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的覺醒》
    ——論《精華同糟粕》中的主體性重構與方言詩學的抵抗美學
    文元詩
    在當代漢語詩歌的星空中,粵語詩歌猶如一顆獨特的脈沖星,以方言的節奏不斷向主流詩學發射抵抗的信號。樹科的《精華同糟粕》正是這樣一首具有爆破力的作品,它通過一只"駝鳥"(粵語中對鴕鳥的稱呼)的視角轉變,完成了從自我遮蔽到主體性重構的驚人飛躍。這首詩表面上講述的是鴕鳥將頭從沙中拔出的簡單寓言,深層卻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抵抗詩學——對主流審美霸權的拒絕、對刻板印象的反叛、對自我認知的重建。當普通話詩歌日益成為文化工業的標準化產品時,粵語詩歌以其音調的變化多端和詞匯的古樸鮮活,為漢語詩歌保留了最後一片語言飛地。《精華同糟粕》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寓言式的思想深度,更在于它通過方言實現了詩學與政治學的雙重突圍。
    鴕鳥意象在文學傳統中往往象征逃避現實,但樹科的鴕鳥經歷了從"�迓T  quot;(不想看)到"高舉起"頭的轉變,這一過程解構了傳統寓言中的鴕鳥形象。詩歌開篇即以粵語特有的節奏和用詞奠定基調"幾多時間,我嘟唔得唔學生得唔好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