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一六一六

第313章 東林手黑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凌小蟄2025 本章︰第313章 東林手黑

    “你小子運氣不錯,第一次作戰就是出國作戰。回來跟我好好說說那邊的異域風情。”

    “司令員又要取笑。”

    泰森把三條特供金獎紅中華塞到闞老大懷里,“別舍不得抽,管夠!你只管打仗,後勤上不用操心。給老子打出國威打出軍威來!還有…”泰森還想說些什麼,姬茂林跑步過來說瀟灑有急事找他,曹少現也在他辦公室。來到瀟灑房里,看見曹少抓耳撓腮瀟灑眉頭緊皺,一問才知體檢各項指標好得不像個60歲老頭的葉向高出事了,在回京的路上突然暴斃。

    “還好沒死在梁山,謝天謝地,否則我們洗脫不干淨。”

    瀟灑道︰“張維賢也說了同樣的話。不過,張維賢的意思,好像事情沒那麼簡單。這葉向高啊,被《歌唱祖國》的激情突然就給感染了,沖到了批判東林黨的最前沿,對咱們眉目傳情,這才透露了半句,埋怨鉗工、膠皮那會兒下南洋時就該去舊港宣慰司走走,就等他後半句答疑解惑呢,這節骨眼上暴斃,你說可疑不可疑?”

    “有啥可疑的,就是東林黨干的,這幫孫子手黑著呢!”

    “你也認為是東林黨下的毒手?我和曹少剛才分析下來也判斷是東林黨干的,我們意見一致。”

    瀟灑接下來的分析得到了大家認可,他認為︰1、葉向高罵東林,東林就要了他的命。這是在向外界表明超強硬態度︰誰罵我,我滅誰。比當年的燈塔更牛掰,燈塔也只是誰罵我,我打誰;2、葉向高死于返途,表明東林黨或忌憚梁山拳頭硬,或認為還不到徹底翻臉的時候,行事上相對收斂。3、葉向高從發表公開信到死亡前後只有4天,東林黨在展示能力警告梁山。

    曹少問道︰“那你說,我們要不發個唁信派人上門吊個唁啥的?還有啊,徐老頭、王徵他們要不要給加強保衛?”

    泰森嚷道︰“有那閑功夫不如去看望下鉗工的衣缽傳人吧。”

    瀟灑大驚失色︰“徐玉又怎麼了?”

    “別急別急,沒啥大事。累出高血壓低血糖了,慕容大夫說那小子身體基礎賊好,休息兩天就行,死不了。”

    瀟灑嘟囔著︰“年紀輕輕的就高血壓,身體還不如我。這代年輕人不行 。”給自己茶杯續水,一轉身發現屋子里沒人了。“唉唉,怎麼就走了。我話還沒說完 。”

    瀟灑把哥倆叫來為商量接下來的對東林黨政策,結果話說一半。

    葉向高話說一半,瀟灑話說一半,鉗工、膠皮夫婦要去沒去成舊港宣慰司故址也是話說一半。那麼在這里,把舊港宣慰司的那一半給補上。

    那會兒,鉗工夫婦沒按原計劃去舊港宣慰司訪古乃是听了徐祖業的勸,說那里已經一片荒地蹤跡難尋了。

    那會兒,去舊港宣慰司故址只為試圖找到些只言片語以解心中迷霧罷了。而今卻不用尋求證據了,自有武當盟友的言之鑿鑿。

    成祖朱棣、宣宗朱瞻基令鄭和七下西洋打通與東南亞、西亞、非洲海貿航線,國際貿易做得風生水起,一舉奠定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的主導地位,成為規則制定者,國庫賺得盆滿缽滿,永樂、宣德兩朝達到國力之鼎盛。于是,出事了。

    朱瞻基從十幾歲時就跟著爺爺朱棣混,深得爺爺喜愛,一早便被冊立為皇太孫。這爺倆容貌體型一模一樣,執政風格一模一樣,最後連被害也是一樣。朱棣在位二十多年,五次北伐。朱瞻基在位十年,三次巡邊加上親征朱高煦,十年出門四趟,這孫子比爺爺還喜歡做馬上皇帝。

