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茶香緩緩沁入鼻間,這讓皇帝蹙起的眉頭稍稍放松下來,隨手端起茶盞,品了一口茶水,淡淡道。“鄭愛卿自身才干少不了,過于看重自身名聲,圓滑過了頭。”
只見那龔公公趕忙躬身哈腰,滿臉諂媚地說道︰“陛下真是眼光獨到啊!您對老臣們的寬厚仁慈,那可是朝中盡人皆知、無人不曉的事情呢!”
眾所周知,他作為皇帝御前服侍的大太監,如果連如何讓自家主子開心都不知道,恐怕早就被別人取而代之。
皇帝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喜歡听身邊人對他的贊美之詞。
畢竟,忠言逆耳利于行,這樣的至理名言雖然人人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
何況這位皇帝少年時,經過被先帝強力壓制過後,沒了頭頂大山的壓制,從稚嫩走到嫻熟的帝王心術。
經歷年長皇子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奪嫡之爭後,他成功地將朝堂各大勢力都洗牌了一遍,唯獨留下了開國勛貴這一脈。
這其中的原因,無非看在開國之功的面上,皇帝還念及著勛貴各自主脈自閉門戶,不敢再次摻和進奪嫡之爭。
膽敢摻和進先帝那代的勛貴無一幸免,奪爵滅族那麼慘烈的下場足以嚇得余下之人膽寒,各自龜縮在府里自娛自樂。
既然如此,皇帝不想擴大文官勢力,特意留下勛貴一脈作為牽制,同時不想給自己留下後患,落得一個“走狗烹、狡兔死”的惡名罷了。
況且皇帝膝下這麼多位皇子,足足有著二十幾位皇子,公主人數比皇子更加多,這麼多子嗣在,他還真不怕沒繼承人,幼子誕生在去歲年末。
勛貴家族當初送入後宮那批嬪妃,除卻陷在奪嫡之爭內的嬪妃早就沒了,過了這些年,年華不在,榮寵自然也沒了,更別說跟新入宮的新人比了。
有了之前的經驗教訓,朝中的文官勢力雖然龐大,但在強大的形勢面前,也不得不低頭。
表面上看,兩位皇子的外家相互對立,爭斗激烈,實際上,那些心中早有盤算的人,早已悄悄地跑到外面去躲避風頭了。
這些人深知,離得越遠,就越能避開奪嫡之爭的波及。只要他們能夠保持公事公辦的圓滑態度,盡量避免卷入其中,也算是一種明智的策略。
除了端王和瑞王之外,其他皇子們可謂是性情各異。
大多數誕下皇子的嬪妃都來自小門小戶,年紀比端王和瑞王要小將近十歲,自然這些嬪妃入不了兩位王爺的眼。
關于奪嫡之爭的熱門人選,文武雙方各種說法紛紜。
朝中文官的話語權要比勛貴小上一些,再加上皇帝時不時地偏袒文官,使得文武兩股勢力的差距並不是很大。
武官不比文官晉升緩慢,踫上機緣際遇,特別像定國公這樣掌握一方兵權的人,實打實的軍功無人能忽視,這種情形出現朝中的比重並不是很大。
喜歡綜影視唐糖的慢穿之旅請大家收藏︰()綜影視唐糖的慢穿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