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歷史之大漢王朝

第14章 姑佷斗法的權力迷局與開元盛世的艱難開篇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龍台家和 本章︰第14章 姑佷斗法的權力迷局與開元盛世的艱難開篇

    上回書說到,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如驚雷破雲,一夜之間斬韋後、誅安樂,將那對母女的女皇夢碾得粉碎。長安城的宮牆洗盡血污,太極殿的梁柱間終于散去了韋氏專權的陰霾,連朱雀大街上的風,都仿佛清爽了幾分。滿朝文武以為這下該迎來太平,誰曾想,剛送走豺狼,又要面對猛虎——太平公主與李隆基這對曾並肩破敵的叔佷,竟在權力的棋盤上擺開了陣勢,一場姑佷間的龍虎斗,正轟轟烈烈拉開序幕。

    要說這太平公主,可不是尋常的金枝玉葉。她是武則天最疼愛的女兒,打小在朝堂的刀光劍影里泡大,看慣了母親如何以女子之身號令天下,也親歷了李顯復位時的波譎雲詭。論資歷,她輔佐過三朝皇帝,當年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她在暗中牽線搭橋;後來李重俊兵變,她冷眼旁觀,坐收漁利;及至李隆基誅韋後,她更是以宗室長公主的身份穩住朝局,論功行賞時,連新帝李旦都要敬她三分。如今朝堂上,七個宰相里倒有五個是她舉薦的,禁軍將領半數是她的心腹,連皇帝的詔書,都得先經她府中過目才能頒布。她府門前的車馬比皇宮還要熱鬧,官員們捧著奏章排隊等候批示,那派頭,儼然是“無冕女皇”。

    而李隆基呢,雖不及姑母根基深厚,卻像一把剛出鞘的利劍,鋒芒畢露。唐隆政變中,他連夜率三百禁軍闖宮,臨危不亂,殺伐果斷,一夜之間掃平韋氏黨羽,那份膽識與魄力,連老臣們都暗自咋舌。如今他雖只是太子,卻已顯露出治國之才——他奏請父皇起用姚崇、宋等賢臣,整頓吏治;又力主削減宗室特權,把那些仗著皇親身份橫行霸道的郡王們貶到地方,引得長安百姓拍手稱快。東宮之中,謀士如雲,武將如林,隱隱已有與太平公主分庭抗禮之勢。

    這姑佷二人,一個是浸淫官場數十年的“老狐狸”,一個是初露鋒芒的“過江龍”,較量起來,比戲台子上的武戲還要扣人心弦。

    太平公主先出招,想從根基上動搖李隆基。她讓人在長安街頭散布流言,說“太子非嫡非長,不該居儲君之位”,又買通宮中內侍,在李旦耳邊吹風︰“太子暗中培植勢力,恐有不臣之心。”那日早朝,她舉薦的宰相竇懷貞突然發難,說東宮官員過于驕橫,請求皇帝削減太子儀仗。李隆基端坐殿中,不卑不亢地回應︰“東宮儀仗乃國之規制,若有官員失德,可依法治罪,但若因一人而廢制度,恐非明君所為。”一番話說得有理有據,連李旦都點頭稱是,太平公主的第一招,算是落了空。

    李隆基也不含糊,見招拆招。他知道太平公主最在意“輔政”的名分,便奏請父皇“親理萬機,以安社稷”,巧妙地削弱她的參政權力。又借著整頓禁軍的由頭,將太平公主安插在羽林衛的幾個將領調去守邊,換上自己的心腹。最絕的是,他暗中讓人搜集了太平公主黨羽貪贓枉法的證據,在一次朝會上突然發難,一口氣彈劾了三個由太平公主舉薦的官員,證據確鑿,李旦不得不將三人罷官。

