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隅星火︰一個家族企業的國際拓荒記
第一章 重洋之外的星火
大西洋彼岸的秋日,梧桐葉被雨水浸得發亮,貼在費城老城區磚紅色的建築牆上。李默站在“李氏環球北美辦事處”的落地窗前,指尖無意識地劃過玻璃上凝結的水珠。窗外是本杰明•富蘭克林大道的車水馬龍,而辦公室里,空氣卻像凝固了一樣,只剩下打印機偶爾吐出紙張的沙沙聲。
這是李氏集團海外拓展的第三個月。從祖父輩在嶺南小城創辦“李氏五金”開始,這個家族企業走過了三代人。父親李建宏接手後,將小作坊發展成國內知名的精密機械制造商,但他心中始終有個未竟的夢——讓李氏的產品走出國門,在世界舞台上佔據一席之地。李默,作為李家第三代中唯一在海外讀過ba的年輕人,被父親寄予了厚望,帶著一紙委任狀和集團半年的預算,在費城租下了這間位于寫字樓12層的辦公室。
“默哥,德國那家競品的報價又下來了,比我們低了七個點。”助理陳曦抱著文件夾走進來,眉頭緊鎖,“他們在歐洲市場深耕多年,客戶關系太穩固了,這次‘東部走廊’項目,我們恐怕……”
“東部走廊”項目,是美國東北部幾個州聯合發起的交通樞紐升級工程,其中核心的智能倉儲機械系統招標,對李氏來說是塊分量極重的敲門磚。一旦拿下,不僅能帶來數千萬美元的直接利潤,更能打破歐美企業對高端機械市場的壟斷認知。但對手是德國老牌企業馮•諾依曼集團,無論技術積累還是本地資源,都佔據絕對優勢。
李默轉過身,臉上沒什麼表情,但緊握的拳頭泄露了他的緊張。三個月來,他帶著團隊跑遍了美國東海岸,參加行業展會,拜訪經銷商,吃了無數閉門羹。美國人對亞洲品牌的刻板印象,歐洲企業的技術壁壘,還有本地供應商的排外情緒,像一道道無形的牆。為了這個項目,他們熬了無數個通宵,根據美國市場的標準修改設計方案,甚至拉來了麻省理工學院的華裔教授做技術顧問。
“低七個點……”李默低聲重復,走到白板前,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項目參數和競爭對手分析,“馮•諾依曼用的是第三代液壓系統,我們的第五代伺服電機系統成本確實高,但能耗和精度上有優勢。他們吃準了甲方會優先考慮價格。”
“可我們的報價已經是成本價了,再降就要賠本了。”陳曦急道。
辦公室里陷入沉默。牆上的時鐘指向下午四點,距離投標截止還有最後24小時。李默看著白板上“李氏精密——讓精準觸達每個角落”的標語,那是父親親自定下的企業理念。他想起臨行前父親的話︰“默兒,海外拓展就像拓荒,頭三腳難踢,但只要站穩了,後面就是一片天。爸不求你立刻賺錢,只求你打出李氏的牌子,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企業也能做頂尖的技術。”
手機突然震動,是國內發來的微信,母親發來一張照片,祖父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樹下,手里拿著放大鏡看報紙,旁邊放著一杯茶。配圖文字︰“爺爺說等你好消息。”李默的心頭一暖,又涌上一股酸澀。他深吸一口氣,走到辦公桌前,拿起電話︰“聯系甲方技術總監安德森先生,就說我們想做最後一次技術演示,就在他們的倉儲中心現場。”
陳曦愣住了︰“現場演示?可我們的樣機還在調試……”
“必須去。”李默的聲音斬釘截鐵,“價格我們比不過,但技術實力必須讓他們親眼看到。通知研發部,今晚通宵調試,明天一早帶樣機去現場。就算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也要試!”
