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最新的局勢,楊家莊產業結構擴建會議和一連串的布告下發後,各個村民們感受到農會最近有了新變化。
首先是周家溝紡紗廠、周家溝煤業坊宣布解散。
兩廠坊的工人就感覺莫名其妙,才知原來自己要到新建的周記火藥坊做工,工錢每月還漲了五錢,只是要求更嚴,如有私帶物料外出、泄密等行為,則趕出農會。
男女工都為原來周家溝、鐵爐堡、黃冶村、白窯村最早來做工的村民,其中以周家溝、黃冶村居多。
火藥坊為周記獨資工坊,並未在商務堂注冊。
為了避免事故發生,禍及整個周家溝,火藥廠選址後山一處山坳中,開挖五個靠山窯,安裝玻璃,窯院中放置多個水缸。
窯坊分為硝工、硫工、藥工。負責提煉硝、硫,配比火炮的藥餅。
格物堂劃分出兩個工匠為制炮組,把火藥坊運來的藥餅、白窯工具廠鑄造的彈珠、北林造紙廠的油紙,進行組合加工成一體的霰彈定裝藥包。
不僅僅是周家溝的工坊,北林木材廠、北林板車廠、白窯磚廠等部分本地村民,都被周記煉鋼廠,周記堿廠、白窯工具廠、鐵爐堡玻璃廠等核心產業招走。
被付惟賢抓到柴房的外縣村民,都被安排到北林板車廠、木材廠、建築廠等民生產業。
大峪溝王老爺王尚胤的煤鐵廠,現在開采的煤鐵,幾乎都供給了廠坊。
起初鄧老爺來求救時,王尚胤還私下向縣尊告狀,周家溝那小子竟敢搶他的飯碗,看在他怪識趣訂購了自己的煤鐵,解散了他自己的煤窯,也沒再理會。
誰知一兩個月後,周記來的采買越來越多,到了八月間,周記冶鐵廠的采買瞬間暴增。
現在王尚胤哪里還有功夫去理會之前來采買幾千斤的小商販,只本縣廠坊采買就供不上。
為啥供不上?因為手下沒人了!
原本附近的村民都求著來采煤、采礦,每月工錢七八錢,累的要死,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都搶著干。
現在都被廠坊搶走了,也不能說搶,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村民一個個都離開了煤礦,到各大廠坊做工去了!
王尚胤把這情況反饋給商務堂,商務堂周懷祺意識到這個情況會很嚴重,煤鐵可是農會廠坊經濟鏈的根,停工了怎麼能行。
于是向各大廠坊提出要求,優先招募本村村民,那些外地村民與流民盡量到煤鐵廠做工。
同時也提醒王尚胤,手里有錢要花出去。
首先要提高煤戶的工錢,但煤鐵不能漲價。
同時向板車廠、工具廠采買新式的工具板車,出錢讓建築廠為外來的煤戶搭建居住的工房。
王尚胤招不到工一點都不稀罕,因為就連一直在北林莊招募操練新兵的周懷慶,都還發愁募兵問題。
招募本村村民吧,各廠坊不樂意,畢竟廠坊的日常生產也很重要。
招募外地的流民吧,周懷民不樂意,要求流民必須在本地做工且有家室者方能招募入社。
他現在是左右為難,只能仔細尋找兩者都合適的,周懷慶心道,如果多來幾個像辛有福這樣,身材魁梧,外地縣民,又有家室的該多好。
周懷慶為難,北林建築廠的廠長,王老爺的堂弟王守誠,也在犯愁。
按說他的建築廠比煤鐵廠好招人,勞作風險小,工作條件也相對來說比較好。開的工錢也不低,已和保戶堂簽訂了建設保民家園的商契,但自己這邊工人還有一百多人的缺口。
從七、八月起,隨著鞏西、鞏北、鞏南的農會鋪設,大大小小的工坊如雨後春筍一般,登記了有四五十個。楊家莊產業擴建會議之後,更像一個吞人怪獸,把整個縣的勞動力全部吞進去,而且還填不飽。
整個鞏縣,目前還有鞏西南一帶的魯莊、回郭鎮尚未建立農會。