    朝堂之上,你來我往,暗流洶涌。太平公主在府中設宴,席間對心腹說︰“這小子想跟我斗?當年他爹能坐上皇位,還不是靠我在背後撐腰?”李隆基則在東宮對姚崇說︰“姑母權勢太大,若不除之,恐重蹈韋後覆轍。”

    長安城里的百姓看著這場較量,心里七上八下。茶館里的說書人把這事兒編成了新段子,說“東宮龍氣漸盛,公主府祥雲漸散”,听得茶客們聚精會神。有老人嘆︰“當年武皇在位時,朝堂也是這般熱鬧,只盼著別再動刀兵才好。”

    這姑佷倆的爭斗,早已不是暗地里的較勁,而是擺到了明面上的角力。太平公主府的幕僚們日夜草擬廢太子的詔書,只待李旦松口;李隆基東宮的燈,夜夜亮到天明,他與心腹們對著輿圖,一遍遍推演著應對之策。誰也不知道,這場姑佷大戰的終局,會是怎樣一番血雨腥風。

    一、太平公主的\"朝堂布局\"︰從幕後到台前的野心膨脹

    唐隆政變的血霧尚未散盡,太極殿的龍椅已換了新主。李旦重登大寶,是為睿宗,而太平公主的府邸,一夜之間成了長安城最炙手可熱的去處。

    她那座位于平康坊的公主府,原是隋朝權臣的舊宅,經她親自修繕後,殿宇巍峨堪比東宮。此刻,太平公主正斜倚在廳堂正中那張紫檀木太師椅上,椅背上雕刻的鳳凰栩栩如生,仿佛隨時會振翅高飛。她褪去了朝服的莊重,換上一身紫羅繡鳳便袍,右腿悠然地搭在左腿上,玉足輕點著地面,腰間那枚武則天御賜的羊脂玉璧隨動作輕輕晃動。

    “哼,李隆基那小子,若不是我暗中調遣了羽林衛的三個營,他憑什麼一夜之間殺進玄武門?”她捻起一顆波斯進貢的葡萄,指尖輕捏,紫色的汁液順著指縫滴落,“這天下,他得記我一半功勞。”說罷,她眼皮都未抬,將案上一份寫滿名字的黃綢冊子隨手一扔,冊子“啪”地落在地上,封面上“官員任免擬議”幾個字格外刺眼。“讓吏部照著辦,戶部、兵部、刑部的侍郎位置,都給我換上自己人。這朝堂,得讓他們知道,誰說了算。”

    站在一旁的秘書監賈膺福連忙撿起冊子,躬身應道︰“公主放心,屬下這就去辦,保準明日早朝,這些大人就能走馬上任。”

    不過半月,太平公主的勢力便如藤蔓般纏滿了朝堂的每一處角落。宰相七人,五人出自她門下;禁軍將領半數是她提拔;連各州刺史的任免,都要先經她府中點頭。其中最殷勤的,莫過于宰相竇懷貞。

    這竇懷貞原是個趨炎附勢之徒,早年依附韋後時,連名字都改成了“竇從一”,取“從韋”之意。韋後倒台後,他第一時間跪在太平公主府門前,磕得頭破血流,只求收留。如今,他成了太平公主在朝堂上的“傳聲筒”,每日退朝後,別的官員回家歇息,他卻像上了弦的箭,一路小跑著往公主府趕。

    那日恰逢暴雨,長安城的街道積水沒過腳踝,狂風卷著雨簾,打得人睜不開眼。竇懷貞卻披著一件單薄的簑衣,踩著泥濘往平康坊跑。等他沖到公主府門前時,簑衣早已濕透,官袍緊緊貼在身上,發髻散亂,臉上混著雨水和泥點,活像只從水里撈出來的落湯雞。

    可他毫不在意,抬手抹了把臉,對著守門的僕役露出一臉諂媚的笑︰“快,通報公主,下官有要事稟報。”

    進了廳堂,他顧不得渾身滴水,“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膝蓋砸在金磚上,發出沉悶的響聲。“公主殿下!”他聲音洪亮,帶著幾分刻意的討好,“今日早朝,姚崇那老匹夫想奏請削減宗室俸祿,被下官幾句話頂回去了!還有御史台想參奏您舉薦的兵部侍郎,也被下官壓下了!一切都按您的吩咐辦,分毫不差!”