    朱棣強行定都北京,洪熙朝文官首領楊士奇暗殺掉洪熙帝朱高熾後想騙朱瞻基還都南京,但朱瞻基堅決不走,北京叫了十年的行在,說白了就是君臣形成對峙,誰也拿誰沒辦法。

    朱棣為了對付文官設立東輯事廠,朱瞻基為限制楊士奇為首的內閣權力直接給內閣弄了個上級單位,就是司禮監。這個對于文官集團來講比東廠更毒更狠更讓人恨。

    最後,朱棣、朱瞻基爺倆都是為下西洋被文官集團暗害掉。朱棣于永樂二十二年正月命鄭和去舊港宣慰司,半年之後即暴斃于榆木川。朱瞻基于宣德九年六月命鄭和副手同是宦官的王景弘去舊港,也是半年之後于第二年正月暴斃。這爺倆都是下詔出海,半年之後暴斃。

    命船隊出海去舊港干什麼?文官集團把持的史官自然不會記錄真相,肯定不能告訴你。《國榷》說,鄭和于永樂二十二年這次去舊港是為了給但宣慰使施濟孫送官印。有意思,二萬多人的龐大船隊出海就為送一個官印,你們文官一肚子墨水好歹稍微用點心,編瞎話不能這麼肆無忌憚吧。幸虧太監王景弘寫有《赴西洋水程》,明確道出永樂二十二年這次命內臣下西洋忽魯謨斯等國,選候偕行。這個忽魯謨斯就是伊朗霍爾木茲,鄭和此行還是去阿拉伯地區開展貿易。宣德九年六月那次,王景弘率船隊在舊港等候出發的命令,等來的卻是宣德帝朱瞻基暴斃的消息,出海任務取消。這個時間拿捏得剛剛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為何斷言‘暴斃’,朱瞻基十月份還在邊境巡邊,兩個月後到第二年正月里人就沒了,這里邊沒有蹊蹺鬼才信。宣宗朱瞻基因何故駕崩,明史書里啥也沒有,事關皇帝駕崩之重,那位五朝元老的楊士奇不好隨便編也不敢隨便編,所以干脆啥都不寫。

    明宣宗朱瞻基,他有個號,叫做長春真人。自有他的道門師兄弟去查明真相,朱瞻基和他老爹朱高熾都是被內閣勾結後宮聯手給做掉的。朱高熾之死是楊士奇出主意,皇後張氏下藥毒死。朱瞻基之死是楊士奇出主意,皇後孫氏下藥毒死。孫氏完全是向太後學的,不過手更黑,她團滅了朱瞻基的整個後宮,除了朱祁鈺母親和一位已經去做了尼姑的妃子,剩下的十個妃子全部被勒令殉葬。插一句︰這十個妃子在宣德朝十年時間里一個孩子都沒生出來,你就說這皇後孫氏、太後張氏有多厲害!想想就讓人毛骨悚然。

    朱瞻基被害,才7歲的朱祁鎮繼位啥也不懂。楊士奇在遺詔里寫上一句‘國家重務必稟皇太後、皇後行之’,有了這句話,婆媳兩個名正言順把持了小皇帝,連垂簾都省了。從此,宮內她們婆媳倆說了算,國家大事內閣說了算。至暗時刻來了,可謂狼狽為奸、群魔亂舞!

