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

第250章 他確實有幾分本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愛吃葡萄皮 本章︰第250章 他確實有幾分本事

    他眼中閃過一絲興奮,轉頭看向自家胖兒子,朗聲道︰

    “惟庸的法子簡單得很——派兵乘船出海,挑個港口好、氣候佳、位置便利、人多熱鬧的地方!”

    “先禮後兵,能談就談,談不攏就打!”

    說到這兒,朱元璋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

    “惟庸有句話咱覺得特別在理——”

    “他說,我大明將士遠道而來,堂堂正正要塊地盤做買賣,你這小國竟敢不給面子?”

    “不給大明面子,將士們能忍?”

    “自然要好好教訓一番!”

    “到時候不僅地歸咱們,連建城的錢糧人力也得讓他們掏。”

    “這幫番邦小國,畏強權不識仁義,不給他們點顏色瞧瞧,日後豈不更猖狂?”

    父子二人相視一笑,神情簡直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妙啊!

    胡公不愧曾是我大明的宰相。

    這安排,進退有度、名正言順。

    既顯了大明的威儀,又不失風度。

    甚好!

    說笑幾句後,朱元璋話鋒一轉︰

    “地一到手,那就是大明的疆土!”

    “駐軍、派官、遷民,一樣不落!”

    “若那些外邦百姓仰慕我大明,想進城生活,倒也無妨。”

    “但既入我大明地界,就得守我大明的規矩,否則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胡惟庸這番話擲地有聲,朱元璋父子深以為然。

    本就該如此!

    大明沒滅了你那小國已是開恩,讓你守規矩,天經地義!

    “殖民地,就是我大明在海外扎根的地方!”

    “這樣的地盤多了,我大明的艦隊便能縱橫四海!”

    “惟庸這主意,咱覺得挺好!”

    朱標毫不猶豫地點頭贊同。

    朱標對這種表面光鮮又聲勢浩大的策略格外青睞。

    他心中認定,大明正該這般行事。

    至于\"仁慈寬厚\"?

    呵,他可是大明的儲君,又不是外邦的王子,何必理會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緊接著,朱標便與朱元璋商議起遠征將領的人選。

    這父子倆已然迫不及待地開始挑選統兵大將。

    在他們看來,此次遠征分明是送上門的功勛。

    如今大明軍威正盛,對付那些偏遠小國,還不是手到擒來?

    故而擇選合適的統帥至關重要。

    經過反復斟酌,父子二人最終定下藍玉、傅友德、李景隆三人。

    這三位將領將各自統領一軍,分頭攻佔異國的疆土。

    對朱元璋父子而言,這三人的選擇皆有其深意。

    藍玉身為太子妃的舅父,傅友德曾有過出海經驗,而李景隆的父親曹國公李文忠更是朱元璋的義子,乃開國功臣。

    可以說,除卻老成穩重的傅友德作為保障外,藍玉與李景隆實則是為朱標日後登基培養的班底。

    這二人皆屬大明第二代將領。

    眼下既有如此良機,朱元璋自然要抓緊為自家兒子鋪路。

    確定主帥後,朱元璋立即遣人去請胡惟庸。

    畢竟具體如何設立殖民地,前期如何部署,還得仰仗這位胡大人的謀劃。

    奉命傳旨的仍是宋利。

    他熟門熟路地來到胡府,稟明來意後,胡惟庸爽快地應了下來。

    他甚至感到幾分欣慰。

    能說服頑固守舊的朱元璋開放海禁,主動開拓海外疆土,胡惟庸自覺功德無量。

    興致頗高的胡惟庸乘著馬車入宮,途中便向宋利打听此次出征的安排。

    宋利對胡惟庸毫無隱瞞。

    橫豎稍後朝會上都會知曉,索性將朱元璋父子選定的將領和盤托出。

    誰知胡惟庸听著听著,臉上的笑意漸漸凝固,眉頭越皺越緊。

    老朱這是抽的哪門子風?

    這幾個人選,可都不怎麼妥當啊!