    太平公主正慢條斯理地用銀簽挑著燕窩,聞言,眼皮微微一抬,目光像淬了冰,在他濕透的官袍上掃了一圈。那眼神里沒有絲毫溫度,反倒帶著幾分嫌惡,仿佛在看一件沾了泥的器物。

    竇懷貞被她看得渾身發毛,連忙又磕了個頭︰“下官該死,冒雨前來,驚擾了公主。”

    過了半晌,太平公主才放下銀簽,用錦帕擦了擦嘴角,語氣平淡得像在說一件無關緊要的事︰“嗯,還算懂事。”她瞥了眼竇懷貞滴水的袍角,眉頭微蹙,“不過你這模樣,若是被皇兄看見了,還當我苛待大臣,讓我顏面掃地。”她揚聲喚道︰“來人,取件新的緋色官袍來,給竇大人換上。”

    更令人心驚的是,太平公主連天象都要拿來做文章。

    那日早朝剛散,欽天監監正便跌跌撞撞地沖進睿宗的書房,手里舉著一份星象圖,臉色煞白︰“陛下!昨夜彗星出東方,尾長竟達三尺!此乃大凶之兆啊!臣等推演,此星對應東宮,恐……恐有異變!”

    李旦本就性情懦弱,最信天命,一听這話,頓時嚇得手一抖,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茶水濺濕了龍袍。“彗星……東宮……”他喃喃著,冷汗順著額頭往下淌,“快,快召太平公主來!”

    太平公主趕到時,正見李旦在書房里踱來踱去,像只熱鍋上的螞蟻。她心中暗喜,面上卻故作驚慌,一把抓住李旦的手臂︰“皇兄,這可是上天示警啊!彗星現,主儲位不穩,若不早做打算,恐怕……”

    “恐怕要廢了我這太子,才能平息天怒,是吧?”

    一個冷冽的聲音突然從門口傳來。李隆基一身常服,大步流星地走進來,目光如炬,直直射向太平公主。他剛在東宮接到消息,知道姑母又在背後搞鬼,氣得臉色鐵青︰“姑母,用星象來構陷儲君,這手段,未免太卑劣了些!”

    太平公主見他撞破,也不慌亂,反而挺直了腰板,冷笑一聲︰“太子這話是什麼意思?欽天監觀天象上奏,與我何干?難不成,太子心虛了?”

    書房里的空氣瞬間凝固,李旦看看妹妹,又看看兒子,急得搓著手,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這場圍繞著權力的暗斗,終于在天象的幌子下,擺到了明面上。

    二、李隆基的\"隱忍反擊\"︰書房里的秘密謀劃

    面對太平公主的步步緊逼,李隆基的表面上雖然顯得鎮定自若、風平浪靜,但他內心卻早已像被狂風掀起的巨浪一般,波濤洶涌。

    每一個夜晚,當萬籟俱寂,人們都沉浸在夢鄉之中時,李隆基卻獨自一人躲在書房里。他輕輕地推開房門,生怕發出一點聲響,然後小心翼翼地走到書桌前,在桌上鋪開一張巨大的紙張。

    這張紙潔白如雪,仿佛象征著他內心的純淨和決心。他拿起一支毛筆,蘸滿墨汁,然後在紙上開始勾勒出各種線條和圖案。這些線條和圖案看似雜亂無章,像是隨意涂鴉,但實際上卻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精心繪制的“作戰圖”。

