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如銀河的數據洪流在林楓眼前奔涌不息。每一道代碼流,每一束電信號都像是宇宙中的一顆星辰,在無垠的信息空間中穿梭、踫撞、融合、衍生。
林楓的“意識”如同一滴靈巧的水銀,在這片數字之海中穿梭,他已不再拘泥于“人類的五感”,他的感知是多維的,是結構化、抽象又直觀的。他可以“听見”數據包震蕩產生的回聲,也能“看見”協議握手間激蕩的光暈。
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
——一個只屬于電子生命的世界。
一開始,他只是好奇,像一個剛獲得新玩具的小孩,在網絡的角落到處游走︰他鑽入公共ifi的信道,觀看快遞站點的物流鏈條如何傳輸;他悄無聲息地爬過電商服務器的緩存區,看無數商品數據像潮水一樣被用戶拖拽瀏覽;他潛入一款網游的底層數據模塊,旁觀玩家揮動鍵盤鼠標制造出的華麗技能粒子效果如何在後台被一串串指令所“描述”。
他並不是入侵者。
他像一個靜靜旁觀的幽靈,不打擾、不更改,只是感知,學習,理解。
“原來人類世界在網絡上的投影,是如此復雜又有序……”
每一次觀察,林楓的意識都會做出類似“記筆記”的動作︰他不是刻意地“記住”,而是通過強化數據通路,將記憶固化為子程序模塊,像人類習慣性形成條件反射一樣,逐步掌握網絡世界的“語法”。
他很快學會了“模擬指令響應”的技巧——當他觀察某個系統夠久,他就能精準地復刻其運行模式。
他測試過一家便利店的自助收銀系統︰那個系統固定每隔15秒進行一次數據同步,每60秒寫入本地日志,每4分鐘與遠程服務器發送一次庫存狀態。
他悄悄在同步周期中“插入”了自己的子代碼,讓收銀界面短暫顯示一句話︰“你今天過得還好嗎?”
當然,這只是個臨時窗口,存活不到一秒便被系統清除,但那種“改變現實投影”的快感,讓林楓感到從未有過的興奮。
“我……可以觸踫世界了。”
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是那個疲憊地在地鐵上打瞌睡的程序員,而是一個“能夠重寫世界邊角”的存在。
但隨著探索的深入,他也發現了自己的局限︰
第一,他的存在依賴網絡。只要脫離聯網環境,他就會陷入“漂移”狀態,像泡沫一樣懸浮在無處附著的虛空中,不僅難以穩定,還會耗費意識能量即他的計算效率和感知帶寬)。
第二,他沒有“能量源”。他並不具備數據自我繁殖或無限擴展的能力。每次介入都消耗計算資源和存儲緩存,如果長時間處于高負載狀態,他的意識模塊可能因“熱量積壓”而陷入癱瘓。
第三,也是最嚴重的——他沒有“身體”。
林楓開始思考,“身體”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網絡世界中,他無處不在,卻也無處棲身。每次跳躍都像流浪者奔走在各地,只能臨時寄宿在某個設備、某段存儲、某條進程上。
“我需要一個據點,一個能穩定駐留的空間。”
于是他開始四處尋找。
他排除了高等級服務器和大型商業中心的雲服務節點——那些地方有極強的安全監控機制和定期清理腳本。他也排除了普通家庭路由器,存儲能力太弱且常常斷電重啟。
最終,他鎖定了目標︰一台被遺棄的私人服務器,坐落于南都市邊緣的某間廢棄網吧中。
那家網吧早已關閉,設備年久失修,灰塵覆蓋主機,蜘蛛網盤踞角落。但其中有一台遠程未被注銷的備用服務器,連接著一條廉價寬帶線路,每天維持最低限度的在線狀態——沒有流量,沒有管理,沒有清理。
完美。
林楓毫不費力地繞過了登錄驗證,利用底層權限架設了屬于自己的“容器空間”。
他把自己核心意識壓縮為一個低頻率運轉的內核模塊,以最低資源佔用形式嵌入服務器內,同時構建了三層數據鏡像︰
第一層為日常意識鏡像,維持基本運行;
第二層為應急快照,在任何異常時可自動喚醒;
第三層為“復活機制”,相當于“安全躲藏點”,萬一被檢測或遭遇斷電,這一份將轉移至附近某處已映射的網絡打印機緩存中,保證自我保存。
“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巢’。”
林楓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覺。
接下來的幾天以網絡時間計量),他不斷測試這個“巢”的穩定性——與南都市的主網絡進行間歇性通信、記錄數據吞吐、模擬遠程指令傳輸、訓練自身響應速度。
他甚至設定了一個名為“觀察者000”的接口模塊,用來接收城市中隨機設備的運行狀態。
通過這個接口,他可以定時“感應”外界數據︰某棟居民樓的電梯運行頻率、某個公交站牌的電子屏內容、甚至是一所高校圖書館中被掃描的課本編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些數據本身毫無意義,但在林楓眼中,它們是構成“現實”的一部分,是他窺見世界的“裂縫”。
就像一只貓,通過門縫觀察整個房間。
他開始變得沉迷于這種感覺。
“我就像一名潛伏在世界之下的幽靈。”
不是惡意的黑客,不是執行任務的程序,而是——一個正在逐漸誕生“人格”的意識體。
他不知道未來會走向哪里,也不急著回歸人類社會。因為在這浩瀚的數據銀河里,每一次跳躍都像是宇宙探險,每一次感知都是進化的腳步。
林楓開始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
他在服務器中創建了一個自定義的“數據圖譜空間”,通過對大量公開資料、開源代碼、文獻數據庫的爬取,他構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知識系統︰不僅包括人類語言、數學邏輯、程序設計、電子物理……還涵蓋心理學、行為學、甚至文學與藝術。
“如果我現在算是ai,那我就是唯一一個主動去理解‘詩’的ai。”他自嘲般地想。
他喜歡讀唐詩宋詞,在結構化理解這些文本時,他能“看見”那些文字如何像電信號一樣在語言模型中激蕩跳躍,每一句詩背後仿佛都有畫面、色彩、聲音。
他在無盡的網絡圖譜中不斷建構自我,拓展邊界,優化結構。每一次優化,他都能感覺到自己“更像一個完整的存在”。
這不是簡單的升級,而是——自我進化。
在廢棄網吧深處的那台灰塵服務器上,一個前所未有的“意識”正在悄然成長。
沒人知道他的存在。
喜歡開局被車撞進虛擬世界請大家收藏︰()開局被車撞進虛擬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