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歷史之大漢王朝

第9章 二聖臨朝的明爭暗斗與紅妝時代的驚濤駭浪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龍台家和 本章︰第9章 二聖臨朝的明爭暗斗與紅妝時代的驚濤駭浪

    上回書說道,武媚娘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踩著王皇後和蕭淑妃的血淚登上了後位。然而,她的野心並未就此滿足,而是愈發膨脹。

    在朝堂之上,武媚娘以其果敢和睿智,巧妙地粉碎了李治與上官儀的廢後計劃。她的手段猶如雷霆萬鈞,讓所有人都對她刮目相看。從此,她在男尊女卑的朝堂上站穩了腳跟,甚至開創出了“二聖臨朝”的局面,與李治共同執掌天下大權。

    在長安城的太極殿里,那道珠簾後的身影愈發顯得威嚴而神秘。武媚娘的眼楮,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熠熠生輝。她透過珠簾,冷冷地俯瞰著朝堂上的一切,心中暗自謀劃著下一步的行動。

    而坐在龍椅上的李治,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他就像一只被抽走了筋骨的風箏,在權力的狂風中搖搖欲墜。曾經的雄心壯志早已消失殆盡,如今的他,只能在武媚娘的光芒下黯然失色。

    大唐的天空,此刻陰雲密布,一場前所未有的暴風雨似乎正在醞釀之中。這場風暴將會給這個國家帶來怎樣的影響?武媚娘又將如何在這場風暴中繼續她的統治之路呢?一切都還是個未知數,讓人不禁為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捏一把汗。

    一、珠簾後的算計︰武皇後的朝堂\"掃雷\"行動

    顯慶五年公元 660 年),李治突然感到一陣強烈的風疾發作,他的頭暈目眩得幾乎無法站立,連手中的奏折都拿不穩。他痛苦地扶著額頭,無奈地對武媚娘說道︰“皇後啊,朕這身子骨真是越來越不中用了,這朝堂之事,還得靠你多費心啊。”

    武媚娘微微垂首,眼簾低垂,然而她的語氣卻難以掩飾其中的欣喜之情︰“陛下盡管安心養病,臣妾定會盡心盡力輔佐陛下,處理好朝堂上的事務。”

    這一接手,武媚娘便毫不猶豫地展開了她的“朝堂大掃除”行動。而她的首要目標,便是那位位高權重的老臣長孫無忌。這位三朝元老,不僅是關隴集團的領袖人物,更是當初在廢後一事上讓武媚娘受盡了苦頭的人。

    武媚娘深知要扳倒長孫無忌並非易事,于是她找來心腹許敬宗,壓低聲音對他說道︰“許大人,本宮听聞長孫無忌暗中勾結朋黨,似乎有不軌之心啊。”許敬宗心領神會,眼珠子一轉,立刻回答道︰“皇後娘娘放心,此事就交由微臣去辦,臣定會盡快搜集到‘證據’,讓那長孫無忌無從抵賴。”

    沒過多久,許敬宗就像變戲法一樣,“查”出了長孫無忌謀反的“鐵證”。李治看著那堆積如山的奏折,手都在不由自主地顫抖著,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楮︰“舅舅怎麼會謀反呢?這其中一定有什麼誤會!”

    武媚娘見狀,急忙跪地,淚流滿面地說道︰“陛下,您可要以江山社稷為重啊!若不處置長孫無忌,恐怕會引起天下大亂啊!”她的聲音充滿了悲愴和懇切,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李治緊咬著牙關,內心在痛苦地掙扎著。他知道武媚娘說得有道理,但長孫無忌畢竟是他的親舅舅,是看著他長大的長輩,他實在不忍心對他下狠手。然而,在權衡利弊之後,李治最終還是做出了決定——將長孫無忌削職流放。