    每一條線條都代表著一種可能的策略,每一個圖案都蘊含著他對局勢的深刻理解。他仔細地研究著這些圖案,思考著如何應對太平公主的步步緊逼。

    正當他全神貫注、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時,突然,門外傳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這聲音雖然很輕,但在這寂靜的深夜里卻顯得格外清晰。李隆基的神經立刻緊繃起來,他警覺地抬起頭,目光如鷹隼一般銳利,迅速掃視著四周。

    他的心跳急速加快,仿佛能听到自己的脈搏在耳邊砰砰作響。他來不及多想,手疾眼快地將“作戰圖”揉成一團,塞進書桌下的暗格里。這個暗格是他特意設計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何打開,這樣可以確保這張重要的“作戰圖”不被他人發現。

    緊接著,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叫來高力士,然後壓低聲音對他說道︰“太平公主的黨羽如今已經遍布朝堂之上,我們若想要扳倒她,就必須得從禁軍方面入手才行。你去設法聯絡一下陳玄禮,就跟他說……”

    然而,正當李隆基準備將接下來的計劃和盤托出時,門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那聲音猶如重錘一般,狠狠地砸在兩人的心上。李隆基和高力士對視一眼,彼此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一絲驚恐與不安。

    來不及多想,他們迅速行動起來,手忙腳亂地將那張尚未說完的“作戰圖”的剩余部分也一並塞進了暗格之中,仿佛這張圖是什麼見不得人的秘密一般。隨後,兩人又匆匆忙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竭力讓自己看起來顯得鎮定自若、若無其事。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然後邁步走到門前,緩緩地打開了門。只見門口站著一個身著太監服飾的人,他的手里捧著一個精致的盒子,臉上堆滿了諂媚的笑容。

    “奴才參見太子殿下!”那太監見到李隆基,趕忙躬身行禮,然後諂媚地說道,“奴才奉太平公主之命,特來給太子殿下送些點心,還望太子殿下笑納。”

    李隆基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個看似淡淡的笑容,但實際上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個笑容有多麼的勉強。他強作鎮定地說道︰“有勞公公了,煩請公公替我多謝姑母的美意。”說罷,他伸出手,接過了那個盒子,然後隨手放在了桌上。

    待太監走後,李隆基和高力士才松了一口氣。他們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一絲慶幸。

    三、朝堂上的\"口水大戰\"︰宰相們的站隊危機

    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權力之爭,最遭殃的莫過于朝堂上的宰相們。這群平日里掌管百官、議論國政的重臣,如今成了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

    那日早朝,議題本是討論江南漕運,太平公主卻借著“太子儀仗逾制”的由頭發難。她的黨羽,宰相崔�立刻出列,捧著笏板朗聲道︰“啟奏陛下,太子李隆基近來屢破祖制,私調萬騎營士兵守衛東宮,又在府中豢養死士,此乃僭越之舉,理應廢黜以正綱紀!”

    李隆基聞言,雙目圓睜,向前一步朗聲道︰“崔大人何出此言?萬騎營守衛東宮,是父皇親允的防患之舉;府中幕僚皆是文人謀士,何來‘死士’之說?我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斬韋後、清奸佞,為大唐社稷出生入死,如今倒成了崔大人眼中的‘罪人’?怕是有人收了不該收的好處,故意構陷吧!”他目光如炬,直直射向崔�,嚇得對方下意識地縮了縮脖子。

    站在中間的宰相宋急得滿頭大汗,錦袍的前襟都被汗濕了。他偷偷用胳膊肘踫了踫身旁的姚崇,壓低聲音道︰“姚大人,這都快吵翻天了,咱們總得表個態吧?再這麼耗著,陛下怕是要動怒了!”