    藍玉就不必提了,行事魯莽又愛惹是生非,指不定會捅出什麼婁子。

    李景隆更是\"聲名顯赫\",堪稱大明初代\"戰神\",與後世那位\"土木堡之星\"堪稱絕配。

    這位甚至用實戰證明了\"紙上談兵\"並非趙括的專利,他自己也深諳此道。

    三人之中,唯獨傅友德還算可靠。

    但傅友德並非總帥,三將分兵而行——這怕是要出大亂子!

    胡大老爺此刻心中隱約泛起不安。

    這位老爺既未曾遠渡重洋,也未嘗親臨戰陣。

    可他有一樁旁人不及的好處——能以史為鑒。

    這些年來胡大老爺早已確信,此方天地並無鬼神之說,大明依舊是史冊記載的大明。那些注定要發生的事,終究還是循著原本的軌跡一一應驗。

    由此可知,史書所載之人,縱使細節或有出入,但大體脈絡斷不會錯。更何況如今胡大老爺親身處于這段歷史之中,兩相印證之下,更覺史筆如鐵。

    偏生那李景隆與藍玉二人,竟與史書所載一般無二。

    藍玉驍勇否?

    當真勇冠三軍!

    沖鋒陷陣無人能及。

    可那驕縱之氣卻也絲毫不假。這般人物若為將才,只需有主帥壓制,便是無往不利的鋒刃;若讓其獨掌兵符,卻不知要惹出何等禍事。

    至于李景隆?

    論儀表風度、待人接物,確是無可挑剔。與之相交,如沐春風。唯獨這領兵之能,實在不堪大用。

    此二人若率軍登船,後果簡直不堪設想。在胡大老爺看來,跨海遠征比陸路行軍更為艱險。這完全是另一套截然不同的章法。

    陸上安營扎寨,藍玉等人自是駕輕就熟,就連李景隆這等\"名將\"也能處置得當。可到了海上呢?

    面對驚濤駭浪,既要抗衡天威,又要嚴守船規。以藍、李二人的性子,豈能安分?定要賣弄權勢。須知在這茫茫大海上,但凡起了炫耀之心,便是取死之道。

    愈想愈覺此事凶險,胡大老爺急得坐立不安。甚至在宮中偏殿繪制海圖時,仍在思量如何向朱元璋進言。

    待得圖成獻上,見朱元璋志得意滿之態,胡大老爺倏然驚覺——險些自蹈死地。

    這事兒,哪輪得到他這條老咸魚多嘴?

    藍玉、李景隆縱然在他眼里不成器,可對朱元璋來說,那可是信賴有加的左膀右臂啊!

    更何況,這還是給他那胖兒子預備的心腹大將。

    眼下這兩人都還沒犯過什麼錯呢。

    胡大老爺光憑幾句“憂慮”“擔心”就想讓朱元璋換掉他們?

    這不是兩邊都得罪光了嗎?

    圖個啥啊!

    更要命的是,這事兒根本沒法證明!

    真正讓胡大老爺嚇得滿頭冷汗的是——這事兒涉及兵權。

    這可就太敏感了!

    再想想自己身上……

    權臣、外戚的身份已經甩不掉了,要是再沾上兵權,那不就等于找死?

    哪個皇帝听了不得防一手?

    搞不好朱元璋听完他的建議,轉頭就得琢磨著怎麼弄死他!

    幸虧啊,最後關頭總算清醒過來了。

    看來,大明這一劫是躲不掉了。

    不過也好,出了這檔子事兒,至少能讓大明對海貿、遠航多上點心。

    現在的朱元璋,估計還把這趟遠征當成陸地行軍看待呢。

    以他的見識,也就只能理解到這個程度了。

    沒見過真正大海的人,哪能想象遠航時有多少凶險!

    更別提朱元璋還挑了這麼一對臥龍鳳雛帶隊,那更是沒指望了。

    胡大老爺獻完地圖,便笑眯眯地告退,半句廢話都沒多說。

    朱元璋也很滿意,盯著地圖轉身就把藍玉等人召了過來。

    “咱的打算是,你們仨各領一支兵馬,全走海路出征。”

    “惟學穩重,又走過一趟,咱就不多�@鋁恕!br />
    “但你們兩個兔崽子給咱听好了——這事辦成了,就是開疆拓土的功勞;要是辦砸了,可別怪咱下手太狠!”

