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予長安

第153章 火中局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雙蝶夢浮生 本章︰第153章 火中局

    懸壺閣的飛檐殘角斜刺向墨藍天幕,沈予喬的指尖在焦黑的藥櫃隔板上摩挲,木屑混著五石散的硫磺味鑽進指甲縫。當第三塊隔板發出輕響時,夾層里的圖紙像片燒焦的枯葉滑入掌心,邊角還留著張守正獨有的蠅頭小楷——那是七年前她在太醫院卷宗里見過的字跡,工整得近乎偏執。

    “銅管呈北斗狀排布。”李偃飛的靴跟碾碎半片琉璃燈盞,火光在他瞳孔里跳動,映得圖紙上的銅鶴香爐仿佛振翅欲飛,“亥初刻鶴首轉向天樞星,香灰觸動簧片,《千金方》的誦經聲就會順著管道灌進每間廂房。”他指尖劃過“藥散自焚”四字,墨跡邊緣有淺細的劃痕,像是書寫時筆尖在羊皮上反復頓壓,“曼陀羅花汁浸過的棉線繞管三匝,溫度升到特定火候,就會從鶴嘴開始,順著十二根銅管依次燃燒。”

    沈予喬忽然聞到一絲若有若無的杏仁味,來自圖紙夾層深處。抽出半片泛黃的藥方,右下角蓋著太醫院的朱紅官印,卻在“五石散”三味主藥旁用朱砂畫了叉——正是張守正當年力主改良的配方。“他在香爐里藏的不是佛經,”她指著圖紙背面的音符標記,那是用銀針刻上去的,“是《火雷噬嗑》的律調,宮商角徵羽五音俱全,配合管道共鳴,能讓整棟樓的房梁在燃燒前發出蜂鳴。”

    李偃飛的手指突然頓在“十二藥人”的名錄上。每個名字旁的小藥丸標記,此刻在月光下竟透出暗紅,像凝固的血點。當指尖劃過“李趙氏”時,紙頁發出細碎的撕裂聲——那是被人用指甲反復摳挖過的痕跡,露出底下淡淡的墨印︰“丙辰年乙未月己卯日”。他猛地想起母親棺槨里那方繡著並蒂蓮的絹帕,上面繡著的正是這個生辰八字。

    “武安昌的試藥死士都被編了號。”沈予喬翻開從張守正衣襟里找到的竹牌,十三道刻痕里缺了第三道,“第十二號‘李趙氏’,入冊日期正是我母親失蹤前三天。”她望著遠處太極宮的宮燈,像一串懸在夜幕里的血珠,“張守正救他們出試藥房時,每個人都被灌了半瓶曼陀羅浸液,說是能解五石散的毒,其實...”

    “其實是讓他們記住每一次灼燒的滋味。”李偃飛接過話頭,指腹碾過竹牌上的灼痕,凹凸不平的紋路像極了懸壺閣廢墟里的焦土,“他在每個人的藥囊里縫了星宿圖,心宿對應‘李趙氏’,尾宿對應武安昌——當十二盞藥燈在星象陣里點燃,燒的不是藥材,是仇人的生辰八字。”

    子夜的風卷著灰沙掠過斷牆,沈予喬忽然听見頭頂傳來銅鶴的輕鳴。抬頭望去,殘留在屋頂的半只銅鶴正對著北斗星方位,喙部微張,露出里面半截燒黑的簧片。她攀著焦木爬上去,發現鶴腹里卡著片指甲蓋大小的竹片,上面刻著“十二藥人歸位”的篆文——是張守正慣用的復仇暗號。

    “看這里。”李偃飛在廢墟中央的焦土上畫出個圓圈,十二道放射狀灼痕像車輪輻條,“張守正按照十二時辰方位埋了藥引,子時對應正北,丑時對應東北,每個方位的藥囊里都混著武安昌的頭發、指甲。”他撿起塊燒化的琉璃,里面嵌著半片人的指甲,甲床處有明顯的五石散侵蝕痕跡,“這是活祭,用試藥死士的血,養武安昌的債。”