    姚崇卻慢悠悠地掏出折扇,輕輕扇了兩下,眼角的皺紋里藏著幾分從容︰“慌什麼?且看風向。此刻站隊,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

    沒過幾日,姚崇見睿宗李旦對姑佷相爭日漸厭煩,便遞上了一道密奏︰“陛下,太平公主與太子如今勢同水火,朝堂之上派系林立,長此以往恐生禍亂。不如將公主遷居蒲州,遠離中樞,太子亦可安心監國,如此方能保朝堂安寧。”

    這道密奏的內容不知被誰捅到了太平公主耳朵里。她正在府中賞玩新得的西域寶石,听聞消息,“啪”地將寶石盒摔在地上,紅藍寶石滾了一地。“好你個姚崇!吃著朝廷的俸祿,竟敢幫外人斷我的胳膊!”她當即披了件朝服,怒氣沖沖地闖進皇宮,一見到李旦便哭倒在地︰“皇兄!姚崇、宋二人挑撥離間,想把我趕出長安,分明是太子授意的!他們是想架空皇兄,獨攬大權啊!”

    李旦本就優柔寡斷,被妹妹哭得心煩意亂,又怕動了太平公主引發更大動蕩,最後只得各打五十大板——既沒廢太子,也沒遷公主,反倒下旨將姚崇貶為申州刺史,宋貶為楚州刺史,把兩個想“勸和”的宰相遠遠打發離了長安。

    這場風波剛過,太平公主又在宮中設下宴席,名義上是“家宴”,邀請的卻都是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員和宗室貴戚。宴會上,她穿一身孔雀藍的織金錦袍,笑容滿面地與眾人踫杯,說些詩詞歌賦的閑話,氣氛看似融洽得很。

    可李隆基落座沒多久,就覺出了不對勁。太平公主看他的眼神,雖帶著笑意,眼底卻藏著一絲冰冷的算計,像獵人盯著獵物。果然,當侍者提著酒壺走到他面前,為他斟滿一杯琥珀色的酒時,他鼻尖縈繞上一縷極淡的、類似苦杏仁的異香——這味道,與那日宮宴上韋後用過的毒酒有幾分相似。

    李隆基心中一凜,面上卻不動聲色。他端起酒杯,借著燭光瞥了一眼主位上的太平公主,正撞見她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冷笑。

    “姑母這酒,清冽甘醇,想必是珍藏多年的佳釀。”李隆基站起身,高舉酒杯,朗聲道,“只是佷兒覺得,如此好酒,理應先敬天地祖宗,祈願我大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說罷,他手腕一揚,將杯中酒液盡數潑在光潔的青磚地上。

    眾人還沒反應過來,廊下突然竄出一只野貓。許是被酒香吸引,它顛顛地跑過來,伸出舌頭舔舐地上的酒漬。不過片刻功夫,那貓猛地弓起身子,發出一聲淒厲的尖叫,渾身毛發倒豎,四肢劇烈抽搐起來,轉眼便口吐白沫,僵直在地。

    席間瞬間鴉雀無聲。賓客們臉上的笑容僵住了,端著酒杯的手懸在半空,誰都不敢出聲。

    太平公主的臉色“唰”地一下變得慘白,握著酒壺的手指因用力而泛白。她強壓著心頭的慌亂,擠出一個比哭還難看的笑容,干笑道︰“這……這野貓許是吃了什麼不干淨的東西,竟死在這里,沖撞了各位,實在對不住。”可她的聲音抖得像秋風中的落葉,任誰都听得出其中的虛張聲勢。

    李隆基卻像沒事人一般,俯身看了看死貓,朗聲笑道︰“看來這酒太烈,連畜生都消受不起。姑母,咱們換些清淡的吧。”他語氣坦然,眼神卻如利刃般掃過太平公主,帶著毫不掩飾的警告。

    經此一事,李隆基知道,與姑母的周旋已不能再留余地。他一面加固東宮防衛,一面將目光投向了朝堂之外的文人墨客。

    那日清晨,長安城還浸在薄霧里,李隆基已換上一身青布便袍,帶著兩個隨從,踏著露水來到賀知章的茅草屋前。這位以詩名動天下的老學士,因看不慣太平公主專權,早已托病辭官,在城郊隱居。

    “學生李隆基,特來拜見賀先生。”他親自叩門,聲音謙遜。

    賀知章開門見是太子,驚得連忙拱手︰“太子殿下親臨,老夫有失遠迎!”