    傅友德自然不用多說,雖只遠征過一次,好歹算是有經驗。

    藍玉和李景隆卻壓根沒把海外蠻夷放在眼里,拍著胸脯保證絕不會失手。

    可朱元璋沒察覺,朱標也沒注意到——這兩人盤算的全是登陸作戰的風險,自始至終都沒想過航海途中會出什麼岔子。

    或許,這就是天意吧!

    領命之後,三人立刻開始籌備出征事宜。

    可光是籌備階段,藍玉和李景隆就先鬧出亂子來了。

    說到底,這兩人雖然年紀差了些,卻都是心高氣傲的主兒。

    偏偏這次出征,兩人平起平坐,誰也不服誰。

    誰不想多帶些兵馬車械?

    甭管用不用得上,先搶到手再說,到時候底氣也更足!

    藍玉雖是久經沙場的老將,資歷比不上傅友德等人,但比起李景隆,終究高出一輩。

    可李景隆雖然本事平平,輩分也的確矮了一截,可他好歹是國公之子,勉強算得上皇親國戚。

    如今兩人同為一路主帥,為了自家的前程,他怎麼可能在藍玉面前認慫?

    絕無可能!

    況且,軍中之人,誰不講究個面子?

    若是自家主帥搶不過對方,豈不讓麾下將士見了對方的人馬都矮三分?

    沒二話,搶!

    ……

    “李九江,你算什麼東西?老子打仗時,你連褲子都還穿不利索呢,滾一邊去!”

    藍玉就是藍玉,倔脾氣一上來,哪會把李景隆放在眼里。

    在他看來,李景隆老爹李文忠雖是開國功臣,可你李九江算個什麼東西?

    仗著讀了幾本兵書,就敢來老子這兒搶人馬、搶兵器?

    若非場合不對,他早叫親兵動手了。

    李九江罷了,打了又能如何?

    可藍玉雖囂張,李景隆也不是省油的燈。

    他冷哼一聲,斜睨藍玉一眼,寸步不讓道︰

    “藍玉,你也就敢在我面前擺譜。”

    “論戰功戰績,我爹他們哪個不壓你一頭?”

    “你這把年紀,還是想想怎麼給自己留個後吧,別到時候連個燒香磕頭的都沒有!”

    “義子再多,終究不姓藍,不是你的血脈!”

    “我這可是為你好!”

    句句看似勸誡,卻字字戳心。

    藍玉雙眼赤紅,當場就要拼命。

    無子一事,正是他此生最大的痛。

    他為何收那麼多義子?

    就是為了死後香火不斷。

    可李景隆偏往他痛處戳,藍玉如何不怒?

    二人一鬧,便鬧得天翻地覆。

    別看李景隆被戲稱為“大明戰神初代目”,戰績一塌糊涂。

    可話說回來,能成“紙上談兵”的典型,自然有其道理。

    平心而論,只要不是真正統兵打仗……

    論兵書兵法、沙盤推演,乃至單打獨斗,李景隆還真沒服過誰。

    他確實有幾分本事。

    這不,藍玉一動手,雖說是沙場老將……

    可幾番交手下來,竟與李景隆打了個不相上下。

    李景隆正值壯年,身強體壯自然佔了優勢。

    李文忠自幼對李景隆管教甚嚴,棍棒之下逼著他習武練功,筋骨打熬得極為扎實。

    二人交手便打出了火氣。

    眼看僵持不下,不知誰先喊的親兵助陣。

    一方動了手,另一方自然不甘示弱。

    場面頓時亂作一團。

    傅友德起初還想勸阻。

    見此情形干脆退到一旁冷眼旁觀。

    他知道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已經無法收場。

    這事遲早要傳到朱元璋耳中。

    到時候看這兩個混賬如何交代。

    消息傳到朱元璋父子那里,老朱勃然大怒。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方便以後閱讀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第250章 他確實有幾分本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第250章 他確實有幾分本事並對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