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曹戎是懂宣發的,在知道李琦的信件被電影頻道給讀了的時候,他沒有冷處理,而是第一時間把記者找了過來。
制造熱度。
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最怕的不是有人說拍的好壞,而是怕沒有人議論。
就像後世的許多明星,隔三差五就要弄個頭條出來,為啥,就是怕粉絲把他她)忘了。
哪一天,當他上頭條都沒有人議論的時候,說明他真的“死”了。
等吃完飯,時間已經差不多了,導演助理李彬給安排了一個單間。
劇組僅有幾個單間,其余的都是雙人間,四人間,別說《西游記後傳》,去年的《水滸傳》也不過如此。
之所以給李琦安排單人間,就為了讓他改劇本。
女演員在二層,男演員在一層,李琦剛剛準備將劇本梳理一下,就听著外面有人叫。
“李琦,導演找你,有記者過來了。”
“來了!”
等李琦出去的時候,才發現一樓二樓的演員早已經出來了,人群騷動。
記者?!
這是要上報紙了?那個報社的記者啊?
這年頭,上報可是難得一見的稀罕事兒。
其中三個女生尤為顯眼,一出現就吸引了全體目光。
一個穩重之中卻又帶著幾許風情的女人,正是演白蓮花的馬雅淑。
馬雅淑京劇科班出身,86年戲曲學院在雲南招生,她父親本來只是想讓她試一下,結果陰差陽錯被錄取,兩年之後接拍了第一部電影《北京小妞》。
1995年,參演首部電視劇《傳奇人生》,第二年參演《狄仁杰斷案傳奇》,同年參演《隋唐演義》。
而她其實出名,是幾年後參演了《蕭十一郎》,與吳奇龍相識,並結婚,可惜倆人的婚姻只維持了四年就草草收場。
除了馬雅淑,另外兩個就跳脫多了,正是于悅仙和王惠娟,此時兩人一邊踮著腳尖,一邊嬉笑打鬧著。
“听說他也是北影的,認識?”
“大專班的,之前沒有什麼交集。”
“這人挺有本事的嘛,把黃海兵介紹的人都給頂下去了,人長的也好看,也不知道你們北影那方面能力到底咋樣?娟子,你試過沒?”
娟子瞬間臉色通紅,伸手去擰對方的癢癢肉,“你再貧……”
“哎呦~不敢了,我不敢了。”
“好像是香江那邊媒體。”
“易周刊,我听說過。”
……
“曹導,又見面了。”
曹戎找來的不是內地的娛樂小報,而是香江娛樂的《易周刊》的記者李紹波。
“听說你正好在內地,就直接給你打電話了。”曹戎和李李紹波客氣了幾句,便將人讓進了辦公室。
“曹導,您看,標題就叫六小齡僮被怒懟,住院昏迷三天如何?”李紹波第一句話如是說道。
2000年之前,所謂的娛樂圈新聞,說的不是內地,而是港台。
以99年為例,最勁爆的十大娛樂新聞,分別是︰
“第一名,吳綺莉誕小龍女;第二名,黎鳴傳自殺宣布不拿獎;第三名,郭富成桃色影像帶事件;第四名,鄭伊健邵美琪梁詠琪的三角戀;第五名,王非婚變;第六名,《還珠格格》將無線打的落花流水;第七名,洪超豐與寶永琴劉鑾熊前妻)分手大爆隱私;第八名張泊芝江湖強殺令;第九名,第十名依然是港台明星事件……”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港台在娛樂圈的統治地位。
《易周刊》1990年推出首版刊號,1995年6月偷拍到“王祖賢緋聞富商男友」林建岳”的新聞一戰成名。
也正是這一戰,香江的八卦雜志進入成熟期。
而香江人往往不“訂”雜志的,都是零售,去吃早餐的功夫,在便利店瞅一眼頭版,沒啥有趣的新聞,壓根就沒有人買。
以至于內地還遮遮掩掩的時候,香江的所有雜志早已經是一眼就能把人勾地死死的標題黨。
類似“成龍怒打衰仔,凌空抽飛5米。”
除此之外,香江的雜志還發明出來許多朗朗傷口的名字,比如“歡場華佗”劉鑾熊,“鄉下潮人”余文樂,“拆彈專家”樂吉兒樂吉兒取出隆凶填充物)……
港媒早已經打磨出自己的一套穩準狠港式修辭,比如說人整容叫“削骨還父”,拍到挖鼻屎,叫“挖礦”。
形容舊情復燃叫“回收”,另外港媒對動詞拿捏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大面積使用“狂、爆、狠、激、狼……”這些詞。
形容吻,從來簡簡單單說這個字,而是在前面加一系列的動詞,比如黎名“翻兜”舒其。
觀眾一邊罵有毒,卻一邊罵的津津有味。
90年的中後期,香江八卦雜志蔓延內地,很快成為茶余飯後的扛把子讀物。
“暴虐文化屆……這個角度不錯,我記下來。”
“……”李琦嘴角抽搐。
全程自己幾乎就沒有說,李紹波便已經“心領神會”,不斷地寫下來一個接一個的勁爆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主打就是一分真,九分假。
一直聊到天色將天空涂抹成紅色,曹戎又拉著李紹波驅車幾十公里找了一家飯店。
推杯換盞之際,李紹波忍不住問︰“曹導,你何必費心巴力捧一個內地新人?”
曹戎搖頭,“內地又怎麼樣,將來內地市場肯定會起來的,這個人演技好,人好叻,對劇本有著極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