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成法乃是萬歷新政時期,張居正為整肅官場,推行的一套對官員們的考核、問責制度。
其中將“立法限事,以事責人”為基本宗旨,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監察結構。
以三本簿為基本制度,一份由地方官府造冊、一份交于六科、最後一份則交于內閣。
每年每月,由六科對地方官府交上的底簿進行核照,驗證其真實性和進度。
最後再由內閣下最終評定,決定官員的升遷獎賞和責罰。
此法一經推出,大明朝這台陳舊的機器竟出人意料的快速運轉起來。
以至于整個萬歷朝初期,吏治達到了明朝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清明。
當然了,任何事都有它的局限性。
考成法能夠成功推行和取得那麼大的成績,都離不開張居正的個人能力和鐵腕手段。
可惜萬歷十年之後,張居正去世不久考成法便遭到了廢除。
長時間不上朝的萬歷皇帝不理政事,放任吏治腐敗和宦官在地方胡作非為。
以至于三大征吃完了一條鞭法留下的老本後,明朝情勢整個急轉直下。
也因此,史學界常有明亡于萬歷的說辭。
如今劉平所面對的情勢,單一的考成法顯然也不復完全根治吏治腐敗的效果。
權力只會對它的來源負責!
若想擺脫人亡政息的窘境,需要讓地方的百姓參與對權力來源的評定。
縱使百年之後,地方百姓也許會被腐化的蛀蟲蒙住了眼楮。
但劉平如今想不到更好的方法,百年之後的事自有後人抉擇。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若是百年之後百姓們真的拋棄了大漢,那便隨它去吧……
養心殿上,一直低著頭沉思許久的劉平終于抬起了頭,目光如炬的喝道︰“擬旨!”
小元子低頭一招手,很快便有幾個宮女搬來了筆墨紙硯。
“從下月開始,恢復三本簿之制,由地方官府造底簿、第二份呈于九部、最終交于總理衙門評定!”
“另外,造簿之時,地方御史台和大理寺需參與造簿的考校,最後由黑衣衛進行最後的調查”
“對于官員的考校升賞,以政績評定為主,但要新加入民間百姓的民調,若是政績合格,但民調較差之人,不予升遷!”
對于劉平的話,小元子一筆不少的記了下來,最後由劉平親自蓋上了玉璽之後。
小元子這才好奇的問道︰“陛下,不知這民調為何物?”
“這民調嘛,自然便是此地官員在民間百姓口中的風評”
“考校之時,由你黑衣衛派人下鄉去考察民間,隨機抽一百人參與評定,若是半數以上之人都對此官員評了甲,那這人民調便算是過了!”
劉平沒有任何的不耐煩與小元子解釋,因為此事與負責調查的黑衣衛脫不開關系。
聰明伶俐的小元子點了點頭,隨即若有所思的拱手回道︰“陛下要如此行事,那黑衣衛在地方的探員人手卻是大大的不足!”
“人手不夠那便去招,務必要保證民調的真實性,莫要搞些弄虛作假的事來,你自己人的考校,難道還要朕過問?”
“陛下息怒,臣定不負陛下厚望!”
劉平看著小元子惶恐的低頭,這才滿意道︰“黑衣衛擴充人手,自然需大批銀子,待會朕親自手書一封交于總理衙門,特批三十萬兩給你!”
“臣謝陛下厚恩!”
“莫要多禮,既然事情已經定下來了,即刻便去辦吧!”
“臣遵旨!”
目送身邊的親信太監離開,劉平的嘴角勾起了淡淡的笑意。
對于民調之事,若是讓地方官員去辦,迫于對本地官員的畏懼,哪還有什麼人說真話。
讓黑衣衛籌辦此事,一是為了民調的真實性,而是為了參與民調的百姓不受打擊報復。
畢竟黑衣衛辦事都是秘密進行的,而且還是隨機抽選一百人。
縱使地方官員再有權勢,也不可能報復治下成千上萬的百姓吧。
劉平已將自己能做的做到了極致,剩下的事那便交給時間吧……
一月有余,由總理衙門的散布的一封公文成功發于各地官府。
朝廷要推行考成法的消息,讓整個大漢的官員們是人心浮動。
不少地方官員皆是在惶恐,因為他們在百姓的口中,名聲並不算好听……
與考成法一起傳出來的,還有固安縣令、縣丞、主簿被梟首示眾的消息。
盡管在大漢新律之中,已經廢除了斬首連坐等酷刑。
但此事由皇帝親自下令,黑衣衛下場督辦的大案,並不屬于常規的司法審判。
因此,固安的三位主官的腦袋不僅被掛在了縣衙門口。
就連家人也被株連,三家皆被黑衣衛抄家,犯人親眷淪為了賤民,只能在大漢干一些苦役之事,待到五年期滿之後才能復得良民的身份。
又即七日的時間過去,由考成法經過第一批篩選的底簿被送到了總理衙門。
劉平為了表示對此事的注重,更是在宿衛的陪同之下,親自來到了總理衙門。
劉平端坐在主位之上,李信和許青山等人帶著一幫書吏在翻閱送來的底簿,不時向劉平報告著一些情況。
過了約有一個時辰,在數百的努力之下處理完了第一批底簿。
李信拿著最終的匯總結果,面色有些驚懼的道︰“啟稟陛下,若是按照考成法而來,大漢如今近七成的官員都要裁撤,臣怕此事會引發大亂!”
得知了這個結果,劉平的臉色也變得十分難看,但他還是斬釘截鐵的道︰“該裁撤的勿要留情,去年秋試之時各部還有那麼多的候補官,讓這些人去地方赴任!”
“陛下英明,但如此一來,在候補官上任之期,各地官府無一個主事的人,怕是還要生亂子!”
“便讓被裁撤之人暫代地方事務,等新官上任之後負責交接,這批被裁撤之人淪為新的候補官,可參與下一次裁撤候補!”
“如此甚好,這樣一來,這些人雖有不滿,但也不至于干出反抗朝廷之事,陛下果真是英明神武!”
听著李信幾人在耳邊的吹捧,劉平面色平靜如水。
其實還有半句話他沒說出來,如果這些人真要鬧事,劉平也不介意派各地的常備軍去血腥鎮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