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情詩的解構與重構》
    ——樹科粵語詩《愛》的符號學闡釋
    文詩學觀察者
    在全球化與數碼化雙重沖擊下的漢語詩壇,樹科創作的粵語詩《愛》以其獨特的語言策略與形式實驗,為我們打開了解讀後現代情感的符號學視窗。這首刊載于《樹科詩箋》的作品,通過七個漸次生長的詩行,在方言的褶皺中重構了愛情的本體論意義,其文本價值恰如德里達所言"真正的詩性語言,總在解構中完成對存在的重新命名。"
    從單字"心"的胚胎式開端,詩歌便昭示著現象學的觀看之道。這個被海德格爾稱為"世界之鏡"的漢字,在粵語語境中具有雙重能指既指向《黃帝內經》"心者君主之官"的生理實體,又暗合六祖惠能"心動幡動"的禪宗機鋒。詩人以極簡主義筆觸,將千年文化符碼壓縮為存在主義的原點,令人想起蒙德里安新造型主義的幾何純粹——在紅色方塊般的"心"字背後,涌動著未被言說的情感岩漿。
    第二詩節"你我"的並置,悄然完成人稱代詞的革命。不同于普通話"你"的中性書寫,粵語"你"字通過女字旁的視覺強調,構建出性別詩學的對話空間。這種書寫策略與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西甦的"陰性寫作"形成跨文化共振,在筆畫構造中預設了主體間性的敘事可能。當"你我"以鏡像姿態懸浮于文本空間,羅蘭•巴特《戀人絮語》中"戀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的哲學困境,在此獲得東方美學的詩意化解。
    詩歌在第三行的語義增殖中展現驚人張力。"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