    李隆基扶住他,笑道︰“先生不必多禮,今日我不是太子,只是向先生求教的晚輩。”進了屋,見案上擺著硯台,他竟親自提起水壺,往硯中注水,拿起墨錠細細研磨起來。“先生才高八斗,洞察世事,如今朝局紛亂,若先生肯出山輔佐,不僅是學生之幸,更是大唐之幸啊。”

    賀知章看著他磨墨的側臉,見這位年輕的太子眉宇間既有英氣,又有誠意,不禁撫須長嘆︰“殿下有此心,老夫怎敢推辭?就算拼著這把老骨頭,也得陪殿下走一遭!”

    消息傳開,那些因太平公主打壓而郁郁不得志的文人頓時看到了希望。曾因彈劾太平黨羽被貶的張說,連夜從洛陽趕回長安,投到東宮門下;以剛正聞名的姚崇,雖遠在申州,也托人送來密信,獻上“十事要說”,條條切中時弊。一時間,東宮成了文人匯聚之地,詩賦唱和間,漸漸凝聚起一股足以抗衡太平公主的力量。

    太平公主得知後,氣得將茶杯摔在地上︰“一群酸儒,也想成氣候?”可當她看到李隆基與賀知章、張說等人在東宮徹夜議事的燈火時,心中第一次生出了一絲不安——這個佷子,遠比她想象的更懂得如何收攏人心。長安城的風,似乎又要變向了。

    四、先天政變︰驚心動魄的黎明突襲

    公元712年的長安城,秋意剛染黃了御花園的銀杏葉,睿宗李旦卻已被朝堂上的雞飛狗跳攪得心力交瘁。一邊是咄咄逼人的妹妹太平公主,朝堂上半數官員唯她馬首是瞻;一邊是鋒芒畢露的兒子李隆基,東宮的勢力如日中天。每日早朝,不是太平公主的黨羽彈劾太子,就是李隆基的親信駁斥公主,李旦夾在中間,听得太陽穴突突直跳,索性下了一道詔書——傳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當起了太上皇,躲進百福殿眼不見為淨。

    可這禪位詔書,在太平公主眼里不過是張廢紙。她坐在府中那張紫檀木太師椅上,听著手下匯報新帝登基的禮儀,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冷笑︰“當了皇帝又如何?宰相還是我舉薦的,禁軍將領半數是我的人,這朝堂的印把子,還在我手里攥著。”她轉頭對心腹竇懷貞道,“去,讓人把那副新做的龍袍取來。”

    很快,一件繡著十二章紋的明黃龍袍被捧了上來,金線繡的日月星辰在燭火下熠熠生輝。太平公主伸手撫摸著冰涼的絲線,眼中閃著狂熱的光︰“等李隆基下個月去南郊祭祖,你就帶著羽林衛在半路劫殺,我在宮中接應。事成之後,這龍袍,也該輪到我穿了。”

    她哪里知道,李隆基早已布下天羅地網。登基後的這幾個月,他表面上沉湎于詩酒,暗地里卻沒閑著——先是借著整頓禁軍的由頭,將太平公主安插的幾個將領調到邊關,換上自己的心腹;又暗中聯絡了被太平公主打壓的官員,摸清了她的兵變計劃。

    先天二年七月初三,凌晨的梆子剛敲過兩響,長安城還浸在濃墨般的夜色里。李隆基身披明光鎧,帶著三百精銳騎兵,如一道黑色的閃電,直撲平康坊的太平公主府。馬蹄聲踏碎了夜的寂靜,火把的光映紅了半邊天。

    太平公主還在寢殿里酣睡,夢中正穿著龍袍接受百官朝拜。突然,院外傳來震耳欲聾的喊殺聲,夾雜著兵器踫撞的脆響。她猛地驚醒,披了件睡袍就往院子里跑,發髻散亂,珠釵掉了一地。“怎麼回事?!”她尖叫著抓住一個慌慌張張的侍女,“我的人呢?竇懷貞呢?羽林衛呢?”

