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條匿名信息像一根針,猝不及防地扎進我心口,帶來一陣尖銳的刺痛。
    信息內容很短,卻字字誅心,無非是些捕風捉影的誹謗,暗示我盧宇如今的一切不過是鑽了空子,走了狗屎運。
    我盯著手機屏幕,那幾個字仿佛活了過來,在我眼前跳動,嘲笑著我的努力和付出。
    一股無名火從腳底板直沖腦門,但我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被這種見不得光的伎倆嚇退?
    那不是我盧宇的風格。
    “我想去做公益。”晚上,我對唐悅說出這個決定時,她正窩在沙發上看財經新聞。
    她聞言,放下手中的平板,眼神里沒有絲毫驚訝,反而帶著一絲了然。
    “我支持你。”唐悅的聲音一如既往的溫柔而堅定,“這些年你太累了,換個跑道,或許能找到新的價值。社區那邊我有些資源,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幫你聯系。”
    我心中一暖。
    唐悅總是這樣,無條件地信任我,支持我。
    有她這句話,我感覺渾身又充滿了力量。
    接下來的日子,我推掉了一些不必要的應酬,開始真正沉下心來走訪各個社區。
    唐悅確實幫了大忙,她的人脈讓我順利地對接上了好幾個街道的負責人。
    我跟著社工,一家家地看,一個個地聊。
    看到的越多,心里就越沉重。
    在一個老舊的居民區,我遇到一位獨居的張奶奶。
    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也難得回來一次。
    老人行動不便,每天的午飯就是早上剩下的白粥配點咸菜。
    她的眼神渾濁,布滿了生活的滄桑,卻在提起遠方的孫子時,會閃過一絲微弱的光。
    在另一個城鄉結合部的社區,我看到一群留守兒童。
    父母為了生計遠赴他鄉,他們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
    午飯時間,幾個孩子圍坐在一張小破桌旁,碗里是簡單的米飯和一小碟青菜,肉是奢侈品。
    他們的臉上,有著不符合年齡的早熟和對外界的警惕。
    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這兩個群體像兩塊巨石壓在我心頭。
    他們最基本的一日三餐,竟然成了如此沉重的問題。
    企業捐款捐物固然能解一時之急,但如何才能建立一個長效的機制,讓他們能吃上熱乎、有營養的飯菜?
    一個念頭在我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建立“共享廚房”。
    我的設想是,由我的企業提供穩定的食材采購資金和部分廚具設備,招募社會志願者輪流負責做飯,社區則負責組織協調,將做好的飯菜分發給有需要的老人和孩子。
    這樣一來,不僅能最大程度地節省運營成本,還能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參與度,讓公益不再是少數人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事業。
    我越想越覺得這個模式可行,它既有溫度,又有效率。
    我連夜將這個想法整理成了一份詳細的方案,甚至還預估了初期投入和可能遇到的問題。
    帶著這份傾注了我諸多心血的方案,我找到了在公益圈德高望重的趙老。
    趙老做了幾十年慈善,經驗豐富,人脈廣博,如果能得到他的認可和支持,我的“共享廚房”計劃無疑能少走很多彎路。
    趙老的辦公室古樸而簡單,牆上掛滿了各種表彰錦旗和活動照片。
    他戴著老花鏡,仔細地翻閱著我的方案,眉頭卻越皺越緊。
    終于,他放下方案,抬頭看我,眼神里帶著毫不掩飾的審視和懷疑。
    “盧宇是吧?我听說過你,搞高科技的那個。”他的聲音有些沙啞,帶著一股久居上位的威嚴。
    我點點頭,謙遜地等待著他的評價。
    “哼,”趙老忽然冷笑一聲,“怎麼?科技圈不好混了,想轉行到公益圈來鍍金?”他的話像一把錐子,直戳我的痛處。
    “你以為做公益是小孩子過家家?拍腦袋想個點子就能成的?”
    我強壓下心頭的不快,解釋道︰“趙老,我不是一時興起。我是真心想為這些老人和孩子做點實事。”
    “實事?”趙老嗤之以鼻,“你這種‘共享廚房’的搞法,花里胡哨的,能解決什麼問題?我們做公益,講究的是踏踏實實,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直接捐贈物資,米面糧油送到他們手上,這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你倒好,還要建廚房,還要招志願者,這中間得浪費多少資源?萬一管理不善,出了食品安全問題,誰來負責?”
    趙老越說越激動,他指著我的方案︰“年輕人,我勸你還是老老實實捐點錢物,別搞這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公益不是讓你來試錯的!”
