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

第161章 幸好及格了!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愛吃葡萄皮 本章︰第161章 幸好及格了!

    這一點的決定,源于他對招考公示的理解。

    公示明確指出,不同部門的職位考核會涉及對應部門的專業技能。

    禮部的要求無非是各類文體、禮儀與規矩。

    這些知識,他能比那些出身官宦世家的考生掌握得更多嗎?這絕非僅僅靠讀書就能精通的!很多宮廷禮儀根本未見諸于書籍,甚至不是普通人能夠了解的。

    于是,他最終選擇了刑部。

    他認為,只要精通大明律,處理這類案件應該不成問題。

    苦讀半月後,他自信滿滿地參加了考試。

    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

    蒼天在上,大地作證!誰能解釋,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奇特的案例?

    如果前一個強逼行凶案只是小試牛刀,那接下來的案件簡直讓他感到無所適從。

    例如,這道思考許久的題目︰“張三牽狗去集市,將狗拴在飯店外自己進店吃飯,李四好奇解開狗繩,結果張三的狗咬傷路人。

    ”

    “問︰此案件該如何判罰?”

    初看之下,當然是李四的責任。

    但細思之下,這狗是張三的,他難道沒有責任嗎?

    方孝孺從縣令的角度思考,總覺得處理方式不太對勁。

    大明律書上沒有類似情況的具體判決標準。

    最讓他郁悶的是,這類題目還有很多。

    胡大老爺設置的公考專業技能測試,不僅難度高,題量也極大。

    考試時,他只能憑直覺答題。

    考完後,他越想越覺得不安。

    好在他有個獨特優勢——可以直接向胡大老爺請教。

    胡大老爺听完他的問題,笑著問︰“你說說你的判決是什麼?”

    方孝孺思索片刻,回答︰“我判李四為主犯,因為他解開狗繩導致事件發生,張三負次要責任!李四需賠償受害者湯藥費,並各打三十板。

    ”

    胡大老爺點頭表示認可,但又說︰“你的答案並非完全錯誤,只是不夠全面。

    這題出自刑部,非常有深意,專門考察應試者的細致程度,因為它包含一個陷阱,大多數人容易忽視。

    ”

    方孝孺一臉疑惑︰“陷阱?哪里有陷阱?就兩人而已,難道還要打傷者?”

    胡大老爺笑著說︰“你有沒有注意到題目提到張三是在店里吃飯?既然店家允許帶狗進店,而且事情發生在店內,你覺得店家就沒有責任?”

    《“大明律中寫得清清楚楚。

    ”

    方孝孺听後豁然開朗!

    這還有這樣的情況?

    是啊!

    在這里吃飯,結果張三和受傷者都莫名其妙地被冤枉了。

    除了動手的李四,店家沒有責任才奇怪。

    胡大人笑著看方孝孺,心中卻感慨不已。

    他從沒想過,在大明時代,大明律竟有如此特別的條款。

    其實他只是提了個建議,刑部的官員就找到了真實的案例。

    只能說刑部的人經驗豐富!

    這麼多年,他們見過各種離奇案件。

    難怪連熟悉大明律的方孝孺都被考得滿頭大汗。

    這里不僅有胡大人的智慧,也有刑部官員的努力。

    經過禮部官員幾天努力,首輪考試成績終于出爐。

    官差貼出榜單時,考生們或哭或笑,反應各異。

    方孝孺看到自己名字,長舒一口氣。

    幸好及格了!

    這次招考有數千學子報名。

    按成績來看,只有幾百人通過筆試。

    不得不說,這次考試相當嚴酷。

    還有復試要進行!