    沈予喬的銀針突然從袖中滑落,釘在三尺外的焦木上,尾端震顫不止。她順著銀針的指向望去,斷牆陰影里站著個灰袍男子,腰間掛著太醫院的葫蘆形腰牌,卻在看見他們的瞬間轉身狂奔。兩人追出三條巷弄,男子突然拐進廢棄的染坊,空氣中彌漫的靛藍染料味里,混著濃重的曼陀羅香。

    “是太醫院的人。”李偃飛踢開擋路的染缸,缸底沉著十二枚青銅藥鈴,正是張守正給“藥人”的信物,“他腰間的葫蘆牌缺了一角,和王承恩案里丟失的腰牌吻合。”話音未落,染坊頂棚突然坍塌,沈予喬被李偃飛拽進染缸時,看見男子的咽喉已插著支袖箭,箭頭泛著青紫色——是淬了五石散毒的暗器。

    從男子懷中搜出的密報上,朱砂圈著“五石會”三字,下面列著十三位官員的名字,首位正是已故的武安昌,末位則是現任刑部尚書馮堂。密報背面用曼陀羅汁寫著︰“七月十五,天壇祭天,五石散獻祥瑞。”沈予喬認出這是張守正的字跡,墨跡里混著血絲,顯然是用指尖蘸血寫就。

    “他們要在祭天儀式上讓陛下服用改良的五石散。”李偃飛捏緊密報,指節因用力而發白,“所謂‘祥瑞’,不過是讓皇帝在幻覺中看見‘仙人降世’,實則是借神權鞏固五石會的勢力。”他忽然注意到男子鞋底沾著的爐灰,與懸壺閣廢墟的焦土不同,帶著淡淡的金色——那是太醫院煉丹爐特有的鎏金碎屑。

    回到懸壺閣時,沈予喬在銅鶴香爐的殘件里發現了更驚人的秘密︰鶴腹內壁刻著幅微型星圖,十二顆紅點對應十二藥人,中央用金粉描著個“武”字,卻被深深刮去,只留下五道血槽般的刻痕。“張守正原本想讓十二藥人圍著武安昌同歸于盡,”她摸著刻痕,仿佛觸到了當年的恨意,“可當他看見李趙氏的腰牌,突然想起了什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想起了我母親。”李偃飛接過話頭,從懷里掏出那半枚鳳形玉佩,斷口處的血漬在月光下泛著微光,“十二藥人里,只有‘李趙氏’的腰牌沒有刻生辰八字,反而刻著半朵並蒂蓮——和我母親棺槨里的絹帕圖案一樣。張守正發現,她根本不是試藥死士,而是...”

    “而是武安昌安插的眼線。”沈予喬的聲音突然低沉,從藥櫃夾層深處翻出本殘破的賬冊,第七頁用密語寫著︰“丙辰年乙未月,趙氏入試藥房,賜名‘李趙氏’,賞銀百兩。”她望著李偃飛驟然繃緊的脊背,“你母親當年是被武安昌收買的,任務是監視試藥死士,卻在火場里反悔,把你塞進了裝死士的木箱。”

    更鼓敲過四聲,廢墟東北角的露水突然蒸騰。沈予喬蹲下身,發現焦土下埋著個陶瓶,里面裝著十二縷頭發,每縷都系著不同的藥草︰桂枝、曼陀羅、朱砂根...當她拿起最後一縷纏著並蒂蓮的白發時,陶瓶底部的刻字顯現在月光下︰“十二藥人十二魂,魂歸火場不認門。”

    “張守正知道自己逃不過。”李偃飛摸著陶瓶上的灼痕,那是被刻意保留的完好部分,“他用懸壺閣的火給自己寫墓志銘,讓每個藥人都成為碑上的字,連死都要擺成復仇的卦象。”他忽然想起張守正被捕時,曾對著太極宮方向冷笑,“他算準了五石會會對我們動手,所以留了這個——”