夜色漸濃,費城的雨還在下。李氏辦事處的燈光亮了一整夜,像重洋之外一點微弱卻倔強的星火。打印機的沙沙聲、鍵盤的敲擊聲、偶爾響起的英語討論聲,混雜著咖啡機的咕嘟聲,構成了一曲緊張而充滿希冀的夜曲。李默靠在椅子上,看著團隊成員熬紅的眼楮,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輸,為了父親的期望,為了家族三代人的夢想,更為了那些在國內等著他們闖出一片天的員工。
第二章 談判桌上的暗戰
清晨的陽光穿透雨霧,灑在費城港務局的倉儲中心。巨大的貨架直抵天花板,機械臂有條不紊地搬運著集裝箱。李氏團隊的樣機被安置在角落,銀色的機身在工業燈光下閃著冷光,與旁邊馮•諾依曼那台略顯笨重的設備形成對比。
甲方技術總監安德森是個頭發花白的老牌工程師,臉上帶著美國人特有的嚴謹和一絲不易察覺的傲慢。他看著李默一行人忙碌地調試設備,旁邊跟著馮•諾依曼的銷售總監漢斯,一個穿著考究西裝的德國人,正用帶著口音的英語和安德森聊著天,時不時投來輕蔑的目光。
“李先生,”安德森開口,語氣平淡,“距離投標截止只有幾個小時了,你們堅持要做這次演示,我希望不會浪費大家的時間。”
“安德森先生,”李默用流利的英語回應,眼神堅定,“我們只需要十分鐘,讓您看到李氏技術的不同。”
調試完畢,李默示意啟動設備。沒有想象中的轟鳴,李氏的智能機械臂幾乎是靜音啟動,屏幕上的數據流暢地跳動。根據預設程序,它需要在三分鐘內從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貨架上精準抓取五種不同規格的模擬貨物,並按順序碼放。
機械臂如舞者般靈活,每一次移動都精準到毫米,抓取、旋轉、放置,一氣呵成。旁邊的計時器顯示,只用了兩分半鐘,所有貨物已整齊碼放,誤差不超過0.5毫米。而隨後馮•諾依曼的設備演示,雖然也完成了任務,但用時超過三分鐘,且在抓取易碎模擬品時,震動明顯更大。
安德森的眉頭微微舒展,他走近李氏的設備,仔細查看屏幕上的運行數據,尤其是能耗曲線。“伺服電機系統……能耗比馮•諾依曼低了18,精度卻高了一個等級。”他喃喃自語,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漢斯的臉色沉了下來,立刻接口︰“安德森先生,技術參數只是一方面,我們的設備在北美市場有十年的運營經驗,售後網絡覆蓋全美國,李氏作為新來者,在服務保障上恐怕……”
“漢斯先生,”李默打斷他,拿出一份文件,“這是我們與本地最大的機械維修連鎖企業‘鐵臂’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他們將為李氏設備提供7x24小時的售後支持,覆蓋全美主要城市。此外,我們還承諾提供三年免費維護,這是馮•諾依曼沒有的條款。”
安德森接過協議,仔細翻閱,眼中的驚訝更甚。他看著李默,這個年輕的中國企業家,臉上沒有初來乍到的青澀,只有一種沉穩的自信。“李先生,你們的技術和售後方案確實很有吸引力,但價格……”
“價格方面,”李默深吸一口氣,這是他昨晚熬夜想出的最後對策,“我們可以接受在報價基礎上,按項目實際回款進度,給予3的浮動優惠。如果甲方能在合同中加入‘後續五年優先合作權’的條款,我們還可以再讓利2個點。也就是說,我們的最終報價,只比馮•諾依曼高2個點,但能提供更高的技術指標和更優的售後保障。”
這個條件一出,不僅安德森愣住了,連漢斯都吃了一驚。這相當于李氏在幾乎不盈利的情況下,用技術和服務換取市場準入和長期合作機會,是典型的破釜沉舟之舉。
“李先生,你確定要這麼做?”安德森盯著李默的眼楮,“這對你們來說,風險很大。”
“安德森先生,”李默迎上他的目光,語氣誠懇,“李氏進入北美市場,不是為了做一錘子買賣,而是希望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我們相信,憑借技術實力和服務質量,我們能成為貴方最可靠的合作伙伴。這個項目對我們意義重大,我們願意拿出最大的誠意。”
會議室里一片寂靜,只有牆上的掛鐘在滴答作響。安德森靠在椅背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顯然在權衡利弊。技術優勢、售後保障、長期合作的可能性,以及那僅高2個點的價格,在他心中快速盤算著。
漢斯坐不住了,他急切地說︰“安德森先生,馮•諾依曼可以提供更好的付款條件,我們……”
“漢斯先生,”安德森打斷他,語氣帶著一絲不耐,“我需要考慮的是整個項目的最優解,而不僅僅是價格。”他轉向李默,“李先生,你們的演示很成功,方案也很有競爭力。請給我一個小時,我需要和采購委員會溝通。”
走出港務局大樓,費城的天空已經放晴。陳曦激動地差點跳起來︰“默哥,有戲!安德森剛才的眼神不一樣了!”
