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就是拓跋鮮卑建立的,是被歷史承認的北方政權。
北魏疆域東起遼西,西至新疆東部,南達秦嶺、淮南,北抵蒙古高原。
北魏的建立,結束了我國北方長達百多年的五胡亂華時代,北方重新統一。
此時的拓跋鮮卑,被漢獻帝通過\"七分國人\"制度分化為七個部落。
其中包括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
再加上原本的拓跋本部共同組成拓跋鮮卑的八大核心部落。
而此時的拓跋鮮卑各部,也遠沒有北魏孝文帝時候的強大與團結。
張遼在滅了單于王庭後,一路向北,首先來到的是拓跋鮮卑紇骨氏居住的地方。
紇骨氏源于東漢時期高車六種之一的護骨部族,該部族歸附拓跋鮮卑後,逐漸與之融合形成 紇骨氏這個新氏部族。
紇骨氏看到遠處陌生的騎兵大軍到來,看標識是中原王朝騎兵,頓時慌亂起來。
紇骨氏首領急忙召集族中勇士,試圖組織起一支隊伍抵抗。
然而,他們長期過著游牧生活,雖有一定的騎射本領,但在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張遼大軍面前,無異于以卵擊石。
張遼率領大軍兵在不遠處的山坡上俯視而下,他騎著高頭大馬,眼神冷峻。
紇骨氏首領硬著頭皮出來談判,希望能以財物換取和平。
張遼冷笑一聲,並未理會,隨著他一聲令下,大軍如猛虎般沖向紇骨氏部落。
戰場上,喊殺聲震天,紇骨氏勇士們雖奮力抵抗,卻不斷被張遼的士兵斬殺。
鮮血染紅了土地,紇骨氏的防線逐漸崩潰,經過一番激烈戰斗,紇骨氏最終被滅。
戰後,張遼下令原地更換馬匹,補充給養,至于其部落中的各種物資和牛羊馬匹。
張遼則是傳信告知後面的隊伍,讓他們來了以後將這些東西搬回幽、冀、青州去。
隨後,張遼整頓軍隊,繼續向北進發,如今的拓跋鮮卑,根本就擋不住張遼的騎兵。
張遼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來到了普氏部落的地盤。
普氏部落已經听聞紇骨氏的遭遇,如今已如驚弓之鳥。
普氏首領召集族中長老商議對策,有人主張投降,有人主張拼死一戰。
首領猶豫不決時,張遼的大軍已至,普氏首領無奈,只得帶著厚禮出城求和。
張遼並沒有接受其投降,他深深記得出征前劉備交代的話。
這些草原部族,是一群養不熟的白眼狼,千萬不能生出憐憫之心。
在中原王朝強大的時候,他們會對你卑躬屈膝,一但中原王朝衰落,他們就會化身為豺狼,瘋狂的撲上來撕扯。
你如今對他們仁慈,就是對邊疆遭受他們入侵百姓和自己子孫後代的殘忍。
張遼大手一揮,麾下騎兵如潮水般涌向了拓跋鮮卑普氏部落的聚集地。
普氏部落雖有抵抗之心,但在張遼的精銳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普氏首領絕望地看著這一切,他沒想到大漢王朝此次滅他們的心這麼果決,
不到8000人的普氏部落,在張遼精銳騎兵的沖鋒下,戰斗很快結束。
之後,張遼馬不停蹄,接連滅掉了拔拔氏、達奚氏等部落。
每一次戰斗,他都堅決執行劉備的指令,毫不留情,除惡務盡。
隨著一個又一個部落的覆滅,拓跋鮮卑其他部落人心惶惶。
拓跋本部部落首領得知消息後,決定聯合剩下的部落共計5萬人,共同對抗張遼。
他們集結了所有能戰斗的力量,在一片開闊之地擺開陣勢,準備與張遼決一死戰。
張遼看著對面密密麻麻的敵人,眼神中沒有絲毫畏懼,他勒緊韁繩,大聲喊道︰
“兒郎們,隨我沖鋒,踏平他們!”
言罷,張遼一馬當先,率軍沖鋒,西路軍最為慘烈的一場大戰就此爆發了。
鮮卑部族人數雖多,但大多數青壯已經去雁門郡參加搶劫去了。
張遼沖入敵陣,手中長槍揮舞如電,所到之處,拓跋鮮卑士兵紛紛倒地。
他的身後,騎兵們如影隨形,喊殺聲震得地動山搖。
拓跋鮮卑聯軍人多勢眾,但他們臨時拼湊,缺乏統一指揮。
張遼巧妙地利用騎兵的機動性,不斷穿插分割敵軍。
只見他左突右殺,率精銳在敵陣中撕開一道又一道口子,將敵軍攪得混亂不堪。
拓跋鮮卑聯軍的士氣逐漸低落,一些士兵開始心生怯意,紛紛後退。
就在此時,天空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雙方士兵為之一愣。
張遼心中一動,趁著敵軍分神之際,他高聲呼喊︰“天助我也,兒郎們,殺啊!”
張遼率領的士兵們士氣大振,更加奮勇地廝殺起來。
拓跋鮮卑聯軍再也抵擋不住,陣型徹底崩潰,士兵們四散奔逃。
張遼乘勝追擊,斬殺無,這場大戰,最終以張遼的大獲全勝告終。
經此一役,拓跋鮮卑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接下來張遼的清繳就變的比較輕松了,經過將近半個月的清繳,終于將拓跋鮮卑清理完畢。
張遼在安排人將從鮮卑各部族收獲的物資簡單整理完成後,傳訊北平郡安排人員過來接收物資,便繼續領兵北上了。
張遼、趙雲、張合三人,此行的目的其實是一致的,那就是飲馬瀚海、封狼居胥,至于沿途的部落,清理也就變成順手的事。
狼居胥山也是劉備一開始就給他們制定的此行的目的地。
遠征軍,劉備親自率領5000騎兵,隨行的還有龍一他們十人和第二支百人小隊。
部隊從雁門郡出發,一路躲開鮮卑、南匈奴及羌族等各部族的聯軍主力。
先是向北而行,然後向西,接著直接南下,直插河套地區及以北的南匈奴及羌族。
南匈奴與羌族,是東漢末年鬧得最凶的兩個兩個草原部族。
南匈奴主要表現為反復叛亂與邊疆侵擾,主要集中在黃巾起義期間及之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