠的產能也在逐步提升,從最初的每月幾套,到每月幾十套,再到每月上百套。
三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于甦氏來說,這是充滿挑戰和磨礪的三年。工廠遭遇過設備故障、原料短缺、當地政策變動等問題;市場推廣經歷過文化隔閡、消費者不信任、競爭對手的質疑等困難;研發團隊更是無數次推翻重來,只為讓“火山岩小屋”更加完善。
甦曉往返于中國和非洲之間,皮膚被非洲的陽光曬得黝黑,眼神卻更加堅韌。她見證了工廠從一片荒地到現代化裝配式基地的蛻變,見證了“火山岩小屋”從圖紙到實體、再到走進千家萬戶的過程,也見證了東非市場從最初的疑慮到逐漸接納、再到熱情追捧的轉變。
這三年,甦氏在非洲大陸扎下了根。雖然過程艱辛,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堅定。
第四章︰荒漠上的綠洲與12的版圖
三年後的一個清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的郊區,一片嶄新的社區在朝陽下熠熠生輝。這里不再是過去的棚戶區或雜亂的自建區,而是排列整齊、色彩明快的“火山岩小屋”。孩子們在干淨的街道上奔跑嬉戲,大人們在自家門前的小花園里侍弄花草,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一輛聯合國人居署的考察車緩緩駛入社區。幾位專家模樣的人走下車,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