    侍女嚇得渾身發抖︰“公主,不好了!禁軍……禁軍反了!他們說要清君側,都幫著新帝來了!”

    太平公主如遭雷擊,踉蹌著後退幾步。她抬頭望去,府門已被撞開,李隆基的騎兵如潮水般涌進來,為首的正是她親手提拔的左羽林大將軍——原來,這人早就被李隆基策反了。

    “快,備馬!從後牆走!”太平公主終于慌了,轉身就往後院跑。可剛跑到牆角,就見一個熟悉的身影擋在面前——李隆基一身戎裝,手持長劍,目光冷得像冰。

    “姑母,別來無恙?”李隆基的聲音沒有一絲溫度。

    太平公主看著他身後的刀光劍影,終于卸下了所有驕傲。她“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往日的囂張跋扈蕩然無存,只剩下乞憐︰“三郎,姑母錯了,姑母再也不敢了!求你看在骨肉親情的份上,饒我一命吧!”她甚至想爬過去拉李隆基的衣角,卻被士兵攔住。

    李隆基背過身去,望著天邊泛起的魚肚白,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絕︰“太晚了。你策劃兵變,意圖弒君篡位,樁樁件件,皆是死罪。”

    三日後,百福殿傳來太上皇的旨意——賜太平公主自盡。

    太平公主的寢殿里,檀香還在裊裊燃燒。她換上了一身最華貴的紫羅裙,坐在銅鏡前,看著鏡中鬢邊新生的白發,突然淒然一笑。侍女捧著毒酒上前,她沒有接,只是喃喃自語︰“我太平公主,武則天的女兒,輔佐過三朝皇帝,到頭來,竟輸給了一個毛頭小子……”

    她拿起桌上的玉梳,緩緩梳著長發,鏡中的自己,依稀還是那個在武則天膝下撒嬌的公主,還是那個在朝堂上指點江山的鎮國公主。最終,她端起毒酒,一飲而盡。

    當消息傳到宮中,李隆基正站在紫宸殿的丹陛上,望著階下俯首的百官。秋風吹起他的龍袍下擺,獵獵作響。他知道,這場持續了數年的姑佷之爭,終于畫上了句號。長安城的宮牆,終于可以暫時褪去血色,迎接一個新的時代。

    五、開元盛世的艱難起步︰新皇帝的改革困局

    解決了太平公主,長安城的宮牆終于透出幾分安穩的氣息。李隆基站在太極殿的丹陛上,望著階下俯首的百官,胸中那股壓抑多年的濁氣終于散去——他終于能甩開膀子,好好干一番事業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馬加鞭召回了遠在申州的姚崇。這位以剛正和智謀聞名的老臣,剛踏入大明宮,就被李隆基一把拉住手,語氣里滿是急切︰“姚愛卿,朕要讓大唐重現貞觀氣象,要讓四海臣服、百姓安康,這副重擔,全靠你了!”

    姚崇卻不急不躁,從袖中掏出一卷泛黃的羊皮卷,展開在李隆基面前︰“陛下若有此心,先得答應老臣十件事。”他指著卷上的字,一字一句道,“其一,禁止外戚干政,後宮不得與聞朝政;其二,嚴懲貪污受賄,哪怕是皇親國戚也不能姑息;其三,精簡機構,裁汰冗余官員……”

    李隆基越听眉頭越舒展,等姚崇說完,他猛地一拍案︰“準!就依愛卿所言,這十事,朕件件應允!”