李默卻沒有放松,他看著遠處港口停泊的巨輪,心中依然忐忑。這一個小時,像一個世紀般漫長。他拿出手機,想給父親打個電話,卻又放下了。他知道,此刻國內的家族企業里,所有人都在等著消息,從祖父到車間里的老工人,大家的心都懸在大西洋的這一邊。
手機終于響起,是安德森的號碼。李默深吸一口氣,按下了接听鍵︰“喂,安德森先生……”
電話那頭傳來安德森略帶疲憊卻清晰的聲音︰“李先生,經過采購委員會的討論,我們決定接受李氏的投標。恭喜你們,‘東部走廊’項目,屬于你們了!”
李默的大腦瞬間一片空白,隨後是巨大的狂喜沖擊著他的神經。他幾乎握不住手機,只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聲。陳曦和團隊成員圍了過來,看著他的表情,瞬間明白了結果,爆發出震天的歡呼。
“我們做到了!我們真的做到了!”陳曦激動地喊道,幾個年輕的工程師互相擁抱,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淚。三個月的艱辛、無數次的踫壁、通宵達旦的努力,在這一刻都化作了成功的喜悅。
李默看著歡呼的團隊,又抬頭望向東方,仿佛能透過重洋,看到國內家族企業里那一張張期待的面孔。他對著電話,聲音帶著難以抑制的顫抖︰“謝謝您,安德森先生!謝謝您給李氏這個機會!我們保證,一定圓滿完成項目,絕不辜負您的信任!”
掛掉電話,李默走到路邊,撥通了那個熟悉的號碼。電話響了很久才被接起,父親沉穩的聲音傳來︰“默兒?”
“爸,”李默的聲音哽咽了,“我們……拿下了。‘東部走廊’項目,我們拿下了!”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然後傳來父親帶著激動的、有些顫抖的聲音︰“好!好!太好了!我就知道你們能行!默兒,你辛苦了!”
李默听到電話背景音里,似乎有父親用力擦眼淚的聲音,還有隱約的歡呼。他知道,這個消息,正以最快的速度,傳回嶺南那個承載著李氏百年夢想的地方。
第三章 嶺南故里的歡騰
李氏集團總部大樓位于嶺南市高新技術開發區,銀灰色的建築在六月的陽光下熠熠生輝。董事長辦公室里,李建宏掛掉兒子的電話,手指還在微微顫抖。他看著辦公桌上擺放的祖父照片,照片里的老人穿著長衫,眼神堅毅,那是“李氏五金”的奠基人。
“爸,我們做到了,真的做到了……”李建宏對著照片喃喃自語,眼眶瞬間紅了。從他接手企業那天起,拓展國際市場就是他最大的心願,為此他籌備了十年,考察了無數國家,最終將第一步棋落在了美國。他知道這有多難,歐美市場的技術壁壘、品牌偏見、貿易壁壘,每一道坎都足以讓一個企業望而卻步。他派兒子去開拓,既是信任,也是放手讓年輕人去闖,哪怕前路荊棘密布。
“董事長!”秘書王姐推開門,臉上帶著抑制不住的喜悅,“剛剛接到北美辦事處的正式郵件,‘東部走廊’項目確認中標了!”
“知道了!”李建宏的聲音帶著難以掩飾的激動,“通知下去,召開全體員工大會,另外,讓廚房準備一下,今晚在集團餐廳擺慶功宴,所有員工都參加!”
“好 !”王姐笑著跑了出去,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了整個集團。
生產車間里,機器的轟鳴聲中,老技術員張師傅正在調試一台精密車床。他在李氏干了三十年,從學徒到技師,見證了企業從小到大的每一步。當車間主任跑進來,大聲宣布中標消息時,張師傅手里的扳手“ 當”一聲掉在地上。
“真的?拿下美國那個大項目了?”張師傅的聲音有些沙啞。
“千真萬確!李默總親自談下來的!”車間主任激動地拍著他的肩膀,“老張,咱們的機器要賣到美國去了,以後咱們也是給國際大項目供貨的人了!”