據農會統計,已在農會全部登記的男丁有八千九百三十八人,登記人民合計四萬五千六十九人。
其中十五歲至四十歲以下的男丁,僅有五千二百九十一人。
這其中有幾個巨獸,比如︰保民營、冶鐵廠、工具廠、煤鐵廠、建築廠,把男丁幾乎已經消耗一空。
剩下的孩童、婦女、老人是不少,但沒有合適的工作崗位啊,急需的還是男丁。
紡紗廠就這麼多,只能解決幾百個女性就業崗位,還有大量農村婦女、老人也不識字,只能在家照看孩子、老人、下地干活、從事一些手工制造業。
所以現在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周懷民及幾個大老爺茶話間簽定的各種大工程之後,壓力就給到下面各廠的廠長和各堂的知事。
建築廠、煤鐵廠、工具廠就不得不開始招想掙錢但不認字的女工,從事挖煤、和泥、搬運、拉車、翻砂鑄造。
農會總務堂的參議李登第,受周懷民委派,目前專門負責整理農會登記的各種丁冊與廠坊數據統計。
目前整個農會登記的家庭,分為四個收入群體,貧困收入、溫飽收入、中產收入、富產收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貧困收入群體︰孤寡老人家庭、家里有一人在建築廠、煤鐵廠、紡線廠這種工錢低的家庭。月收入在一兩至二兩之間,且是佃戶,糧食和日用必需品不能保證,屬于餓肚子的狀態,目前佔比有兩成。
溫飽收入群體︰家里有一人在紡紗廠、工具廠、火藥廠等收入高的廠里做工,月收入在二兩至三兩之間,佃戶,可以勉強保證糧食和日用必需品。這個佔比最多,有四成左右。
中產收入群體︰家里有兩人及以上在紡紗廠、工具廠等收入高的廠里做工,月收入在二兩至三兩之間,佃戶或自耕農,可以保證糧食和日用必需品,但並沒有余錢購置書籍、挎包、手串等精神需求品。佔比三成左右。
富產收入群體︰家里有兩人及以上在保民營、火藥廠、紡紗廠、工具廠等收入高的廠里做工,月收入在三兩至五兩之間,自耕農或無產都可以保證糧食和日用必需品,還有余錢購置書籍、挎包、手串等精神需求品。佔比有一成左右。
目前整個鞏縣市場的糧食供應渠道,主要以雜貨店為主,集市為輔。
雜貨店的糧食,一是來自繳納給農會的三成豆麥,二是從臨清采買大宗的米,三是從村民手里收來的副食及初級加工品。現在多了一樣,四是番薯干。
現在雜貨店一直穩定供應糧食出售,雖然糧價依然跟著市場價在上漲,但雜貨店提供了多樣化的食物供不同收入群體的村民選擇。
能基本維持貧困收入群體家庭不至于餓死。
登封與鞏縣交界處的鄉道,一群流民正結伴而行。
攜家帶口要麼挑著扁擔,要麼推著獨輪車,掛著鐵鍋,被子卷著鍋碗瓢盆捆在車上。
其中一婦女,便是登封花樓村的賀秋菊,跟著丈夫呂忠,帶著三個孩子,望著西邊的夕陽,對前面的路充滿仿徨。
鄉道北邊遠處,有一涼棚,棚下有四個青年男女沖流民在招手喊話,這幾人便是商務堂的招工組。
青年男女中有一婦女,名叫楊桂芝,鞏縣楊家莊人。
楊桂芝老遠就拿鐵喇叭喊道︰“鄉親們,往這里來!”
眾流民趕忙過去,見棚內還有一土灶,旁邊水缸里有熱水。楊桂芝拿起粗碗,給孩子們盛水喝,說道︰“各位,你們再堅持堅持,往北走二里地,還有人和我們一樣接你們,到那里有飯吃,有工做,有錢花。”
賀秋菊帶著孩子,被呂忠護在身後,呂忠和同來的其他村民,手持柴刀,壯著膽子問道︰“你們這不是人牙子吧?”
喜歡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請大家收藏︰()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