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扯的,但沒見過這麼扯的!
秦始皇在自己的陵寢里,生活了近兩千年,誰信啊?
崔判官斜著眼兒看向黑無常,說道︰“你前面的分析倒是可信,不過說到秦始皇還活著,就有點胡說八道了。就算他還活著,他能心甘情願地喝野菜粥嗎?”
“那這里,除了咱們和秦始皇,還能有誰?”
崔判官還沒來得及回答,只听得耳邊響起了極其震懾人心的鼓聲,有節奏地敲擊著,咚咚鏘,咚咚鏘……
崔判官閉上眼楮,側耳傾听。
鼓聲還沒持續多久,就又傳來了幽深、悲淒、哀婉、綿綿不絕的塤聲。
八音盡出。
所謂八音,乃是我國古人將樂器按其制作材料分成的八類,既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樂記》中曾記載︰“土曰塤,竹曰管,革曰鼓、匏曰笙,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鐘、木曰𢥫瞗I br />
土曰塤,用土燒制而成,外形似蛋,其大小近似人的拳頭,中空,頂端開一吹孔,胸腹部開一個或數個指孔,孔數不一。
竹曰管,漆竹,長一尺,六孔。古以玉作,不但竹也,橫吹,類似于現在的橫笛。
革曰鼓,楹鼓也,高六尺六寸,設重斗中,植以柱上。貫方蓋,凡樂之作,必先鼓以聲之。
匏曰笙,笙是一種吹管樂器,在《尚書》、《詩經》中早有記載,最早的實物出自于曾侯乙墓,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低沉。
絲曰弦,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撥弦樂器。初為五弦,漢朝起定制為七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音色,深沉如山間深潭,端正典雅,余音悠遠。
石曰磬,因為是磬石制成,所以八音之中被稱為石。磬,被歷代帝王用在宗廟祭祀、宮殿宴享、朝聘禮儀等活動中。磬聲清遠而剔透,音色優美穿透力極強,其聲被寓意為鳳凰的叫聲。磬聲一振,鬼神必聞。
金曰鐘,編鐘,用青銅鑄成,音色清脆、悠揚,同樣如磬,也具有很強的穿透力。編鐘,其又叫名鐘,把鐘依大小,有次序地掛在木制鐘架上,可用于獨奏、合奏或為歌唱、舞蹈伴奏。漢代以後,編鐘的制造技藝就失傳了。
木曰魿o 穩縋舊 峽硐掄 媚景餱財淠詒詵 鏨 簦 美詞疽飫值鈉鶚跡 譴蚧骼制鰲 br />
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八音克諧,無相奪倫。
“宗主,這嘁哩 嚓的,您听出來是從哪里傳來的嗎?”
過了很久,崔判官才睜開眼楮,用手一指南邊後宮陪葬群外,說道︰“那邊!”
此時,牛頭和馬面帶的人全都回來了,他們也听到了八音之聲,一個個神不附體,等著崔判官拿主意。
從後宮陪葬群回來的馬面,听得尤為真切,說道︰“宗主,要不然,我們回吧?這聲音令我心慌,《連山》也不是非取不可……”
崔判官冷笑道︰“定是有人在裝神弄鬼!這里越是古怪,就越有可能有《連山》,此時回去,豈不是前功盡棄了?誰如果再提回去,我先宰了他!”
“就是,有宗主在,怕個鳥!”黑無常道,“宗主,我帶人頭前引路,咱們一起去!真要有人,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聲音是從後宮陪葬群南的百戲佣處傳來。
所謂百戲,可以簡單理解為是各種雜技的合集,類似于現在的有口吞寶劍,腳踩火球,屬于民間之戲。
百戲起于秦漢,也有舞蹈和換裝表演,伴隨著樂器,可載歌載舞。
像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有一人飛三丸、五丸、七丸的圖像,就跟現在的馬戲團,小丑在天上手拋小球,腳蹬獨輪車差不多。
除了這些,還有疊案倒立、魚龍曼延、盤鼓舞等。
蕭縣聖村出土的一塊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就完整地記錄了漢代一次樂舞百戲表演的場面。
石上共刻八人,左一吹排簫;左二吹笛;左三吹竽;畫面中間刻建鼓舞,鼓上有華蓋,兩側有羽葆,建鼓下有羊形鼓跗;兩側各一人,執桴,跨步擊鼓;建鼓舞右側為一人著短衣跳丸;再右一人倒立,居右端者左向跽坐,手持一圓形物為塤。
此地下百戲俑處,沒有上面說的那些節目,而是正在上演一出皮影戲。
從八音樂器,到皮影,都是機關控制,精妙絕倫。
“有趣!有趣!實在有趣!”崔判官拊掌大笑道,“既然有好戲可看,我們不妨就看上一看!”
牛頭眼楮盯著皮影戲,在崔判官耳邊輕聲說道︰“宗主,此戲好像出自于葛洪的《西京雜記》。”
喜歡山水行記請大家收藏︰()山水行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