    數千人同場筆試,能脫穎而出的學生自然欣喜,卻談不上完全放心。

    胡大老爺將一場普通的考試弄得變化多端,令人苦不堪言。

    未曾听聞的面試環節,若無復雜之處,那才真讓人難以置信。

    雖然他們僥幸通過了筆試,但此前公布的規則清楚地表明︰“筆試合格者可參加面試,最終按兩部分總分擇優錄取。

    ”這意味著筆試通過只是獲得面試資格,而非決定性勝利。

    至于面試具體是什麼,公示僅提到由禮部考官與其他部門官員聯合提問,題目、範圍、難度均未明示,讓人捉摸不透。

    不過,聰明的學生已經開始推測,至少面試時對考生的儀態和風度會有一定要求。

    這不僅是學生的共識,也是歷史的慣例——從古至今,官員的外貌形象雖無明文約束,但實際上都有潛規則。

    尖嘴猴腮、賊眉鼠眼之人絕不可能通過常規途徑入仕。

    簡而言之,我們的王朝向來重視“顏值”,第一印象不佳,其他再好也無濟于事。

    當然,嚴格來說,這也並非毫無道理,官員作為朝廷和皇室的代表,儀表不佳會直接影響公眾對其背後機構的信任。

    通過筆試的考生們,紛紛催促家人準備面試服裝。

    衣服過于華麗顯得張揚,太樸素又缺乏氣勢,于是大家都追求合身、大方、整潔的效果。

    特別是外地來的考生,幾乎把錢花在了裁縫鋪,即便如此,找關系依然很重要,因為好裁縫早已忙得不可開交。

    除了衣著,大家也開始為知識面做準備。

    如何高效復習成了難題,總不能直接展示工作成果或拍領導馬屁吧?無奈之下,考生們只能認真回顧已學內容,順便抱怨胡大老爺發起的這場考試。

    三天後,第二輪也是最後一輪面試開始了。

    盡管心情各異,但每位考生都精心打扮,站姿端正嚴肅。

    即使平日懶散的人,此刻也站得筆直。

    不過,站得再整齊,他們仍低聲交談,“嘿,你怎麼也來參加這個考試了?”

    “哼,不去工部難道要去禮部,被胡相當面教訓?好不容易爭取的機會可不能就這麼浪費了,你呢?”

    “這個……我倒沒考慮太多。

    家父是工部出身,來工部是為了有人幫襯。

    ”

    “對了,你剛才提到的被胡相當場教訓是什麼意思?我不太明白。

    ”

    “兄台,請教一下,說實話,我听到胡相的名字就已經發抖了。

    ”

    旁邊本來只是隨意搭話的學生,听說對方身份後,也準備入職工部,便多說了幾句。

    “你發抖很正常。

    不只是你,我听家父說,很多大人在朝堂上遇到胡相時也雙腿發軟,我們更是如此。

    ”

    “但正因為胡相的威名,我們才想到一個辦法。

    ”

    “這麼多部門同時考試,胡相不可能都到場吧!”

    “他多半會在禮部考場,所以我們當然要去別的部門,這樣至少能提高點通過率。

    ”

    听他這麼一說,剛才提問的年輕人愣住了。

    不是吧,你們這麼聰明?

    還有這種操作?

    重點是打不過還能躲開?

    干脆不見面算了?

    真夠機智的,你們都涌向別的部門考場,成功率不還是低了嗎?

    畢竟競爭對手更多了。

    年輕人提出疑問後,對面的學長淡淡回應。

    “競爭再激烈也比面對胡相強。

    ”

    “競爭再激烈,對手也不過是和我差不多的人。

    可胡相呢?”

    “誰能保證摸透他的套路?”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但我沒那個能力,所以我選擇工部。

    ”

    話音剛落,小二代頓時陷入沉默。

    實在講得太對了。

    不過,這或許是自己無意間躲過了一場麻煩吧?

    學子們的竊語暫且不論,此刻禮部尚書一臉茫然地看著手中的報考單。

    他之前並未留意,如今一看,天哪!數百名通過首輪篩選的考生中,僅有三人報考禮部。

    這是怎麼回事?

    難道是自己的禮部不受待見?

