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說,這首《婁山關》磅礡霸氣,不比唐代李太白的《憶秦娥.蕭聲咽》差。同志們,軍委和柴主席可不會光是寫詩詞喊口號,還有實惠的。”指著抬進來的兩筐餅子說道︰“後天就是中秋佳節。軍委司令員特意給你們送來平台小食堂做的月餅,全部150個,一個不留全部給你們一連。”
餅子來自小食堂,那可是御膳房出品啊!李又熙伸手去翻月餅筐,餅厚料足泛著油光,餅子上還壓著餡料說明,有五仁的、百果的、豆沙的、獼猴桃泥的、芝麻泥的、蓮蓉咸蛋黃的。就是沒有泡菜餡的,為什麼不包泡菜餡呢!
又見月餅,又是一個中秋。這場大戰已經整一年,該結束了!
婁山關,南距遵義城50公里,在遵義、桐梓交界處。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是兵家必爭之地。萬歷年間三大征之一的播州平叛中,明軍曾與播州宣慰使司楊應龍激戰于此。今天,梁山軍要在此截住叛軍北上之路予以全部殲滅。西南平叛打太久,該畫上句號了!
叛軍有提前移動。根據情報判斷,一連必須在72小時內強行軍158公里,命令只帶干糧彈藥,立刻出發。
接到命令,一連118名官兵星夜啟程,48小時里走了98公里。戰士們晝夜行軍沒怎麼休息過,李又熙算了下時間和路程,接下來的24小時走剩余60公里問題不大,于是下令全連休息2個小時,抓緊時間睡覺。
一連官兵大多來自魚木寨、鶴峰兩個地區,從小走慣的山路,打小練就了鐵腳板。一個晝夜趕100里路還真不算啥大事!但你要考慮到全連帶了2個基數的彈藥和整整60箱手榴彈,行軍負重是平時的3倍。李又熙暗自為自己的部下伸出大拇指︰一連,牛逼!
戰士要抓緊時間睡覺,軍官是沒有資格休息的,他們得代替戰士們值哨巡邏。還有半個小時,李又熙也要抓緊時間打個盹,太累了。這個時候,在如雷的鼾聲中傳來急促的馬蹄聲,隨之而來的還有團部通信員慕容學農的喊聲︰“李連長在哪?我找你們李連長。”
慕容學農拼命追來是有緊急軍務,他帶來了壞消息︰水東軍3000人馬正趕往婁山關,現離婁山關只有不到100里地了。團長命令一連加快行軍速度,最慢必須在明天早上5點之前先敵佔領婁山關。明天早上5點。通信員看了下手表︰“還有18個小時。”
18個小時要走120里山路!時間就是戰機,時間就是勝利,時間就是一切。現在一分一秒都尤為寶貴。
李又熙留戰斗負重大行軍速度慢的迫擊炮排按原定計劃行軍,命令全體戰士扔掉鋼盔、脫掉防刺服、扔掉背包里其他不必要負重,輕裝跑步前進。到了後半夜,老天存心和一連過不去,下起雨來。冰涼的雨點子透過樹葉把烏江岸邊的山路淋得又濕又滑,天上沒了月亮看不清楚腳下的路,戰靴踩到石頭上容易打滑,稍有大意就會摔個人仰馬翻。戰士們太困太乏了,有的人實在熬不住坐下休息,這一秒坐下,下一秒就能睡著。而更多的人練成了邊走路邊瞌睡的本事,腦子處于混沌之中,兩條腿機械地本能地靠著微末而強大的意志力驅動。很多人就在這種無意識的狀態下走著走著腳下打滑摔在兩米之下的烏江河灘上。得虧河水不大且不急,人沒被沖走,反而被涼水浸到臉和身體後會清醒些。班排長們忙前忙後,拍醒神志不清的,扶起坐地耍賴的,幫忙分擔負重大的,催促掉隊的,還要大聲叫喊著為戰士們鼓勁加油。
河對岸的人家被吵醒,隔門窗縫望過去,對岸有條稀疏的火把連成的長龍在緩慢移動,從頭看不到尾。
區區一百號人前後拉開3里多長,6個小時才走了20多里地,繼續這種狀態一連就認栽了!李又熙心里明白,現在部隊處于疲勞極限中,咬牙熬過去,行軍速度會大大加快。到亮出獨門暗器的關鍵時刻了,“命令,把紅粉給我發下去!”
所謂紅粉就是辣椒粉。辣椒是賺錢利器,辣椒種植始終僅限于梁山封閉型農場,尚未解密,全部產品都以粉末包裝狀態對外供應。
紅粉效果堪比白面,一口含嘴里叫人肚內燎火額頭起汗,把瞌睡蟲趕遠遠地。
婁山關有水東守軍60余人,守關把總于大前天得到軍中好友放出的信鴿,嘴里含橄欖枝的和平鴿︰宋氏已在大方被梁山軍滅族。
當他打著哈欠看見梁山軍奔著關城悶頭悶腦爬坡而上時,立馬喝令守城軍士把纏在火繩槍上閃著火星的火繩擰滅,飛腿把身邊張弓以對的弓手踢翻。弓手手一松,羽箭朝天飛出,落在一連戰士眼門前。萬幸、萬幸,差錯並未導致報復。梁山軍只顧著爬山,對飛在跟前的箭熟視無睹,‘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