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4月,江南地區春風裹挾著泥土與草木的芬芳掠過廣袤大地。
肖鎮的徒步游學計劃在各方關注下,正式拉開帷幕。
當肖鎮的動向被魯丹以報告形式呈遞給組織上級後,一場特殊的“線上”討論在電報往來間熱烈展開。
肖征、霍正業和趙鋼三人率先以電報為媒介,開啟了“肖鎮行為分析電報bbs”。
那一封封電報在電波中穿梭,你來我往,好似新世紀初代互聯網論壇里的帖子互動。
李雲龍得知此事後,大咧咧地在電報中吼道︰“領導從西山掃盲學校調個中隊保護他們的徒步游學安全就行了嘛,保護得密不透風,他心里的小九九一猜都能猜得出來!”這簡單粗暴的提議,竟得到了眾人的認可。
很快,國內最精銳的戰略級突擊隊一個中隊在隊長劉洋的帶領下,火速來到肖鎮身邊,同時魯丹也加入其中,負責後勤保障等工作。
此時的肖鎮,滿心滿眼都是農村社會調查。
他手持筆記本,行走在鄉間小道上。每到一個村莊,他都深入農戶家中。
在大別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他走進王大爺家低矮的土坯房。
王大爺正坐在門檻上編竹筐,肖鎮蹲下身,親切地和老人聊起家常︰“大爺,今年地里收成咋樣?合作社干活還習慣不?”
王大爺停下手中的活計,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收成比往年強些,就是這農具啊,還不夠好使。”
肖鎮趕忙掏出本子,認真記錄下王大爺反映的農具短缺問題,本來他的小手扶拖拉機就是為了解決這事的。
不過這時期國家底子薄,農村底子更薄,農業合作社模式的確彌補了一定的個體力量單薄,大家合力一起搞能有效抵御自然風險。
在另一個村子,肖鎮發現村里的青壯年大多去頻繁做義務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國家基礎的水利設施也就在這時候大力修建的。
這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流了四代人的汗水,一點都不浮夸。
他召集村民們圍坐在一起,仔細詢問大家對這種現狀的看法和困難。
一位大娘抹著眼淚說︰“娃子們走了,家里的地都快種不過來了。”
“听說過手扶拖拉機嗎,那個能幫助像這樣的山區小山頭耕種和生活的。”
“買不起太貴了,听說要850一台,完整的要1200一台。不過村長去縣里農場去看了,那個不喜歡村里有一兩台嘛,可是用不起。”這個村的一位小組長說道
肖鎮皺著眉頭,將這些情況一一記下,思考著如何在報告中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看來他盡心盡力搞的小手扶項目實際情況很不樂觀,村民手里沒錢啊,哪怕搞了合作社也是一樣的,這也是肖鎮做實地農村調查報告的原因。
在報告最後,肖鎮提出了“無息金融和農機服務一體計劃”看能不能實現每個村有一台的計劃,這點目前國家能夠承受。
白天,肖鎮用腳步丈量土地,收集著最真實的農村現狀;夜晚,他又化身成老師,在簡陋的臨時課堂上,為30名學員講授《晶體》和《通訊基礎》課程。
臨時課堂設在一處廢棄的祠堂里,幾塊木板搭成課桌,馬燈昏黃的光暈下,肖鎮拿著自制的教具,耐心講解著深奧的知識。
“大家看,這晶體就像是通訊世界的基石。”肖鎮舉起一塊晶體模型,“我們的無線電設備想要穩定高效地工作,離不開它。”學員們目不轉楮地盯著模型,眼神中滿是求知的渴望。
為了讓學員們更好地理解,肖鎮還結合實際生活舉例︰“就好比我們的收音機,要是沒有好的晶體元件,聲音就會斷斷續續,听不清。”
在講解通訊基礎中的信號傳輸時,肖鎮用繩子和鈴鐺模擬信號傳遞過程。
他讓學員們排成一排,第一個學員拉動繩子,鈴鐺響起,下一個學員接著拉動,依次傳遞。
“這就是信號傳輸的簡單原理,我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讓這個過程更快速、更準確。”學員們在實踐中,逐漸理解了復雜的理論知識。
15天的學習後,肖鎮進行了一次小測試。看著學員們交出的答卷,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學員們不僅掌握了基礎理論知識,還能將其運用到簡單的實際問題分析中。
當肖鎮的徒步路線和項目計劃書通過電報傳到“電報bbs”眾人手中時,大家看著那需要一大片鋼架玻璃廠,以及調集全國優秀無線電工人2000人的要求,皆是一頭霧水。
但他們也逐漸明白,肖鎮這只“大熊貓”,是真的鐵了心要在通訊和半導體產業上大干一場,而他的徒步游學,正是在為這宏大的計劃收集最真實的資料,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別山的晨霧還未散盡,肖鎮已背著裝滿調研資料的牛皮包踏上新征程。
劉洋帶領的突擊隊悄然隨行,既維持秩序又不打擾當地百姓,魯丹則將每日收集的信息分類整理,用電台發回詳細報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途經金寨縣時,肖鎮被一處露天的"識字班"吸引——十幾個農民圍坐在老槐樹下,跟著教員用樹枝在地上寫字。
他當即決定停留兩日,白天協助教員講解農業生產中的數學應用,夜晚則將晶體管收音機拆開,為村民演示基礎電路原理。
"肖老師,這黑疙瘩咋就能傳出人的聲音?"老支書王有福捧著晶體管,粗糙的手掌微微顫抖。
肖鎮笑著從口袋掏出一節干電池︰"您看,這就像水渠里的水,電流順著線路跑起來,經過特殊的元件就能把信號變成聲音。"
圍觀的村民們發出陣陣驚嘆,有個年輕後生突然舉手︰"那咱山里能不能也用上這東西?"