    楊士奇就更會玩了,問題是這位會玩還不菜,刀刀致命。他裁撤了衙門中的檢校、校尉,減少了對文官的約束。皇家上林苑監十個衙門撤了六個,皇家直接控制的十一萬親軍沒了,讓朱祁鎮成了光桿司令。他停了松花江的造船廠,把負責造船的太監和都指揮使直接給流放了,斷了皇家、國家層面再下西洋的可能。他撤了定海、沈家門兩處長江出海口的水師、放棄印尼甦門答臘島的舊港宣慰司,這就為以後文官利益集團的走私掃清障礙。最狠的一招,楊士奇開始向軍隊派出鎮守大臣,開啟文官集團直接插手軍隊事務的潘多拉魔盒。

    至此,明朝在國家層面丟失國際貿易之利,從永樂、宣德盛世走向衰弱,至土木堡之變國力瞬間衰敗。這都是楊士奇及其文官集團干的好事。

    嘉靖二十一年,嘉靖皇帝在夢鄉吃著火鍋唱著歌,忽然間就被宮女們拿繩子套脖子上了,從此他就躲到了西苑再也不上朝了。萬歷帝也一樣,萬歷十四年莫名其妙就出了個意外,傷了頭部還折了條腿,這麼大個事史書上竟然一字不提,打這起萬歷也不上朝了,明顯這就不是因為懶,是為了保命。

    武當還給出了一組數據。大明王朝自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皇帝有一個算一個,只要敢上朝就絕活不過40歲。宣宗執政時間算長的,10年。景泰帝朱祁鈺當政9年。穆宗隆慶帝朱載�,當政6年。仁宗朱高熾繼位就47了,執政10個月就被干掉。他還不是最短執政的,最慘的是光宗朱常洛,繼位1個月就被一碗藥給送走了。

    仁宗之後上朝的皇帝是十個,加一起在位103年,平均十年一個。而不上朝的成化、嘉靖、萬歷帝三個人在位118年。看到這組數據,換誰誰也不敢上朝。官方正史記載中,死因有落水的、被下藥的。明孝宗朱佑樘、明憲宗朱見深是被同一個太醫給抬走的,最搞笑的是,這位叫劉文泰的御醫在接連害死兩個皇帝後居然回家安度晚年了。

    你再看內閣的那些人,永樂朝黃淮82歲,楊士奇78,嚴嵩87,徐階80,一個比一個能活。那憑什麼皇帝就20多歲、三四十就沒了。

    那麼,對身為真龍天子的皇帝莫名其妙就沒了這事,宋、明,還得包括清朝,因為雍正也是暴斃,這三朝官修史書的結論高度一致,好色、服食丹藥,都是皇帝自己作出來的短命。要麼就是基因不好,命里該絕。

    文官集團由楊士奇而起,狂于于謙,鼎盛于東林。武當能知道的就這麼多,穿越中卻還知道熹宗天啟帝朱由校執政7年壽23歲。穿越眾還知道,全盤明朝化的漂亮國前後有9個總統被刺殺過,有的死了有的躲過了,地球人都知道是誰干的,但是媒體敢公開嗎?敢揭秘嗎?跟明朝的史書是一個道理。

    川寶在任時沒有遇刺,後期競選時被槍手打掉一只耳,把他算進去總共10人。漂亮國杠把子遇刺都和貨幣及貨幣發行權有關。4個被刺遇難︰第16任、第20任、第25任、第35任。6位遇刺但幸免于難︰第7任、第32任、第33任、第38任、第40任。

    杰克遜是在葬禮上遭遇刺客,一位神經失常的油漆匠。林肯是在劇院死于神經不正常的戲劇演員。加菲爾德在火車站被精神病患者擊中。

    麥金萊是在博覽會上遭遇神經錯亂者。而肯尼迪更是直接在鬧市遭遇神經病狙殺,直接給當眾爆頭,相當慘。

    如此這般不一而足,但有個相同點︰刺客精神都不正常,不論是被打死還是被逮捕,無一例外地精神不正常;盡管刺客精神不正常,卻能準確找到美國總統,並且完成刺殺強國元首這種超高難度的技術動作。

    另有第9任哈里森、第12任泰勒在任期內死得不明不白,跟明朝皇帝一樣屬于被暗害了。

    東林猶太,一脈相承啊。

    喜歡大明帝國一六一六請大家收藏︰()大明帝國一六一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帝國一六一六》,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帝國一六一六第313章 東林手黑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帝國一六一六第313章 東林手黑並對大明帝國一六一六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