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棟听是算法的學問,心中如同被撓了癢癢,急道︰“你別賣關子了,快說這如何算的?”
周懷民仍是不答,沖張國棟笑了笑。撿起牆角一個空酒壇,把水壺的水倒進去半壇,把酒壇坐在煤爐上。
又拿起煤爐的封火木頭塞,把酒壇口塞緊。
“大家都站遠點!”周懷民自己先跑的遠遠的,因為他也不知道這酒壇質量如何,萬一扛不住壓力,可是要碎裂一地,不被扎傷也被燙傷。
眾人听了,感覺這有些大驚小怪,但還是往邊上退了兩步。
只一會,就見酒壇的木頭塞開始冒出絲絲縷縷的蒸汽,突然一聲巨響,“砰!”
隨著一股濃密的蒸汽從酒壇中爆開,木頭塞瞬間沖向屋頂,撞向木梁,又狠狠地砸到地面,還在不停地打轉。
眾人來不及反應,只被這壓力沖擊波的巨響嚇到,眼見頗重的木頭如閃電般被沖飛,又急速砸向地面,個個目瞪口呆。
“國棟,這就是蒸汽的力量。”周懷民撿起木頭塞,左右展示給眾人看。有些慶幸,還是太冒險,這麼多人,真的會有意外事故。
張國棟被周懷民露這一手驚艷給秀到了,喜不自勝,催促再三,“厲害厲害,你是怎麼算的,快說說。”
“開水如果一直被煮,是不是會一直會冒煙?”
“正是。”
“而水則會變少,直至被熬干,也就是說,這水會變為水汽。我雖不知一壺水能變多少水汽,但肯定的是,水汽的數量遠大于一壺水。你說是不?”
“自然。”張國棟想了想,這蒸汽確實比水多。
“如果都把蒸汽困到水壺中,就像塞了木塞的酒壇,就是一個封閉空間,蒸汽持續不斷產生,而空間有限,此時,會產生一種力,我謂之壓力。”
“壓力,很形象,這詞真妙,又是他想的。”張國棟琢磨著這壓力一詞。
“封閉空間內的蒸汽越多,壓力越大,這個壓力,就是剛才把木塞沖到屋梁的力量。”
“這和算學有什麼關系?”
“你想,我只倒了半壇水,就有這麼大的力。假設半壇水為一份,這力量為十份,那如果燒百份、萬份的水,這力又該如何?”周懷民背手挺胸,傲然道。
“嘶……”張國棟睜大雙眼,心跳突然加快,雙唇微微顫動,頓聲道︰“這也許是搬山填海之威……”
“是否有如此威力,我等尚未可見,但通過算學,可推理出其威能,此法我謂之推理法,但還需實證法來驗證。“
大家雖也大致听懂,總之燒水越多,這威力越大。但因對算學缺少真正的認知,並沒意識到這推理意味著什麼。
二嫂打斷道,“好了,你們吃過飯再好好談這什麼蒸汽,快準備吃飯吧。”
李升娘端來飯菜,笑道︰”東家說的咱也听不懂,咱就知道跟著東家,我們都吃上了飯,東家的問題解決了,那一定是大好事。“
眾人大笑,皆稱是,只管擺好桌子,添酒加菜,好不熱鬧。
飯後,周懷民、譚鐵匠匆匆來到工具坊,花了幾天的時間,鑄造了一個斯特林式的簡易蒸汽機。
蒸汽機的原理並不難,明末已經具備了蒸汽機所有的制作條件,只是缺少催生蒸汽機誕生的環境。
不僅是環境,還需要長達百年的緩慢改良和迭代,如同在迷霧森林里探索,會走許多歪路和停歇。
但周懷民是地圖全開,擁有後世詳細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不僅可以筆直的走到終點,而且還知道如何避免點錯科技樹,這才是穿越者最寶貴的經驗。
這個初代蒸汽機非常簡易,汽缸的進氣口是鐵管,和汽缸是一體鑄造。另一端開口,直接插入銅錠活塞,活塞通過曲桿連接一個實心鑄鐵飛輪,負責把來往復式運動轉化為圓周運動。
沒有調速器、節氣閥、壓力計,更沒有冷凝器。
另外鑄造了一個小鍋爐,為了安全,鍋爐璧都做的挺厚,可以很輕松搬運,注水燃燒供熱,出氣口和汽缸的進氣口相連。
像出氣口和汽缸的進氣口這種固定密封,現在周懷民有非常好的材料,那就是煉焦窯那邊已經產出很多的煤焦油。
一切準備就緒,周懷民從工具坊夾了一個引火煤球,把鍋爐灌水。很快鍋爐燃燒起來,蒸汽通過出氣口,達到汽缸。
周懷民見汽缸微動,連忙撥動飛輪,曲桿緩緩擺動起來,隨著鍋爐持續燃燒,曲桿擺動越來越快。
“突突突……”譚鐵匠兄弟及工具坊眾工匠看到無需人畜,竟能自動的這個奇形怪狀的東西,都大為驚嘆。
“東家,這就是你前幾日午飯時說,想用來鼓風的蒸汽之力吧!”譚鐵匠左瞧瞧,右看看。
“正是。”周懷民用棍子滑了一下飛輪,雖然知道這馬力肯定不高,不過感覺到飛輪還挺有勁。
“但風箱是來回拉動,東家你這個是轉圈的,如何鼓風?”工匠中有一年輕人問道。
“正是,這個就是問題所在,大家想一想,該如何改進?”周懷民看著工具坊這十來名工匠,想啟發一下眾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眾人七嘴八舌說著各種拉動風箱的方案,幾十個方法讓周懷民都點頭不語。
“我覺得,這風箱是拉回拉動,和東家你說的這個曲桿動作是一樣的,可不可以直接用曲桿連接風箱?”還是那個年輕人問道。
“如果用曲桿直接連接風箱,肯定是不行的。因為這個飛輪很重要,缺少飛輪,這曲桿就不能連續工作。”周懷民解釋道。
“既如此,何必非要用風箱呢?東家,我們的目的只是鼓風,東家你剛說的蒸汽機必須是旋轉運動,那就想一個通過旋轉,可以鼓風的方法,應該就可以。“ 這年輕人托腮思考片刻,感覺哪里不對勁,把自己的疑惑說出給大家听。
周懷民看了看這年輕人,頭發胡亂盤起,用布簡單系著,面型消瘦,穿著一身已油光發亮的破襖。
“你叫什麼名字?家是哪的?”周懷民問道。
听到東家問姓名,這年輕人有些惶恐,趕忙答道︰”東家,我叫宋斌,家在滎陽孫八寨,上個月逃難來的。“
”不是都給你們發了五兩的安家費麼,為何不到店里買件新棉襖呢?也費不了幾個錢。“ 周懷民問眾人。
眾人皆是不好意思答道,“這身上衣服還能穿,銀子還是省著攢起來。”
“錢要多掙,但也要多花,不花錢,自然掙錢就不開心。咱周記的工藝專利你們都了解吧?”
大多數人都搖頭,平時只管埋頭干活,掙幾分工食銀,買點糧食能吃上飯,就已是大好的日子,哪里會關注這些呢?
喜歡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請大家收藏︰()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