    話未說完,數十支弩箭突然從廢墟四周射來。李偃飛拉著沈予喬滾進防空洞般的密道,潮濕的石壁上刻著密密麻麻的藥方,盡頭是個青銅藥鼎,里面堆滿了五石散的殘渣。沈予喬借著火折子的光,看見鼎內刻著十二具人形凹槽,中央位置刻著“張守正”三字,卻被鑿得面目全非。

    “這是他給自己準備的焚身爐。”她的指尖劃過凹槽邊緣的齒痕,顯然是用牙齒啃咬出來的,“他本想和十二藥人一起死在火里,卻在最後一刻,把生的機會留給了我們。”密道深處傳來腳步聲,她忽然握緊李偃飛的手,將半枚鳳形玉佩塞進他掌心,“還記得你母親說的話嗎?去找我父親,他在邊疆的軍帳里,藏著五石會最初的名冊。”

    當他們從密道鑽出時,懸壺閣廢墟已被火光包圍。這次不是意外,而是精心策劃的縱火——火舌順著通風管道攀爬,銅鶴香爐在火中發出淒厲的長鳴,仿佛在為十二藥人送葬。李偃飛望著火場中央若隱若現的人影,張守正的灰袍在火中翻飛,像只折翅的鶴,正對著太極宮的方向跪下。

    “他在擺最後的陣。”沈予喬的淚水混著煙灰落下,卻不是為張守正,而是為那些連名字都沒留下的藥人,“十二道火光對應十二星位,當火光連成北斗時,五石會的賬本、密報、甚至人命,都會在火中顯形。”她忽然想起張守正被革職那天,曾往她父親的藥箱里塞過片桂枝,“我父親說,桂枝能通心陽,卻通不了官場的貪墨。現在張守正用自己當藥引,燒的就是這團腐心的毒。”

    五更天的鐘聲響徹京城時,懸壺閣的火終于熄滅。沈予喬在焦土中找到那半枚折斷的桂枝玉佩,斷口處新添了道劃痕,與李偃飛的鳳形玉佩拼合時,竟組成了完整的“焚”字。她忽然明白,張守正從來不是醫者,而是火中執炬的殉道者——用自己的骨血當墨,在時代的焦土上寫下最後的控訴。

    回到衙門時,值夜衙役遞來封邊疆急信,火漆印上刻著半截桂枝。沈予喬拆開的瞬間,李偃飛看見她的指尖在發抖——信里掉出半張人皮地圖,上面用五石散粉末畫著太醫院地下的試藥密室,每間密室門口都刻著藥人的編號,第十二號密室的門上,刻著歪扭的“李”字。

    “我父親說,五石會的根在太醫院,而太醫院的根,”沈予喬將地圖按在驗尸房的青磚上,磚縫里滲著七年前劉氏的尸水,“在陛下的龍書案里。張守正用懸壺閣的火,燒穿了第一層帷幕,接下來,該我們去燒第二層了。”

    晨光初綻時,兩人站在殮房的銅鍋前,鍋里熬著的不再是五石散,而是沈予喬連夜配的“醒神湯”,藥材里多了味特殊的引子——從張守正焦尸指甲里取下的、帶著並蒂蓮紋的皮膚組織。李偃飛望著窗外漸散的煙霧,忽然想起母親臨終前的溫度,想起張守正跪在火中的背影,忽然明白︰這世上有些局,必須用火來破;有些人,必須在火中重生。

    銅鍋咕嘟作響,沈予喬用竹筷攪動火候,蒸汽在窗上凝成水珠,映出兩個交疊的影子。那影子時而分開,時而重合,像極了懸壺閣廢墟里那只斷翅的銅鶴與振翅的鳳凰——或許,這就是火中局的真諦︰所有被焚燒的,終將在灰燼里顯形;所有被掩蓋的,終將在火光中現影。而他們,這對在火場中相遇的仵作與捕快,正握著彼此的手,走向下一個燃燒的真相。

    喜歡飛予長安請大家收藏︰()飛予長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飛予長安》,方便以後閱讀飛予長安第153章 火中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飛予長安第153章 火中局並對飛予長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