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衙門,會客廳內。
氣氛已經冷到了極點,李信等三人已經驚的紛紛起身,不敢置信的望著劉平的臉。
劉平依舊正色道︰“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來建立的戶籍制度,雖然一時穩固住了政權,對民間恢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可從明初至今,已經是快要三百年的時間了,官府依舊將百姓劃為軍戶、民戶、匠戶、馬戶、灶戶等類別,且世襲不得隨意更改!”
說到這里,劉平又帶笑繼續道︰“倘若一個工匠的兒子一生只能為工匠,你們若是這工匠的兒子,會熱愛要干一輩子的事嗎?”
見李信等三人一起搖頭,劉平滿意的繼續道︰“想要實現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要讓最底層的百姓們先發展起來,因為只有他們這個國家的基石。
幾千年的時間,歷朝歷代的皇帝皆是以愚民為本,商君書中的馭民術更是將民間百姓視同豬狗牛羊那般的牲畜,今時,大漢就要開這個先河,不僅要開啟民智,還要大力發展民間的各種產業,以求國之興盛始于民盛!”
長舒一口氣,劉平看向了李信三人︰“諸位,可願與朕一起,完成這個偉大的事業!”
孫可望和許青山早已激動的面色潮紅,立刻上前一步躬身︰“臣願相隨陛下!”
只有李信有些猶豫,掙扎了許久砸了下拳︰“陛下,啟民智改戶籍自然是件好事,但陛下可曾想過日後之事……”
“哈哈哈,百年之後朕與諸位都是一捧黃土,後人之事自有後人去完成,倘若真的到了天下百姓都已經背棄大漢的那天,那大漢與今日之大明又有什麼不一樣,那時也到了該壽終正寢的時候!”
劉平的回答十分斬釘截鐵,李信听罷終于重重的一點頭︰“既然陛下已經下定了決心,剩下之事便交于臣等吧!”
……
三日之後,回到宮中的劉平陸續收到了總理衙門送來的八道公文。
上面皆是根據那日劉平所提之事,給出的詳細流程和注意事項。
劉平是一一的看過,只覺得三人的提議都很不錯。
不過得益于時代的局限性,李信三人的眼光畢竟和來自未來的劉平不能比。
仔細選出一些合適的,又挑去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劉平這才讓一邊的小元子立刻擬旨︰“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朕建漢代明,管理著北直隸、河南、山東、遼東四地和千萬黎民百姓,白天黑夜都不敢馬虎一點。
上想著要敬畏天意,下想著各地民間百姓生活的疾苦。
想當初明太祖朱元璋驅逐蒙元,然後“劃分了戶籍,定了各人的差事,到處設立衛所,本意是讓國家穩固,百姓安定,讓江山千秋萬代的傳下去。
可自從朕滅明之後,每日翻看這戶籍冊子和巡視各地,都越發覺得劃分戶籍遺害頗深。
當軍戶的,被征兵、補缺拖累得苦不堪言。
當匠戶的,被以前官府派的徭役壓得喘不過氣。
就是最普通的民戶,生存也有很多不方便。
而衛所該種的屯田,不少都被有錢有勢的人霸佔了。
該操練的士兵,也常常因為糧餉不足、管得不嚴而荒廢了。
在朕看來,如今世道已經變了,這些規矩就該跟著一起變了。
第一,廢除前明時期的天下戶籍制度,從今天起,管他原來是軍戶、民戶、匠戶、灶戶、鹽戶……統統廢除,僅分為良民和賤民兩種戶籍。
只要是朕大漢朝治下的子民或是新出生的孩兒,從即日起便可為良民。
將自己賣身為奴的、戰敗被俘的俘虜,或是犯了朝廷法令的罪人則都是賤民。
良民可以各自安心做自己的營生,允許自由找活路,士農工商都一樣,再沒有那種世世代代綁死在一個行當上的規矩。
賤民想要改變身份,除了為朝廷立功以外,還可以在縣衙或是地方機構選擇服五年以上的苦役。
等當地縣衙、御史台、大理寺三方合議之後,方可獲得良民的身份冊子。
管戶籍的衙門趕緊把舊的黃冊統統燒掉,重新編造良民的新冊子,只詳細記錄人口、田地房屋這些實際情況,務必簡單方便,好讓百姓們松口氣。
第二,裁撤掉內地所有的衛所,除了遼東和山東沿海重要地方的衛所外,所有內地的衛所,不管是指揮使司、千戶所、百戶所……全部廢止。
衛所的廣大官兵和軍官們,願意回家種地的,就在衛所附近的州縣,分給他們沒人種的荒地,造田契永遠歸他自家所有,朝廷免收三年賦稅。
一些年輕力壯、還想當兵吃糧的,經過考驗合格的,可以轉到各地正規的巡防營里,按月領官府發放的餉銀。
另外那些年老有病的,由地方衙門酌情給點撫恤銀子,好生安置。
所有衛所名下的屯田,全部重新量清楚,收歸官府。
這些田,要麼分給原來的衛所的兵丁如果他們願意種)。
要麼由官府招收老百姓來租種,只收很輕的稅。
收上來的錢糧,就用作補充巡防營的糧餉,或是行地方上的善事,比如修橋補路、賑災等。
衛所的城池、衙門、房子,能用的就留給巡防營衙門辦公用,或者當倉庫。
不能用的,由黑衣衛查明情況再行處理。
再趁著這新政剛開始,朕特別給大家施個恩典︰聖旨頒布的這天起,普天同慶!
朕下令,今年各地該交的錢糧,全國都減免三成!
另外,再由朝廷撥銀二十萬兩,用以獎賞率先完成新政實施的府衙!
神武元年,七月二十五日!”
……
這篇通體白話文的聖旨自然是出自劉平的手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百姓們也能看懂、听懂。
很快,這道即將掀起一股浪潮的聖旨就發往了御史台、大理寺等部門。
再由各地的分巡大理寺、御史台發往河南、山東、北直隸各屬府衙、縣衙、衛所等機構。
最後再由官府的衙役用黃紙謄抄,張貼榜文。
並派差役沿街敲鑼打鼓的宣傳榜文上的內容,這才算將聖旨的意思傳到了普通百姓的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