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0日傍晚,京城遠郊的青山嶺村被暑氣蒸得發亮。
    肖鎮駕駛著牧馬人碾過碎石路,揚起陣陣黃塵。
    副駕駛座上,朱成林抱著活動計劃書,鏡片後的眼楮緊張地盯著窗外︰"肖鎮啊,這三合土路可真難走。"
    "成林,咱們這是給鄉親們送希望,路再難走也得闖。
    你以後要是去地方工作一定要記住“要想富,多修路,交通通道打通了,物流和經濟才會活躍交流。"肖鎮握著方向盤,目光掃過遠處零星的土坯房,"看看吧相親們的住房,這次得把技術實實在在落在地里。"
    曬谷場臨時搭建的土台上,"全國青聯三下鄉社教萬里行"的紅布橫幅被山風掀得獵獵作響。肖
    鎮跳下車時,褲腿已沾滿塵土。何雨柱正指揮幾個青年卸灶具,鐵鍋與扁擔踫撞出清脆聲響︰"部長!柴火備足了,就等您一聲令下!"
    人群中突然騷動起來。拄著棗木拐杖的王大爺被攙扶著擠到前排,渾濁的眼楮盯著肖鎮的軍裝︰"當官的!俺們這地種啥都不長,去年苞米稈子還沒羊高!"
    這話引來村民們七嘴八舌的附和,"對呀!化肥撒了也不管用"
    "閨女想讀書,可連本像樣的課本都沒有"。
    肖鎮快步走下土台,蹲在王大爺面前握住他粗糙的手︰"大爺,您放心!明天農技站的同志就帶著土壤檢測儀來,咱們改種耐旱作物,再挖蓄水池。"
    他轉頭向人群喊道︰"大伙有啥難處、想學啥,盡管開口!我們就是來解決問題的!"
    話音剛落,戴藍布頭巾的李大娘怯生生舉起手︰"小同志,你是領頭的吧,俺家小子總說收音機里講的新法種地,可俺們听不懂啊!"
    "這好辦!"肖鎮翻開隨身的筆記本,"回頭讓技術員編些順口溜,再配上圖畫。大伙不認字,听個響兒也能記住!"
    農技專家老周展開土壤分布圖時,曬谷場已經擠滿了人。"鄉親們看好了!"
    老周用樹枝指著圖紙,"咱這紅土地缺磷,得摻草木灰。種紅薯要起高壟,這樣排水......"
    人群中不時傳來"原來如此"的驚嘆。肖鎮注意到幾個青年蹲在角落,用樹枝在地上臨摹種植圖。
    許大茂調試放映機時,幾個孩子好奇地湊過來。"叔叔,這鐵疙瘩能變出電影?"扎羊角辮的小女孩仰著腦袋問。
    許大茂得意地晃了晃膠片︰"等著瞧!一會兒讓你們看見會說話的小豬!"
    暮色漸濃時,何雨柱的灶台騰起裊裊炊煙。
    鐵鍋炖的野山菌混著土豆塊咕嘟冒泡,香氣混著柴火味飄得老遠。
    "都來嘗嘗!管夠!"何雨柱揮著大鐵勺吆喝,幾個孩子怯生生地湊過來,被他塞了滿碗飯菜。
    肖鎮端著粗瓷碗坐在牆根,听著身旁幾個婦女的議論。
    "听說城里來的專家要教流水化手工技能?"
    "可不是!听說一人做一道工序,加工速度翻1.5倍"。
    他掏出鋼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增設簡單手工技術培訓,聯系輕工局調撥改良設備。
    還有最重要的是不能一股風過了就過了,技術扶持得常態化,這得跟老林林部商量。
    夜幕降臨時,銀幕亮起。當科教片里枝繁葉茂的果樹、膘肥體壯的牲畜躍然幕布,村民們不自覺往前挪著板凳。
    角落里,幾個姑娘舉著鉛筆在本子上飛速記錄,肖鎮湊過去,發現她們工整地抄著字幕上的農業知識。
    "同志,這法子真能讓隻果長這麼大?"觀影的張大哥指著銀幕,眼里滿是懷疑。
    "能!"肖鎮蹲在他身邊,"這些影片里的都是京西近郊農工互助立體農場的真實影像,各位鄉親有時間可以去實地考察交流,管飯不要票。
    只要按科學方法修剪枝條、疏花疏果,明年您家果園準能豐收。我把農技員電話留給您,隨時可以問!
    沒幾天村里就會拉上電話線,現在是按鍵電話,撥了號碼就能打電話,比以前手搖得先進多了。
    你們村的大廣播也會換成集成電路得,不容易像以前那樣三天兩頭壞,壞了又去修很不方便,這都是國家補貼給弄的。"
    “還是新國家、組織好一心為我們老百姓!”
    活動結束時,村民們提著自家種的南瓜、曬干的艾草往工作隊員手里塞。
    一位大嫂硬往肖鎮懷里塞了把曬干的艾草︰"小同志,這能驅蚊,帶著路上用!"
    他眼眶微熱,鄭重接過︰"咱們約好,明年再來時,一定讓大伙的收成有所增長,那兩台拖拉機能打井,多打井,別舍不得拉過來的水泥,國家不缺這點水泥的。
    還有翻地也用上拖拉機吧,粉碎糧食也能用。
    後面還有近郊的農場的技術員駐村給大家解決問題,他們只會輪換不拍了照片就走的!"
    回程車上,朱成林翻看著收集的群眾意見︰"老同學,看看有二十多戶想讓孩子學認字,還有十幾戶想申請無息貸款辦合作社......"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肖鎮握著方向盤,目光堅定︰"記下來。咱們得把"三下鄉"變成常態。
    對了,聯系《農民日報》,把今天的技術要點整理成通俗文章,再配些插圖。"
    一周後,《群眾日報》頭版刊登長篇報道︰《知識火種點亮山村——記全國青聯"三下鄉社教萬里行"首站活動》。
    文章詳細記錄了農技指導、普法宣講、科教放映等活動,特別提到肖鎮提出的"順口溜教學法"和"農民夜校"計劃。
    《青年報》發表評論文章︰"從工廠車間到田間地頭,肖鎮部長帶領的青年隊伍用雙腳丈量土地,用雙手傳遞知識。
    "三下鄉"活動不僅是技術的輸送,更是一次生動的群眾教育實踐。
    當青年知識分子與人民群眾的智慧交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將迸發出無窮活力!"
    半月後,青山嶺村收到了第一批改良麥種和農業書籍。
    村口的公告欄上,貼著肖鎮親自修改的《科學種田三字經》。
    每當夜幕降臨,曬谷場的油燈準時亮起,農技員老周的聲音混著蟲鳴,飄向群山深處︰"種玉米,要稀植;施底肥,用綠肥......"
    而在京城的辦公室里,肖鎮正在籌劃下一站的行程,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群眾的需求︰"增設婦女技能培訓班"、"建立流動圖書館"、"推廣小型水利設施"......這場知識與希望的接力,才剛剛開始。
    同時《工人日報》報道了京城紅星軋鋼廠積極支持技術下鄉、文化下鄉、普法下鄉活動,照片是何雨柱飛舞鍋鏟和許大茂拿著話筒在講解《科學養豬》。
    還有更多紅星廠的職工積極參加幫扶活動,這些是李成林這家伙自己使力搞的宣傳活動。
    喜歡四合院局外人請大家收藏︰()四合院局外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