車間里瞬間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工人們互相擊掌,有人拿出手機拍照,要把這個好消息立刻告訴家人。角落里,一個年輕的操作工偷偷抹了把眼淚,他想起自己剛入職時,李建宏在新員工培訓上說的話︰“咱們李氏人,要有志氣,要讓全世界都用上我們造的精密機械。”
行政樓里,財務部的小姑娘們圍在一起,對著電腦屏幕上的中標通知書尖叫。市場部的小王立刻打開ppt,開始準備慶功會的背景板,上面要大大的寫上“熱烈祝賀李氏集團中標美國‘東部走廊’項目”。就連保安室的老陳,也從對講機里听到了消息,咧著嘴對進出的員工說︰“咱們李氏出息了!”
下午三點,全體員工大會在集團禮堂舉行。李建宏站在台上,看著台下黑壓壓的人群,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興奮和自豪。他清了清嗓子,聲音因激動而微微顫抖︰“各位同事,各位家人!今天,我要告訴大家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我們李氏集團,中標了美國‘東部走廊’項目!”
掌聲如潮水般響起,經久不息。李建宏揮了揮手,繼續說道︰“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李氏的產品,得到了國際頂級市場的認可!意味著我們打破了歐美企業的壟斷,在國際舞台上站穩了腳跟!這是我們三代李氏人夢寐以求的時刻!”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台下,最後落在前排坐著的幾位白發老人身上,那是跟著祖父一起創業的老員工。“我要感謝在坐的每一個人,感謝研發團隊的日夜攻堅,感謝海外辦事處的拼搏奮斗,感謝生產一線的精益求精,更要感謝那些為李氏奉獻了一輩子的老同志們!沒有你們,就沒有李氏的今天!”
“李默在電話里告訴我,為了這個項目,他們團隊三個月沒睡過一個安穩覺,跑遍了美國東海岸,吃了無數閉門羹,但他們挺過來了!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身後站著整個李氏,站著我們所有家人!”
說到這里,李建宏的聲音哽咽了︰“我父親,也就是你們的老董事長,臨終前拉著我的手說︰‘建宏啊,什麼時候,咱們李氏的東西能賣到國外去,讓洋人也豎大拇指,我就算閉眼也安心了。’今天,我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了,我們做到了!”
台下不少老員工已經淚流滿面,年輕員工們則熱血沸騰,掌聲、歡呼聲、啜泣聲交織在一起,匯成了一曲激動人心的交響樂。
晚上,集團餐廳燈火通明,每張桌子上都擺滿了豐盛的菜肴。李建宏帶著幾位高管,挨桌給員工們敬酒。祖父李老爺子也被請來了,老人家穿著唐裝,精神矍鑠,手里拄著拐杖,臉上一直掛著笑容。
“爺爺,您高興嗎?”李建宏扶著老人,笑著問。
“高興!高興啊!”老爺子用力點頭,眼楮里閃著光,“比我當年娶你奶奶那天還高興!咱們李家,終于走出國門了!默兒這孩子,有出息!”
年輕的員工們圍過來,爭相向老爺子敬酒,听他講當年“李氏五金”創業的故事。整個餐廳里,洋溢著家的溫暖和勝利的喜悅。有人拿出手機,拍下這難忘的一幕,發在家族群里。
此刻,遠在費城的李氏辦事處,也正在舉行慶功宴。李默看著視頻里國內熱鬧的場景,听著家人和同事們的歡呼聲,眼眶濕潤了。他舉起酒杯,對著鏡頭︰“爸,爺爺,各位家人,謝謝你們的支持!我們在這邊一切都好,接下來,我們會全力以赴,把項目做好,讓李氏的牌子在北美市場越擦越亮!”
視頻那頭,李建宏舉起酒杯回應︰“默兒,好好干!家里有我們,你放心!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整個李氏都是你的後盾!”