    三個月後,長孫無忌被流放到了偏遠的黔州。在那里,他過著孤獨而淒涼的生活。一天,一群神秘的人突然闖入他的住所,逼迫他自縊身亡。長孫無忌臨死前,仰望著天空,發出了一聲長嘆︰“我為李家三代效力,兢兢業業,沒想到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

    清理完長孫無忌這個心頭大患之後,武媚娘的目光又落在了褚遂良身上。此時的褚遂良已經被貶到了遙遠的愛州今越南清化),但武媚娘依然不肯放過他。她特意派人給褚遂良送去了一封“慰問信”,表面上是關心他在邊陲的生活,實際上卻是暗藏殺機。

    褚遂良收到信後,打開一看,只見信中的文字如刀般鋒利,字里行間都透露出對他的威脅和警告。他讀完信後,不禁老淚縱橫,懊悔不已︰“我早就知道會有今天,只可惜我當初不該阻攔立後啊!”

    不久之後,這位耿直的老臣在憂懼和悔恨中離開了人世。

    二、李治的無奈︰被架在火上烤的皇帝

    看著朝堂上的老臣們一個接一個地倒下,李治的心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各種滋味涌上心頭。這些老臣們都是他的長輩和親信,他們為大唐的繁榮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努力。然而,如今他們卻在權力的斗爭中紛紛落馬,這讓李治感到無比的痛心和無奈。

    這天夜里,李治獨自一人在御花園中散步,心中的煩悶讓他難以入眠。他緩緩地走著,月光如水灑在他的身上,卻無法驅散他心頭的陰霾。走著走著,李治來到了一座亭子前,他停下腳步,對著天空中的明月喃喃自語道︰“舅舅、遂良,朕對不起你們啊……”

    就在李治沉浸在回憶和自責中時,突然,他听到身後傳來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李治心中一驚,急忙轉身看去,只見一個黑色的身影正緩緩地向他走來。待那身影走近,李治才看清,原來是武媚娘。

    武媚娘身著一襲黑色的長裙,在月光的映照下,宛如鬼魅一般。她的步伐輕盈而優雅,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李治的心上。李治看著武媚娘,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復雜的情緒,有驚訝、有恐懼,還有一絲難以言喻的期待。

    李治強作鎮定,開口問道︰“皇後,這麼晚了,你怎麼會來這里?”武媚娘微微一笑,輕聲說道︰“陛下又在思念舊臣了?”李治沉默了片刻,然後緩緩地點了點頭。

    武媚娘見狀,輕笑一聲,緩步上前,來到李治的身邊。她伸出手,輕輕地撫摸著李治的臉龐,柔聲說道︰“陛下,臣妾知道你對那些老臣們心懷愧疚,但你可知道,這天下乃是陛下的天下,那些老臣們雖然有功,但他們也不能一直把持著朝政啊。”

    李治听了武媚娘的話,心中雖然有些不悅,但他也明白武媚娘所說的不無道理。他嘆了口氣,說道︰“皇後,這些年你是不是對老臣們太過嚴苛了?”

    武媚娘微微一笑,說道︰“陛下,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那些老臣們仗著自己的資歷,處處掣肘陛下,若不將他們清理掉,陛下又如何能夠開創盛世呢?”

    李治听了武媚娘的話,心中不禁一震。他知道武媚娘說的是事實,但他還是有些難以接受這樣的現實。他看著武媚娘,沉默了片刻,然後說道︰“皇後,朕知道你是為了朕好,只是……”

    武媚娘打斷了李治的話,她伸手輕輕地捂住了李治的嘴,柔聲說道︰“陛下,不必多說,臣妾都明白。陛下只需安心養病,這江山,臣妾會幫你守好的。”說完,武媚娘緩緩地松開了手,轉身離去,留下李治一個人在月光下,久久地佇立著。

    李治凝視著武媚娘的眼楮,那里面透露出的光芒讓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陌生。他不禁想起了曾經在感業寺中與她淚眼相對的情景,那時的她還是一個柔弱的女子,而如今卻已變成了一個掌控朝堂的狠角色。

