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春晚還處在巔峰期,這時候的網絡還是 2g,更沒有自媒體,所以大伙兒尤其是年輕人還習慣坐在電視機前看這個“除夕檔”。
趙本訕的“小品王”稱號已經被大眾喊出來,尤其是《賣拐》系列出來,在語言類節目里面直接封神。
誕生了許多名句︰
“頭大脖子粗,不是高官就是伙夫”
“同樣是兩口子,差別咋就這麼大呢?”
“沒病走兩步……要啥自行車?還要啥自行車?”
特別是最後這兩句,後世還在說。
如果說言語類的節目沖著老趙,那麼年輕一代,特別是李琦的歌迷,則是專門等著李琦的出場。
春晚總導演將李琦的節目放在第 31位,用心也確實如此。
“來了,李琦出來了。”
“什麼歌?”
“《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以前怎麼沒有听過?”
“新歌,剛出完專輯,又帶來一首新歌?”
“哥哥最棒,哇,好帥……”
李琦穿著一套漢服,準確地說是一套唐制的大紅色圓領袍,上面繡著雲紋,腰纏玉帶,腳上踩著一雙唐制的靴子。
除了第一次上春晚的時候,李琦穿著導演要求的服飾,後面兩次,李琦直接要求穿自己的。
雖然春晚的舞台、妝造要比其他電視台的要夸張、艷麗一些,但其實審美上並沒有多出挑,乍一眼看上去還行,等過一兩年就會發現很扎眼,很土。
比如國際章,她前年上春晚的服飾就很夸張。
穿著一個馬甲,露著兩條胳膊,下面一條白色的褲子,乍看照片別扭,導演卻覺得好看,她自己也覺得好看。
這就是時代審美的差異,李琦沒有辦法管別人,我自己管自己總可以了吧?
上次李琦給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