    他的話像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
    我能理解他的謹慎,畢竟他是經驗豐富的老前輩,見過太多虎頭蛇尾的公益項目。
    但他的武斷和嘲諷,還是讓我感到一陣憋悶。
    我精心設計的模式,在他看來竟是一文不值。
    辦公室里的空氣仿佛凝固了,趙老銳利的目光緊盯著我,似乎在等我認錯,或者知難而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我握了握拳,指甲深深嵌入掌心。
    我知道,此刻任何語言上的爭辯都是蒼白的。
    我叫盧宇。
    唐悅那丫頭,總能給我驚喜。
    那天我剛從試點社區忙活完,汗流浹背地查看第二天的食材采購單,手機就震個不停。
    點開一看,是唐悅發來的短視頻鏈接,還有一串齜牙咧嘴的得意表情。
    視頻不長,剪輯得卻很用心。
    鏡頭有些晃,應該是她偷拍的,記錄了我給幾個探頭探腦的孩子往碗里添菜,又彎腰跟一個拄著拐杖的老奶奶解釋今天菜色的場景。
    背景音是社區廚房里老人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以及鍋碗瓢盆的踫撞聲。
    最畫龍點楮的是那行字幕︰“他不是有錢了才做善事,他是做善事才更有錢。”
    我咧嘴笑了。這丫頭,總能說到點子上。
    這條視頻,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了一圈圈漣漪。
    點贊、評論、轉發,數據蹭蹭往上漲。
    很多評論都在說,這才是公益該有的樣子,接地氣,暖人心。
    也有人開始打听“共享廚房”的具體位置,表示想來做志願者,或者單純來“蹭飯”。
    我沒想到,趙老和孫監管員也看到了這條視頻。
    幾天後,趙老特意又來了一趟社區。
    這次他沒板著臉,而是饒有興致地看我們新招募的志願者們熟練地擇菜、洗菜,看老人們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等著開飯。
    午飯時,他跟老人們坐在一桌,吃得津津有味。
    臨走時,他拍了拍我的肩膀,眼神里多了幾分我從未見過的柔和︰“小盧啊,你這個事,干得不錯。後續有什麼需要支持的,跟我說。”
    這話的分量,我懂。
    孫監管員那邊,則直接打來了電話。
    電話里,他的語氣不再是公事公辦的審慎,而是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贊許︰“盧宇,你們那個‘共享廚房’的視頻,我看了。你提交的補充材料,關于資金的進一步細化使用和風險預估,我也研究過了。賬目清晰,考慮周全。你們這種模式,確實有新意,也解決了實際問題。”
    頓了頓,他繼續說道︰“之前批給你們的試點資金,是基于對你個人和初步方案的信任。現在看來,這個信任沒有錯付。後續如果需要擴大試點,或者有新的資金需求,可以提前報備,我們會優先考慮。”
    這是破天荒的。
    我知道,孫監管員一向以嚴謹著稱,對任何帶有“創新”標簽的公益項目都格外謹慎。
    能得到他這樣的肯定,比拿到多少資金都讓我更有底氣。
    唐悅的視頻,無疑給我們這個剛剛起步的項目,添了一把最旺的火。
    社區廚房的熱鬧程度與日俱增。
    不僅是老人,一些獨自居住的年輕人、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甚至一些對我們模式好奇的“網紅”,都開始光顧。
    志願者團隊也迅速壯大,有退休的廚師,有放學的大學生,還有附近熱心的居民。
    大家分工明確,井井有條。
    唐悅更是成了我們義務的“宣傳大使”,隔三差五就拍些小視頻,記錄廚房的日常。
    她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煽情,只有真實的溫暖和質樸的快樂。
    每一條視頻下面,都有無數網友留言,詢問如何參與,如何支持。
    “共享廚房”的口碑,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一些本地的生鮮供應商主動聯系我們,願意以成本價提供食材。
    甚至有幾家餐飲企業,也表示願意提供技術指導和部分閑置設備。
    我把這些進展一一記錄下來,不斷完善我們的運營手冊和財務報表。
    每一筆收入,每一項支出,都清清楚楚。
    我堅信,透明是信任的基石,尤其是在公益領域。
    一切都太順利了,順利得讓我心里反而有點不踏實。
    就像暴風雨前的寧靜,空氣里彌漫著一種讓人屏息的期待,但也夾雜著一絲莫名的躁動。
    就在共享廚房的口碑和影響力蒸蒸日上,我們開始著手準備擴大試點範圍,把更多社區納入進來的時候,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像一盆冰水,劈頭蓋臉地澆了下來。
    那天我記得很清楚,陽光特別好,我正和唐悅商量著下一階段的宣傳側重點,想讓更多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知道我們。
    我的私人郵箱里,突然跳出了一封新郵件。
    發件人的地址很陌生,是一串無意義的亂碼。
    郵件標題只有四個字,卻讓我心頭猛地一沉——“情況反映”。
    我點開郵件的手,微微有些抖。直覺告訴我,麻煩來了。
    喜歡以混為途請大家收藏︰()以混為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