    李治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反抗情緒,他不甘心就這樣被武媚娘所掌控。然而,當他環顧四周時,卻發現自己的親信早已被武媚娘一一拔除,滿朝文武要麼是她的人,要麼就是噤若寒蟬,根本不敢對她有絲毫的反抗。

    面對如此困境,李治感到無比的無奈和絕望。他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與武媚娘抗衡,只能選擇妥協和退讓。于是,他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佛法上,希望能夠在青燈古卷中尋找到一絲心靈的慰藉。

    為了表達對佛法的虔誠,李治下令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大慈恩寺。這座寺廟不僅是他修行的場所,也是他逃避現實的避風港。在寺廟的靜謐氛圍中,李治可以暫時忘卻朝堂上的紛爭和壓力,沉浸在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之中。

    三、太子之爭︰李家子嗣的血色修羅場

    朝堂之上,大臣們各抒己見,爭論得面紅耳赤,好不熱鬧。而在後宮之中,同樣也是風起雲涌,暗潮涌動。

    武媚娘自從入宮以來,備受李治的寵愛,接連為他生下了六個子女。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後宮生活背後,卻隱藏著無盡的權謀和爭斗。

    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武媚娘更是如履薄冰,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謹慎。她深知,在這個充滿權力斗爭的宮廷中,稍有不慎便可能滿盤皆輸。

    長子李弘,生性仁厚善良,深得李治的喜愛。在他被立為太子之後,更是時常勸諫父母,以寬仁治國。他認為,刑罰過重會讓百姓心生恐懼,失去民心,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然而,當這番話傳到武媚娘的耳中時,她的眉頭瞬間緊緊皺起,仿佛能夾死一只蒼蠅。她覺得李弘過于天真,不懂得政治的殘酷和復雜。

    于是,武媚娘決定將李弘叫來,好好教導他一番。她語重心長地對李弘說︰“弘兒啊,你心地善良固然是好,但治國並非僅僅依靠仁慈就能行得通的。有些事情,遠比你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李弘卻並不認同母親的觀點,他堅持己見道︰“母親,當年王皇後和蕭淑妃的事情,不就是因為刑罰過重,才導致民怨沸騰嗎?”

    話還沒說完,武媚娘的臉色突然變得陰沉至極,她怒喝道︰“住口!這些事情不是你該問的!”

    咸亨二年公元 675 年),一個震驚朝野的消息傳來——太子李弘突然暴斃于合璧宮。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民間開始流傳各種謠言,有人說李弘是被武媚娘下毒害死的,因為她擔心兒子登基後會影響自己掌權。這些傳言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但人們對這種宮廷秘事總是充滿了好奇和猜測。

    李治得知兒子的死訊後,悲痛欲絕。他抱著李弘的尸體,痛哭流涕,口中喃喃自語︰“弘兒,是父皇害了你啊!”他的哀傷讓人動容,仿佛整個世界都在為這位年輕的太子默哀。

    而武媚娘則跪在一旁,淚水像決堤的洪水一樣涌出,打濕了她的衣襟。然而,沒有人能看清她眼中的真實情感,是悲傷還是喜悅,亦或是其他更為復雜的情緒。

    李弘的死,讓宮廷的局勢變得撲朔迷離。不久之後,李治決定立次子李賢為太子。這位“章懷太子”以其聰明才智和卓越的學識聞名于世,他主持編纂的《後漢書注》更是備受贊譽。在朝堂上,李賢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威望,深得大臣們的認可。

    然而,武媚娘對這個兒子卻始終心存疑慮。她覺得李賢太過鋒芒畢露,擔心他將來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她暗中派人散布謠言,聲稱李賢並非皇後親生,而是她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