    大明的“公考”,胡大人雖然參考了許多前世公務員考試的規則,但仍存在差異。

    首先不必多言,這個時代的人才數量遠不及後世那種人山人海的場面。

    在一些偏遠的縣城,幾十年也未必能出一個進士!

    即便是秀才、舉人,加起來的數量也不到一百。

    換言之,大明目前所有讀書人的總數可能還不到十萬人。

    相比之下,後世一次全國範圍的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至少是這里的十倍以上。

    報考人數多,競爭自然激烈,可供選擇的崗位也多。

    可如今呢?

    幾千人報名,首輪篩選後剩下幾百人,大約是十選一的比例。

    即便如此,還是讓眾多學子感到畏懼。

    但實際上,只要面試不差勁,大多數人最終都能被錄取。

    畢竟這次放出的職位不少,按胡大人的規劃,首輪篩選只是將入圍人數增加了五成。

    也就是說,三人中有兩人可以成功。

    但誰又願意當那個落選的呢?

    所以,能爭取的自然得爭取。

    這不,不少考生起了別樣的心思,不論是因為自己的考量還是親友的建議,總之禮部他們是不打算報考了。

    胡大老爺的名聲在考生中早已如雷貫耳。

    巧的是,這種情況下,讓禮部頭疼的局面也就出現了。

    天啊,竟然只有三個人報考禮部?

    就算是全部錄取,恐怕也遠遠不夠啊!

    怎麼辦?

    就在禮部為此發愁的時候,朱元璋正坐在皇宮里查看抄錄好的考生試卷。

    他不是只看某個部門的,而是讓宋利隨機抽取。

    無論哪個部門的試卷都有,甚至還有落榜者的試卷,他也讓宋利取來了。

    宋利是個細心的人,還機靈地把答案也帶來了。

    朱元璋看完兩張試卷後,再看旁邊的標準答案,滿意地點了點頭。

    “惟庸這個辦法確實不錯!”

    “看看,事先就把規則制定得清清楚楚,一條條明明白白地擺在眼前!”

    “做對一條加分,做錯一條扣分,最後以分數評定高低,嗯,很好!”

    宋利听朱元璋感慨時,臉上毫無表情,但心里卻在驚嘆胡大老爺的能力。

    不是誰都能讓朱元璋時不時提起幾句,然後感嘆一番的。

    胡大老爺呢,已經不知多少次了?

    朱元璋越看這份“標準答案”,心里就越高興。

    往年他沒少為科舉舞弊案操心。

    不說那些泄露題目之類的事,單是判卷就涉及太多復雜問題。

    糊名又能怎樣?

    遣詞造句和行文習慣,只要熟悉,一眼就能辨認出是誰寫的。

    最關鍵的是,考官尤其主考官一句話就能決定。

    沒有明確標準,從頭到尾都是“我覺得”!

    而且你還不能說他不對!

    科舉舞弊和包庇之類的行為,在考官眼中實則是慧眼識珠。

    即便你能發現其中的關系,考官也能依據試卷分析得頭頭是道。

    畢竟能走到這一步的人,多少都有些真才實學。

    文章的好壞難以絕對評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這種狀況曾令朱元璋苦惱不已。

    然而現在有了辦法!提前設定標準,是非分明。

    朱元璋嘗試用這套標準審閱兩份來自不同衙門的試卷,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評分與原有成績相差無幾。

    主要差異在于文筆和字跡的細微調整。

    這種結果讓朱元璋十分滿意。

    連他這個新手都能得出類似結論,說明臨時調派人手閱卷完全可行。

    這一措施提高了成功率,怎能不讓他欣喜?

    再次審視閱卷標準和試卷後,朱元璋追問︰“宋利,胡大老爺那邊的情況如何?”

    宋利對胡大老爺的事極為上心。

    不僅因為朱元璋經常詢問,他也知道若總是答不上來後果嚴重。

    所以,盡管常在宮中侍奉,他始終留意胡大老爺的消息,就是為了此刻能及時回復。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方便以後閱讀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第161章 幸好及格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第161章 幸好及格了!並對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