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

第90章 長征結束1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溫暖WN 本章︰第90章 長征結束1

    哈達鋪是甘肅的一個小鎮,位于臘子口東北約200里處,因盛產中藥當歸而名揚四方。

    這里的回民佔據了半壁江山,他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深深地烙印在這片土地上。

    紅軍在此駐足,嚴令除了軍規外,不得擅自踏入清真寺,不得隨意借用回民的器皿和用具,更不允許在回民家中殺豬或食用豬肉。

    紅軍在6月的兩河口會議上,雖然確定了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但具體的目標地卻遲遲未能確定,這讓紅軍高層一直困擾不已。

    在國軍的圍追堵截下,紅軍與外界的聯系幾乎被切斷,形勢愈發嚴峻。

    而現在,又因為內部的意見相左,使得北上紅軍的實力大減,中央紅軍在川陝甘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計劃變得更加困難。

    紅軍急需找到一個可靠的落腳點,以穩定軍心,積蓄力量。

    紅軍偵察連佔領哈達鋪的時候,他們抓獲了一個國軍少校副官。

    這個副官剛從蘭州歸來,對紅軍的突襲毫無防備,只好束手就擒。

    戰士們從他隨身攜帶的書籍和物品中,翻出了幾張近期的報紙。

    其中一張《晉陽日報》上的一則消息引起了紅軍的注意︰

    “陝北匪部已佔領六座縣城,擁有正規軍五萬余人,游擊隊、赤衛軍和少先隊二十余萬人,窺視晉西北,隨時有東渡黃河的危險性。”

    報紙上還附有一張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略圖,這個消息如同一縷春風,給紅軍帶來了新的期待。

    紅軍高層看完報紙後,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興奮地說︰“好!好!我們快到陝北根據地了。”

    于是,紅軍總部決定率領陝甘支隊前往陝北甦區與陝北的紅軍會師。

    一路上,他們必須盡量避開敵人,不能再有任何拖延。

    雖然總部在過去對陝北紅軍和陝北甦區的情況有所了解,但具體的發展狀況卻並不清楚。

    現在,敵人的報紙卻意外地為紅軍提供了寶貴的情報,這怎能不讓人高興呢?

    1935年9月21日,中央紅軍全部抵達了哈達鋪。

    他們在這里沒有遭到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得以安全休整。

    在紅軍的巧妙轉移之下,國民黨的川軍和“中央軍”疲于奔命,始終未能追上紅軍的腳步。

    而另一方面,國軍十四旅的士兵們驚魂未定,對紅軍的戰術和意圖一無所知。

    趁著這個機會,紅軍在哈達鋪這個甘肅的邊陲小鎮暫時安頓下來,休整了兩天。

    為了盡快恢復戰士們的體力,紅軍總部下令全軍,無論是司令員還是炊事員、挑夫,每人發放一塊大洋。

    哈達鋪雖然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但由于物資匱乏,物價異常低廉。

    羊、豬、雞的價格讓人難以置信,一只肥羊只需二塊大洋,一百斤的大肥豬也只賣五塊大洋,一塊大洋甚至可以買到五只雞。

    此外,國軍十四旅逃跑時留下的幾百擔大米、白面和食鹽,更是為紅軍提供了改善生活的機會。

    對于在雪山草地中數月未曾品嘗到鹽和大米、白面的紅軍戰士來說,這簡直就像是過年一樣。

    特別是來自福建、江西等省的戰士們,看到大米時更是喜形于色,倍感親切。

    當地的小販們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他們紛紛拿出自己的存貨,紅軍戰士們也不討價還價,有多少買多少。

    這對于小販們來說,無疑是一筆難得的生意。

    各個部隊的伙食單位都大顯身手,割雞殺鴨、屠豬宰羊,一日三餐都是三葷兩素。

    機炮團更是奢侈,全團會餐,租借了漢族老鄉的炊具,自己動手做起了豐盛的菜肴,真可謂是比過年還要豐盛。

    為了聯絡地方人的感情,紅軍總政治部還通令各個伙食單位,邀請駐地周圍的老百姓一起會餐。

    因此,每個伙食單位都設有一至兩桌的請客飯,專門邀請當地的老百姓前來共享。

    每個伙食單位都請來了十幾位老百姓,男女老幼都有。

    會餐時,他們互相謙讓,吃得非常開心。

    在哈達鋪的這段時間里,紅軍一邊休整部隊,一邊耐心等待紅四方面軍的到來。

    他們深知,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而這次在哈達鋪的休整和會餐,不僅讓紅軍戰士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補充,更讓他們與當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盡管滿懷期待,但現實卻令人沮喪。

    當紅軍總部得知紅四方面軍決定南下時,他們迅速作出決策,率領陝甘支隊向陝北甦區疾進。

    9月23日,紅軍離開了哈達鋪,表面上聲稱要攻打天水,實際上卻出其不意地奔向了敵人的渭河防線。

    渭河防線是國民黨軍隊為了攔截紅軍而精心布置的封鎖線,橫跨和政、臨洮、渭源、隴西、武山直至天水一帶。

    國民黨第三軍、五十一軍以及新編第十四師在此嚴密布防,企圖阻止紅軍北上。

    由于紅軍在哈達鋪時放出東進的煙霧彈,敵軍深信不疑,主力部隊紛紛集結天水,嚴陣以待,同時加強了對渭河北岸武山、漳縣的防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紅軍卻采取了出人意料的行動,突然轉向北方,經過三天急行軍,行程超過300里,神速地抵達了渭河邊的新寺。

    渭河在此處宛如一條璀璨的彩帶,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顯得格外清澈。

    河水並不冰冷,深度也只是淹沒大腿,紅軍士兵們輕松地趟過河面,未遇敵軍阻攔。

    紅軍的聲東擊西策略再次奏效,順利渡過了渭河,穿越了武山、漳縣,前方就是榜羅鎮。

    這個位于渭水北岸的小鎮,距離軍事重鎮通渭城僅有90里之遙。

    1935年9月27日,紅軍部隊全部進駐榜羅鎮。

    在榜羅鎮的一所小學里,紅軍獲得了大量報紙。

    這些報紙上詳細報道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北方的罪行,同時也介紹了紅二十五軍與陝北的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會合的情況。

    在仔細研究了這些新信息後,紅軍總部根據當前的物資條件、戰況以及政治需求,作出了重要決策︰所有北上部隊在此地休整一天,為接下來的北上行動做好充分準備。

    9月29日,紅軍總部遵循既定策略,離開了靜謐的榜羅鎮,踏上了向通渭城邁進的征途。

    通渭,這座歷史悠久的城鎮,在北方的遼闊土地上,已算得上一座規模不小的城市。

    然走進城中,除了幾十家小商鋪外,更多的是辛勤勞作的農民。

    這座城市的居民數量,竟不足兩千人。

    城牆由黃土堆砌而成,顯得樸實而厚重。

    只有城牆上的幾座城樓,才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韻味。

    城內的建築,無一不是以黃土為主要材料,仿佛是大自然賦予這片黃土高原的恩賜。

    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利用豐富的黃土資源,建造出了一座座獨具特色的建築。

    在這座城市里,人們真正做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利用了黃土高原的豐富資源。

    喜歡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請大家收藏︰()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方便以後閱讀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第90章 長征結束1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第90章 長征結束1並對敵人!我一般采用炮決!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