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府後宅,甦如蘭笑意盈盈地出來迎接︰“拜見四叔,見過妹妹。”
“哈哈,不必多禮,”甦珙笑道,“幾年不見,蘭兒都成將軍夫人了。”
甦如蘭說道︰“外子這將軍名號,可沒那麼正統。”
“見過蘭姐姐。”甦如惠抱拳行禮。
雖說她們是堂姐妹,卻也只見過一次面,甦老爺子對甦如惠並不接納。
甦如蘭見她一副婦人打扮,便問道︰“妹夫沒來嗎?”
甦如惠回答︰“他在家里忙著處理事務呢。”
忙什麼事務?
自然是管理山寨事務。甦珙在那山寨,帶著一幫兄弟佔山為王,名義上是躲避亂世,實則也干著些打家劫舍的勾當,只是不輕易招惹普通百姓罷了。
甦珙見院子里只有惜月一個丫鬟,甦如蘭還得親自幫忙端茶倒水,不禁說道︰“你這兒看著有些冷清啊,怎麼不多添置些奴僕?”
甦如蘭微笑著回答︰“外子已經廢除奴僕制度,自家怎能違背呢?院子里雇了六個幫佣,也足夠應付日常了。”
“原來如此,”甦珙純粹是在打探情況,接著轉移話題問道,“有大哥的消息嗎?”
甦如蘭說道︰“父親如今擔任宣州府別駕。”
甦珙笑道︰“升官倒挺快。”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不知不覺便到了傍晚。這時,李佑終于歸來,甦如鶴和甦爽也一同前來。
飯菜擺好,李佑舉起酒杯,說道︰“我敬四叔一杯!”“好說。”甦珙爽朗大笑。
甦如鶴也舉杯敬酒,說道︰“我和甦爽離家後,本想尋找四叔,沒想到卻遇見了佑哥兒,還一同闖出這般大的局面。”
“你要是找到我,怕是現在還在當山大王呢。”甦珙感慨地說道。
李佑只是微笑,並未主動提及心中所想,他已猜到甦珙此番前來的目的。
眾人推杯換盞,熱鬧了好一會兒。終于,甦珙忍不住說道︰“唉,我本沒想過造反,可隔壁突然冒出個黃巢。東邊是你,西邊是黃巢,我夾在中間,實在難受。”
李佑笑著說︰“只要不打仗,沒誰會盯著四叔的地盤。”
甦珙的地盤,處于連綿群山之中,位置偏僻,土地貧瘠,確實沒什麼吸引人之處。
但從軍事角度來看,卻極為重要。一旦佔據天河鎮,李佑就能輕松防御西邊之敵。若不是甦珙盤踞在此,李佑早就出兵拿下了,畢竟那原本就是陳留縣的屬地。
而黃巢那邊也頗為有趣,李佑若向北擴張,黃巢的地盤便會被李佑的勢力所保護。官兵只有先消滅李佑,才能去征討黃巢,又或者是從其他方向派兵來攻打黃巢。
見李佑始終不主動挑明,甦珙只好自己開口問道︰“我來你這兒做事,怎麼樣?”
“好啊,求之不得。”李佑笑道。
“有什麼條件?”甦珙問道。
李佑認真地說道︰“第一,必須推行分田,四叔也不例外,每人最多保留二十畝地。當然,四叔那邊山地多,可適當多留幾畝。第二,四叔若想從軍,必須解散自己的隊伍,將其打散編入我的大同子弟兵。第三,四叔只能擔任哨官,暫時統領九十多人,且不得駐扎在天河鎮。”甦珙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忍不住感到憤懣。
他可是帶著地盤和隊伍來投靠李佑的,沒想到李佑卻要將其吞並整合。
這也就罷了,他本以為能得到個高級軍職,結果卻只讓他做個哨官,手下士卒還不到一百人。
李佑解釋道︰“在我手下做事,只有兩種途徑。一是從基層做起;二是自己開拓新局面。比如周武,一來就擔任水軍統領,因為我手下原本沒有水軍,全靠他自行組建訓練。還有王鋒,一來就負責兵器制造,兵器制造局也由他來籌建。便是李邦華,也是先出面組建糧行,做出政績後才得以升遷。”
“行,我做哨官。”甦珙無奈答應,他相信憑借自己的才能,再加上甦家的關系,打幾場勝仗後肯定能得到晉升。
李佑大笑道︰“歡迎四叔加入,來,大家滿飲此杯!”
眾人舉杯,一飲而盡。
李佑又對甦如惠說︰“姐姐若願意做事,可加入宣教團,在我這兒,女子也能為官。”
“那敢情好。”甦如惠高興地說道。
又閑聊了一陣,甦如蘭突然說︰“如鶴年紀也不小了,我物色了一年,總算找到個合適的人家。”
“哪里人?”李佑問道。
甦如蘭說道︰“鄢陵縣舉人鄭允龍的佷女。”
李佑沒有立刻表態,繼續問道︰“鄭家什麼情況?”