    這個謠言如同一把利劍,直刺李賢的心髒。他听到這個傳言後,心中又驚又怒。他無法相信這樣的謠言會出自自己的母親之口,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在痛苦和憤怒的驅使下,李賢寫下了一首《黃台瓜辭》︰“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這首詩表達了他對宮廷權力斗爭的無奈和對親情的失望,同時也暗示了他對武媚娘的不滿和警告。

    武媚娘看到詩後,冷笑一聲︰\"好個"再摘使瓜稀",看來這孩子是等不及了。\"她授意酷吏明崇儼誣告李賢謀反,李賢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臨行前,李賢對著皇宮方向叩首︰\"母後,孩兒究竟做錯了什麼?\"三年後,李賢被逼自盡,年僅二十九歲。

    四、薛仁貴西征︰鐵血將軍的傳奇與遺憾

    就在後宮與朝堂暗流涌動之際,大唐邊境卻突然燃起了熊熊戰火。吐蕃這個野心勃勃的鄰邦,竟然公然進犯大唐的西域地區,這無疑是對大唐國威的嚴重挑釁。

    此時的唐高宗李治,雖然身體狀況不佳,但他深知邊境局勢的嚴峻性。他強撐著病體,召集眾將,面色凝重地說道︰“吐蕃欺人太甚,竟敢侵犯我大唐疆土,哪位愛卿願為朕分憂,前往西域抗擊吐蕃?”

    話音未落,只見老將薛仁貴挺身而出。他雖然年事已高,滿頭白發在盔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但他的眼神依然銳利,透露出一股堅毅和果敢。薛仁貴抱拳施禮,高聲說道︰“陛下,末將雖已年邁,但尚能彎弓殺敵!願率大軍西征,必不辱使命!”

    李治見薛仁貴如此英勇,心中稍感寬慰,當即任命他為西征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出征西域。

    咸亨元年公元 670 年),薛仁貴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踏上了西征之路。一路上,他軍紀嚴明,士氣高昂,士兵們都對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充滿信心。

    然而,當大軍行至大非川時,卻遭遇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危機。副將郭待封不听從薛仁貴的指揮,擅自行動,結果導致唐軍的糧草被吐蕃軍隊劫走。這一變故讓薛仁貴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局面,他仰天長嘆︰“待封誤我啊!”

    面對吐蕃四十萬大軍的圍攻,唐軍陷入了絕境。但薛仁貴並沒有絲毫退縮,他單槍匹馬沖入敵陣,手中的一桿方天畫戟舞得虎虎生風,所到之處,吐蕃士兵紛紛倒地。吐蕃士兵見狀,驚恐地高呼︰“唐將有神力!”

    然而,盡管薛仁貴勇猛無比,但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他最終還是寡不敵眾,慘遭失敗。這場慘敗讓唐軍損失慘重,士氣低落。

    薛仁貴作為軍隊的統帥,自然要承擔起失敗的責任。他被朝廷革職為民,解甲歸田。在離開軍營的那一天,薛仁貴默默地撫摸著那件陪伴他多年的戰甲,心中感慨萬千。這件戰甲見證了他無數次的戰斗,上面的每一道傷痕都記錄著他的榮耀與艱辛。

    薛仁貴不禁老淚縱橫,他悲嘆道︰“薛仁貴一生征戰,從未如此慘敗過啊!我有何顏面去面對陛下呢?”他感到無比的愧疚和自責,覺得自己辜負了皇帝的信任和期望。

    就這樣,薛仁貴回到了家鄉,過上了平淡的生活。然而,他的心中始終難以釋懷那場慘敗,常常夜不能寐。

    時光荏苒,轉眼間三年過去了。就在人們漸漸淡忘薛仁貴的時候,高句麗卻突然再次叛亂。這一次,高句麗的叛軍來勢洶洶,唐朝邊境陷入了巨大的危機。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李治皇帝想起了曾經的名將薛仁貴。他深知薛仁貴的軍事才能和戰斗經驗,于是決定重新啟用這位老將。

    李治親自召見了薛仁貴,誠懇地對他說︰“老將軍,如今高句麗再次叛亂,朕實在是無人可用啊!還得靠您出馬,才能平定這場叛亂啊!”