屏幕內外,酒杯相踫,雖然隔著萬里重洋,卻傳遞著同樣的喜悅和信念。這個夜晚,對于李氏家族來說,注定無眠。它不僅是一個項目的成功,更是一個家族企業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是三代人夢想照進現實的光輝時刻。
第四章 里程碑後的漣漪
“東部走廊”項目的成功,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李氏集團內外激起了層層漣漪。最直接的影響,是賬面上那數千萬美元的訂單金額,按照當前匯率換算成人民幣,是一筆足以讓任何企業艷羨的數字。財務總監在月度會議上匯報時,嘴角的笑意怎麼也藏不住,這筆利潤不僅能覆蓋海外辦事處一年的運營成本,還能為集團注入充足的現金流,支持後續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
但比利潤更重要的,是國際市場的認可。中標消息經美國當地媒體和行業期刊報道後,李氏集團的名字開始出現在歐美機械工程領域的視野中。行業分析報告中,首次出現了對“中國李氏精密機械”的技術評價,雖然措辭仍帶有謹慎,但“創新”“高效”“性價比突出”等詞匯,已經打破了過去對亞洲品牌“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
德國馮•諾依曼集團的漢斯在項目落幕後,曾私下找到李默,語氣復雜地說︰“李先生,你們贏了,但不是靠價格,是靠技術。這在北美市場,很少見。”這句話,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歐美同行的態度轉變。
更具意義的是後續的合作機會。項目中標一個月後,李氏北美辦事處陸續收到了來自加拿大、墨西哥以及美國本土其他企業的咨詢函,詢問智能倉儲設備和精密機械部件的合作可能。其中一家位于芝加哥的物流巨頭,直接表達了希望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意願。
“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口碑效應’。”李建宏在董事會上興奮地說,“一個項目的成功,打開了一扇門,讓更多人看到了李氏的實力。現在,不是我們去求著別人合作,而是別人主動找上門來了。”
家族內部,這次成功也帶來了微妙的變化。原本對海外拓展持保留態度的幾位叔伯,態度徹底轉變,在家族會議上主動提出要加大對北美市場的投入,甚至建議在歐洲設立新的辦事處。年輕一代的子弟們更是備受鼓舞,幾個在國外留學的李家孩子,紛紛表示畢業後願意加入海外團隊,為家族企業的國際化出一份力。
李默的堂妹李薇,正在劍橋大學攻讀國際貿易,她在給李默的郵件里寫道︰“堂哥,看到你們的成功,我太激動了!原來我們李家的企業真的可以在國際舞台上和那些百年老店競爭。等我畢業,我要去歐洲開拓市場,把李氏的牌子也打到歐洲去!”
這種家族凝聚力和使命感的提升,是金錢無法衡量的。李建宏看著家族群里晚輩們充滿激情的討論,欣慰地對妻子說︰“你看,這就是傳承的力量。當年我們吃的苦,受的累,現在都變成了孩子們前進的動力。”
在企業內部,員工的士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產線上,工人們更加注重產品質量,“為國際項目供貨”成了他們引以為傲的標簽。研發中心里,年輕的工程師們主動加班加點,希望能開發出更先進的技術,鞏固李氏的競爭優勢。人力資源部發現,最近的招聘中,名校畢業生和海外人才的投遞量明顯增加,“李氏集團——國際化的民族企業”成為了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碼。
老技術員張師傅被請去給新員工做培訓,他指著車間里即將發往美國的設備零件,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看到了嗎?這就是你們做的東西,它們馬上要漂洋過海,用到美國的大項目上。咱們手上的活兒,可不光是為了掙錢,更是為了給中國人長臉,給李氏爭口氣!”
項目執行過程中,李氏團隊的專業和高效進一步鞏固了國際口碑。面對美國嚴苛的施工標準和環保要求,李默帶領團隊逐一攻克,不僅提前完成了設備安裝調試,還在試運行中創造了零故障的記錄。安德森總監在驗收報告中寫道︰“李氏團隊展現出的技術實力和敬業精神,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企業完全有能力參與並出色完成國際頂級項目。”
這份報告被李建宏放在了集團展廳最顯眼的位置,旁邊是“東部走廊”項目的全景照片。每當有客戶或合作伙伴來訪,他都會親自帶到這里,講述李氏走出國門的故事。
“這不僅僅是一個項目的成功,”李建宏常對來訪的客人說,“這是一個信號,說明中國制造業正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說明我們中國的企業,有能力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更高的位置。”
一年後,“東部走廊”項目順利竣工,李氏的智能倉儲系統因其高效節能的表現,獲得了美國交通部門頒發的“年度創新技術獎”。這是該獎項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亞洲企業。消息傳回國內,再次引起了行業轟動,李氏集團的股票在資本市場上連續數日漲停。
