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胡王國感覺自己被中山國耍了,開始對中山國進行不要命的進攻。
原本厲夏還有點擔憂,胡國會不會配合中山國對炎國的炎郡進行攻擊,畢竟他們雙方很明顯是盟友關系。
大胡都已經派遣蠻人勇士進入中山國了,厲夏能不多想嗎?
結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讓人摸不著頭腦,不明白中山國怎麼有了現在的操作,竟然和大胡王國翻臉了。
導致大胡不僅沒有對炎國形成壓力,反而調轉槍頭,開始進攻中山國,甚至連黃石城的壓力也頓減。
以至于炎國在黃石城安排的重兵,根本就沒有發揮出作用來,更不要說大胡會不會繞道黃石山了。
同樣的,赭石部落並沒有陳兵胡國邊境,錯過了一次對付胡國的機會,也錯過了一次擴張的機會。
然而赭石部落有點不甘心,在炎國邊境的蠻族勇士,也增加到了兩萬三千人,看起來蠢蠢欲動,隨時都有可能進兵炎國的的可能性。
胡國的蠻族士兵沒有等來,反而等來了赭石部落這頭餓狼的窺視。
這不,厲夏剛剛查看了邊境的匯報。
赭石部落以一名勇士在邊境坊市被殺,打算尋找凶手為借口,直接接管了炎國控制的邊境坊市。
不僅如此,還倒打一耙怪罪炎國貪得無厭,竟然殺死蠻族的勇士,讓炎國給赭石部落一個說法。
如果炎國不能給赭石部落一個說法的話,那麼赭石部落就會越過白澤城,親自討要一個說法了。
赭石部落這是想要進攻炎國,又不想跟炎國徹底的撕破臉皮,想要把責任推給炎國啊。
畢竟他們也明白,他們和巫師殿控制的蠻族無法和平共處,又無法攻佔整個炎國,所以給自己找一個借口,讓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上。
以前的蠻族是想不出這個點子的,還要佔據大義了。
以前他們想要進攻人族就進攻,從不會考慮大義方面。
如今被滄溟之神控制的赭石部落,越來越像人族了,竟然開始找大義了,不用想也知道,這個變化肯定是狄先生的緣故。
你都已經叛出人族了,干嘛不學習蠻族的行為處事,偏偏學習人族的方式,看來思想上的背叛,改變不了習慣上的依賴啊。
說白了就是身體很誠實。
看到赭石部落如此恬不知恥,眾人更是憤怒無比。
雖然大胡王國沒有進攻,但是厲夏事先的安排,也不算是多余。
赭石部落這是掐準了炎國分身乏術。
“大王,赭石部落如此行徑,這是公然違反我們的協議啊,下臣願意再出使赭石部落,探討這次的事情。”
張卓然站出來說道,當初就是他出使赭石部落的,並且做出了巨大的讓步,沒有想到赭石部落一點臉也不要,說撕毀協議就撕毀了。
“張夫子打算如何做?”
厲夏並沒有直接同意,而是詢問張卓然的打算。
“下臣會和他們進行商討,在一些利益方面進行讓步,從而拖延時間,等待中山國戰爭的結束。”
張卓然的想法也沒錯,就是在利益方面你來我往的談判,這種最浪費時間了,可能爭論需要好幾個月才能出結果。
只要中山國戰爭結束,大軍回援的話,炎國的選擇性就多了。
這是中規中矩的做法,關鍵是狄先生也不傻,會給炎國拖延時間的機會嗎?
他們就是在趁火打劫,肯定是要抓住機會的,所以談判一時半會沒進展的話,恐怕赭石部落直接打進來了。
估計對方現在還沒打進來,就是在估計炎國東山再起,所以在猶豫徘徊呢,但是不代表他們不敢。
厲夏沉思許久,點了點頭,對于張卓然的提議還是認可的。
不過並不是讓他去,而是厲夏親自過去。
“這次和赭石部落談判,孤親自前往,他們不是要說法嗎?那麼孤親自過去給他們一個說法。”
“大王不可!”
“大王萬金之軀不可涉險!”
“大王三思!”
……
厲夏剛說完,相國等人就紛紛站出來反對。
一旦大王有什麼閃失,那對于炎國才是最大的打擊。
厲夏擺了擺手,不是他想去,而是除了他以外,其他人無論誰去都沒用,拖延時間肯定是不行。
但是炎國又無兵可用,除非厲夏真的放棄王都逃跑。
這樣一來的話,對于炎國的損失太大了,恐怕士氣在好幾年內都別想恢復過來,炎國的大好局面就要夭折了。
所以厲夏必須去冒險,以他親臨前線,來嚇住蠻族士兵才行,才能夠起到拖延時間的作用。
如果只是蠻族人的話,厲夏親臨前線可能沒多大用處。
但是不要忘了,掌握話語權的是狄先生,他雖然不把自己當人,然而他這次的方式,卻告訴厲夏狄先生依舊是人的方式去做事,這是改變不了的。
他既然依舊按照人的方式處理事情,按照人謹慎多疑,喜歡腦補的性格,厲夏親自過去,很可能會導致狄先生多想,從而震懾住對方。
當然了,厲夏這個想法也比較大膽。
萬一他看錯了狄先生,狄先生直接把他俘虜了怎麼辦。
然而這也是沒辦的事情,厲夏現在沒得選擇,只能冒險一試才可以,能成就成,不能成的話,他就是真的以身犯險了。
就要做好隨時為國捐軀的準備,好在他把後路給安排好了,即使真的到了那一步,炎國依舊不會崩潰的。
“都別勸說了,孤意已決,孤要親自前去和蠻族談判。”
厲夏雖然能听進去意見,但是他畢竟是大王,一旦他拿定主意的事情,其他人也很難說服的。
就像是一些厲夏的變革一樣,你的意見我听了,但是我依舊這麼做。
所以看到大王已經堅持了,其他人也只能放棄繼續勸說的心思,畢竟他們知道大王不可能再改變主意了。
既然大王要以身犯險,他們勸說不住,就只能盡可能想辦法,保證大王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眾人再次議論紛紛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