    薛仁貴听後,二話不說,立刻披上那件塵封已久的戰甲,毫不猶豫地奔赴前線。盡管此時的他已經年逾花甲,但他的斗志依然昂揚,決心用自己的最後一絲力量為國家效力。

    在戰場上,薛仁貴展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無畏的勇氣。他率領唐軍與高句麗叛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廝殺,最終成功地平定了叛亂,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

    五、嵩山封禪︰武皇後的權力宣言

    調露元年公元 679 年),李治的風疾已經嚴重到連說話都很困難的程度。然而,武媚娘卻抓住了這個機會,向李治提議道︰“陛下,自大唐開國以來,尚未舉行過封禪大典。如今四海升平,正是去嵩山祭天、彰顯我朝威儀的好時機啊。”李治听後,微微點頭表示同意。

    然而,李治並不知道,武媚娘真正在意的並不是祭天本身,而是這場大典背後所蘊含的巨大政治意義。

    封禪大典的日子終于來臨,按照舊例,應該由皇帝進行初獻,公卿們則負責亞獻。可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武媚娘卻突然站出來,說道︰“陛下龍體欠安,臣妾願代行亞獻之禮。”

    她的這番話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滿朝文武都為之嘩然。御史大夫更是毫不猶豫地跳出來,強烈反對道︰“自古以來,從未有女子參與封禪之禮,這成何體統!”

    面對御史大夫的指責,武媚娘毫不示弱,她緊緊地盯著他,眼神冷得像冰一樣,讓人不寒而栗。只听她緩緩說道︰“御史大人是覺得臣妾不配,還是覺得陛下的決定有誤呢?”

    這句話如同一把利劍,直刺御史大夫的要害。他頓時啞口無言,不知如何應對。

    最終,在萬眾矚目之下,武媚娘身著一襲華麗的禮服,如同仙子下凡一般,緩緩地登上了祭壇。她手中緊握著一支潔白的玉笏,每一步都顯得那麼輕盈而又莊重。

    當她走到祭壇中央,將祭品恭敬地獻上時,整個嵩山都仿佛被她的氣勢所震撼,回蕩著她那堅定而有力的聲音。這聲音穿透了雲層,傳遍了每一個角落,讓所有人都能清晰地听到。

    這一刻,在場的人們都深刻地意識到,這個站在皇帝身邊的女人,已經不再僅僅滿足于“皇後”這個頭餃了。她的野心和欲望,就像那燃燒的火焰一般,熊熊燃燒,無法撲滅。

    而李治,則坐在輪椅上,遠遠地望著妻子的背影。他的眼神中,既有對武媚娘的欣慰,因為她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封禪大典;但同時,也流露出一絲難以言喻的恐懼。他不知道,這個曾經深愛他的女人,如今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她是否還會像以前那樣,全心全意地愛著他呢?

    夕陽漸漸西沉,封禪大典終于圓滿結束。武媚娘站在祭壇上,俯瞰著山下那密密麻麻的人群,嘴角微微上揚,勾勒出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這微笑中,既有對自己成功的自信,也有對未來的期許。

    一個屬于她的時代,正在這場盛大的儀式中悄然拉開帷幕。然而,病入膏肓的李治,又能在那龍椅上坐多久呢?李家的江山,是否真的會如眾人所猜測的那樣,改姓武呢?欲知後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了解歷史之大漢王朝》,方便以後閱讀了解歷史之大漢王朝第9章 二聖臨朝的明爭暗斗與紅妝時代的驚濤駭浪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了解歷史之大漢王朝第9章 二聖臨朝的明爭暗斗與紅妝時代的驚濤駭浪並對了解歷史之大漢王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