這個問題讓肖鎮陷入沉思,他在當晚的調研筆記里重重寫下︰"通訊設備的普及,必須考慮山區特殊環境。"
隨著行程推進到武夷山腳下,肖鎮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創新。
他將課堂搬到茶園里,讓學員們觀察茶葉的采摘過程,類比信號采集;又帶著大家爬上山頂,用簡易天線接收遠處電台信號,講解傳輸損耗。
在一次暴雨過後,他指著泥濘的山路對學員說︰"就像這場雨會影響道路通行,潮濕環境也會干擾電路穩定性,這都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當隊伍抵達粵北山區時,肖鎮終于開始籌備他醞釀已久的"走水版來料加工"計劃。
他找到當地供銷社主任,指著滿山的竹子和木材︰"咱們可以把這些原料加工成收音機外殼,既能解決當地就業,又能降低運輸成本。"
為了驗證可行性,他帶著學員們在臨時搭建的工坊里,用簡陋工具制作出第一批樣品。深夜的油燈下,肖鎮握著粗糙卻結實的竹制外殼,在計劃書上補充道︰"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技術研發需同步推進。"
5月25日,肖鎮在柳州收到了來自"電報bbs"的最新回復。
他霍叔叔的電報依然直白︰"新工廠選址已圈定三個備選地,工人調集令正在下發,但你小子最好給老子搞出點名堂!"
而京城來的電文則詳細分析了全國無線電技術人才分布情況,並附了一份培訓方案。
看著這些飽含信任的文字,肖鎮站在柳江邊,望著滔滔江水,心中勾勒的半導體產業藍圖愈發清晰——他要用雙腳走出的路,為祖國的科技發展鋪就一條全新的軌道。
肖鎮繼續帶著精干的隊伍從柳州出發,這時候教學內容已經在教沙子到晶元制備了。
到了桂林十萬大山,這里的情況又不一樣,各族同胞都住得太分散了。
石頭山太多,耕地不足,以現在農村薄弱的生產力來說,根本吃不飽,得先解決溫飽問題。
還是得組織和政府合力規劃後一定程度上合村並社,集中居住。
調查後弄一些合理的手工加工品,合理利用每村平整的土地,這又要求農村基層需要龐大的技術員下村指導。
肖鎮就這麼帶著自己30金剛一步一步丈量祖國山河,他的“重走革命路”徒步游學計劃到了6月20日寶安縣截止,一共提交了120萬字的調查報告。
京城里各部委,特別是農業部的老林不再沉迷搞立體循環農場。
而是把部里除了值班的全部撒向廣大基層農村,進一步加大農村技術員培養規模。
肖鎮已經打了樣,抄作業總會吧,不會抄那就在基層再鍛煉,合格了再考慮其他的。
肖鎮的立體循環農場適合東北、適合平原基礎好的,也適合大城市城郊,就是不適合廣大山區和丘陵地帶,更不用說環境更惡劣的西北地區。
葉二給他來信說他爹和一眾人看到他們奮斗半生的國家,竟然還有人沒解決溫飽,那一天集中學習肖鎮的農村調查報告,大家都哭了,那還是物產豐富的南方啊。
至于某份報紙里半夜移稻子進水田的騷操作,被魯丹的人全程拍照攝影記錄,成了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反面典型。
到了寶安縣,bbs的人又開始緊張了,不過肖鎮帶著30名學生和2000名到崗工人大家一起搭建鋼架玻璃廠房干得熱火朝天,一點想走水游過去看他女人孩子的跡象都沒有。
喜歡四合院局外人請大家收藏︰()四合院局外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