甦如蘭顯然做了充分準備︰“鄢陵鄭氏,是滎陽鄭氏的分支,始祖可追溯至漢大司農鄭眾。鄢陵鄭氏雖出自名門大族,但這一支早已衰落,自大唐開國以來,都還沒出過進士。舉人鄭允龍一家,共有三百多畝地,可族里人口眾多,每人要分二十畝都不夠。”
這種情況屬于小地主,除了被強制分家之外,其實並沒有太大損失。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李佑規定地主家中每人可保留二十畝地。但鄭家的田產平均下來,每人只能分到十八畝。
甦如蘭又說︰“這位鄭舉人,已經多次參加會試卻都落榜,對考中進士心灰意冷,家里又沒錢給他買官。因此,鄭舉人做事極為積極,已在鄢陵縣升任鎮長,還寫了篇稱贊分田的文章。”
“此人可以重點培養。”李佑決定將鄭允龍樹立為士紳典範。
甦如蘭說道︰“鄭舉人的佷女,我也托人打听過了。今年十五歲,端莊秀麗,知書達理,還擅長詩詞繪畫。”
李佑當即同意︰“這確實是良配!”
甦如鶴坐在一旁,傻笑著。他對女子要求並不高,只要長相過得去就行,一門心思都撲在干大事上。
次日,李佑派遣宣教團和基層官員,陪同甦珙回去接收天河鎮。
若算上兩岸的大山,天河鎮面積不小,但耕地卻少得可憐。
甦珙的女婿楊豐粟,若能積極配合分田工作,且事情辦得漂亮,李佑可以任命他為天河鎮鎮長。如此,陳留縣便有了九個鎮,而天河鎮是最窮的一個,90的耕地都是貧瘠的山地,今後恐怕得以紅薯等耐旱作物為主食。
經過開會討論,眾人都覺得,一個縣管轄九個鎮太多了,基層官吏的俸祿開支負擔不起。
于是對陳留縣的行政區劃進行微調,將其中一個鎮拆解為四部分,分別並入相鄰的鎮。該鎮的官吏,全部送到清風書院進修,等待分配到新擴張的地盤任職。
如此,李佑終于掌控了陳留縣全境,同時保持陳留縣八個鎮的行政區規劃。
隨即,將軍府也做出調整,架構如下——
將軍署。
秘書院,吏選司,政務司,宣教司,財務司,軍務司,刑名司,廉政司,工務司,兵事院。
秘書院自然是李佑的秘書機構,設有三大秘書首領,下面還有一些文職人員。他們只對李佑負責,但不能干涉各司事務,與唐朝的中書省有本質區別。
古代便已有“秘書”一詞,李佑也懶得更改稱呼,直接沿用。
吏選司,相當于吏部,由張守義掌管。
政務司,以前由李邦華掌管,現在提拔陳留知縣黃順甫,擔任政務司司長。宣教司,相當于禮部,由陳壽郎掌管。
財務司,相當于唐朝的度支,由甦爽掌管。
軍務司,相當于兵部,由李邦華掌管。
刑名司,相當于刑部,提拔鄢陵知縣左孝良,擔任刑名司司長。
廉政司,相當于御史台,由蕭煥掌管。
工務司,相當于工部,由陸羽掌管。
兵事院,相當于十六衛,由甦如鶴掌管。
至于王鋒,擔任軍務司下轄軍備局主事。
這架構看似龐大,好在目前地盤有限,官吏數量也不算繁雜。
但以現有的三縣之地,肯定難以維持,畢竟還有眾多鎮級官吏的俸祿要發放,必須擴大地盤才能支撐得起。
就如同大唐朝廷,難道不想更好地統治基層嗎?
只是官員增多,俸祿開支也會大幅增加啊!
李佑至少還得把地盤擴大一倍,財政狀況才能稍有緩和。
甚至,有人覺得鎮級機構還是過多,應該把陳留縣縮減為六個鎮,把匡縣縮減為五個鎮。
這個提議並非玩笑,包括李佑本人在內,都曾認真思考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這農業社會,確實養不起過于龐大的官僚階層。之前正兵數量少,還勉強能夠承擔,如今三千正兵按月領取餉銀,瞬間就讓李佑的財政緊張起來。
將軍府剛剛完成調整,一個老者就帶著全族士子前來拜見。“老朽劉應魁,拜見將軍!”
“老先生快快請起。”
劉應魁指著身後的族人說︰“我劉氏族人,皆願為將軍效力。雖無舉人,卻有秀才五人,童生十二人,其余皆為學童。”
李佑笑道︰“讓他們都到大同書院來吧,等春耕過後,我自會安排。”
劉應魁又說︰“劉同升是老朽的佷子,他舉家逃走,與我這一房並無關聯,請將軍不要介意。”
“老先生放心,我不會搞株連之事。”李佑說道。
劉應魁接著說︰“這些劉家士子,將軍可隨意差遣,哪怕是做小吏也無妨。我已經告誡他們,將軍用人自有章法,只要認真辦事,將軍必定不會虧待。”
李佑笑道︰“老先生深明大義……本人才疏學淺,字也寫得不好,就獻丑寫一幅字。”
“多謝將軍賜字。”劉應魁大喜。
李佑揮毫寫下四個字“有德之家”,寫什麼內容倒不重要,即便寫“今日加餐”也無不可。
劉同升舉家帶著錢財逃跑,劉應魁卻把全族士子送來投靠,看來對這些大族不能一概而論啊。
主要還是前幾日那件案子,李佑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劉應魁願意表明立場,認可李佑的手段。李佑表現得越強硬,他就越信服,認為劉家能夠借此獲得從龍之功。
當然,對此深惡痛絕的也大有人在,昨天又有士紳舉家逃離了。
喜歡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請大家收藏︰()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