站在費城辦事處的窗前,李默看著樓下日益繁忙的街道,心中感慨萬千。從當初那個只有幾個人的小團隊,到如今擁有五十多名員工、業務輻射整個北美的分公司,李氏在海外的根基已經穩固。而國內的總部,也借著這股東風,加速了技術升級和產業擴張,一個橫跨中西、協同發展的企業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第五章 星辰大海的征程
嶺南的夏夜,蟬鳴聲聲。李氏家族的庭院里,葡萄架下擺著一張石桌,李建宏陪著父親李老爺子喝茶。院子里燈火通明,傳來晚輩們的說笑聲,那是剛從國外回來的李默和堂妹李薇在給大家講歐洲考察的見聞。
“爸,您看,”李建宏拿起一份文件,“歐洲辦事處的籌備方案已經擬好了,薇丫頭說想把第一站放在德國,直接去競爭對手的家門口試試水。”
老爺子放下茶杯,眯著眼楮笑了︰“好,好!就得有這股子闖勁!想當年我開‘李氏五金’,也就是在街角擺了個小攤,誰能想到今天能賣到國外去?人啊,就得有夢想,有了夢想,就得去追。”
李建宏點點頭,看著不遠處談笑風生的孩子們,心中充滿了希望。“東部走廊”項目的成功,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李氏集團走向世界的大門,更重要的是,它讓整個家族和企業明白了一個道理︰在全球化的時代,畏首畏尾只會被淘汰,只有勇敢走出去,在國際舞台上接受檢驗,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默兒這次干得不錯,”老爺子感慨道,“頂住了壓力,打出了名堂。不過啊,這才只是開始,海外的路還長,挑戰還多著呢。”
“您說得對,爸。”李建宏深以為然,“現在歐美市場對我們的認可度提高了,但貿易摩擦、技術壁壘、文化差異這些問題依然存在。我們不能驕傲,得把這次成功當成新的起點,繼續修煉內功,提升技術,打造真正的國際品牌。”
正說著,李默和李薇走了過來。李薇手里拿著平板電腦,興奮地說︰“大伯,爺爺,你們看,這是我們在德國考察時接觸的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他們對我們的精密電機技術非常感興趣,想和我們合作開發下一代車載電機系統。”
李建宏接過平板,仔細看著上面的技術參數和合作意向書,眼中閃過一絲驚喜︰“新能源汽車?這可是個大市場。德國是汽車工業的發源地,他們能看上我們的技術,不容易啊。”
“是啊,”李默接口道,“他們的技術總監說,我們的伺服電機系統在能耗和體積上有明顯優勢,很符合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求。這對我們來說,是個進入高端制造業細分領域的好機會。”
老爺子看著眼前的孫輩們,一個在北美站穩了腳跟,一個又把目光投向了歐洲,心中滿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年輕時,最大的願望不過是讓家人吃飽穿暖,讓“李氏五金”在小城有個立足之地。沒想到短短幾十年,李家的產業已經走向了世界,孫輩們的眼界和魄力,更是遠超他的想象。
“好,好!”老爺子連連點頭,“你們年輕人有想法,有沖勁,就放手去干!記住,不管走到哪里,根不能忘,心要正,做生意如做人,誠信為本,技術為根,這樣才能走得長遠。”
“我們記住了,爺爺。”李默和李薇異口同聲地說。
夜深了,家人漸漸散去。李建宏陪著父親回到房間,老爺子躺在床上,拉著他的手,低聲說︰“建宏啊,看到你們現在這樣,我放心了。李氏的未來,就靠你們這些後輩了。記住,不管多大的企業,多大的成就,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爸,您放心吧。”李建宏眼眶微熱,“我們會的。”
走出父親的房間,李建宏站在庭院里,望著滿天繁星。遠處,李氏集團總部大樓的燈光依然明亮,那是研發中心的工程師們還在為新的技術攻關。他知道,“東部走廊”項目的成功,只是李氏國際化征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前方還有更廣闊的星辰大海等待著他們去探索。
從嶺南小城的五金作坊,到橫跨歐亞美的國際企業,李氏集團的故事,是無數中國家族企業奮斗的縮影。它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的崛起,也展現了中國企業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勇立潮頭的擔當。
幾天後,李默再次登上飛往北美的航班。在飛機沖上雲霄的那一刻,他看著窗外逐漸縮小的城市燈火,心中充滿了力量。他知道,每一次起飛,都意味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每一次降落,都意味著離夢想更近一步。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李氏集團的旗幟,正迎著朝陽,在重洋之外的土地上,獵獵作響。它不僅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夢想,更代表著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決心和信心。這趟星辰大海的征程,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