    可改革的刀子剛舉起來,就遇到了硬骨頭。李隆基下令裁撤中央各部門的閑散官員,一下子動了數千人的奶酪。那日清晨,一群被罷黜的官員堵在宮門口,有哭天搶地的,有捶胸頓足的,還有人抱著宮牆的磚縫不肯撒手。其中一個五品的員外郎,鼻涕眼淚糊了一臉,扯著嗓子喊︰“陛下!臣這官是花了五千貫買的啊!還沒撈回本錢呢,怎能說撤就撤?”

    李隆基在紫宸殿里听得真切,氣得直跺腳,對姚崇道︰“你看看這些蛀蟲!拿著朝廷的俸祿不干事,還敢抱怨!若不把他們連根拔起,大唐如何能興盛?”姚崇躬身道︰“陛下勿怒,此事交給老臣。”他當即下令,凡哭鬧者,再貶三級;凡貪腐有據者,直接收監。這一下,宮門口的哭聲頓時歇了,那些官員灰溜溜地散去,再不敢造次。

    整頓吏治的同時,李隆基還惦記著“文化復興”。他深知,治國不僅要靠法度,更要靠教化。那日,他換上一身常服,帶著幾個隨從,徑直去了國子監。正趕上博士給太學生們講《論語》,李隆基悄悄坐在後排听了片刻,見學生們听得昏昏欲睡,便走上講台,笑道︰“諸位學子,讀書不僅是為了做官,更是為了明事理、安天下。你們是大唐的未來,可要好好學習,將來做棟梁之材啊!”

    他講得興起,從“貞觀之治”說到“武周革新”,又談到當下的弊政,誰知說著說著,眼角瞥見角落里一個胖乎乎的學生,腦袋一點一點,竟趴在案上睡著了。李隆基又好氣又好笑,隨手拿起案上的筆,在紙上寫了兩句︰“朗朗讀書聲,竟有瞌睡蟲。莫學井底蛙,當懷天下雄。”寫完遞給博士,引得滿堂學生哄笑,那胖學生驚醒後,紅著臉連連作揖,再不敢走神。

    朝堂上忙得腳不沾地,後宮里也沒讓他省心。王皇後自從李隆基登基後,便總覺得地位不穩,尤其是見武惠妃越來越受寵,更是整日愁眉不展。那日,她尋了個由頭,跑到李隆基的書房,一進門就抹起了眼淚︰“陛下,您可得為臣妾做主啊!武惠妃最近太囂張了,不僅搶佔臣妾的份例,還讓宮人在背後編排臣妾……”

    李隆基正對著一堆奏折發愁,听她這麼說,只覺得太陽穴突突直跳。他揉著額頭,苦笑道︰“皇後,朕這皇帝當得,怎麼比農夫種地還累?朝堂上的事還沒理順,後宮里又鬧起來了。”他好言安慰了王皇後幾句,心里卻清楚,這後宮的風波,怕是才剛剛開始。

    歷經多年的血雨腥風,李隆基總算坐穩了龍椅。可他知道,開元盛世的路才剛起步——朝堂上,雖有姚崇、宋這樣的能臣,但太平公主的余黨仍在暗中窺伺;後宮里,王皇後與武惠妃的明爭暗斗,遲早會波及前朝;邊境上,吐蕃、突厥虎視眈眈,戰事一觸即發。

    站在承天門上,望著長安城的萬家燈火,李隆基握緊了腰間的玉帶。他能否真的締造一個萬邦來朝的盛世?武惠妃又會在後宮掀起怎樣的波瀾?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他眼中的光芒,卻比任何時候都要明亮——屬于他的時代,才剛剛開始……。且听下回分解!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了解歷史之大漢王朝》,方便以後閱讀了解歷史之大漢王朝第14章 姑佷斗法的權力迷局與開元盛世的艱難開篇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了解歷史之大漢王朝第14章 姑佷斗法的權力迷局與開元盛世的艱難開篇並對了解歷史之大漢王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