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狂歡與存在的質詢》
    ——論樹科粵語詩《日》的口腔詩學
    文元詩
    引言︰方言詩學的突圍姿態
    在普通話主導的現代漢詩寫作中,樹科的《日》以粲然醒目的粵語方言闖入詩歌場域,構成對標準語書寫的自覺反叛。這首創作于2024年初的作品,通過"口"與"日"的語音游戲,在看似簡單的飲食敘事中,構築起一個關于存在本質的隱喻迷宮。全詩僅三節九行,卻以方言特有的音韻節奏和語義雙關,完成了從日常經驗到形上思考的詩性飛躍。當"食在廣州"的俗諺被解構為"廣佬食為先"的存在宣言時,詩人實際上在方言的庇護下,進行著對生命本質的哲學叩問。
    第一節︰語音褶皺中的存在之思
    "一日幾把口?一日食三餐你話有幾口?"開篇三句即以粵語特有的量詞"把"顛覆常規表達,將抽象的"口"實體化為可計量的工具。在標準漢語中"口"作為量詞通常修飾具體事物如"一口井"),而粵語"把口"的用法卻將言語器官工具化,這種方言語法本身已包含對語言異化的隱喻。三句詩中"口"字四次重復,配合"日"與"食"的穿插,形成口腔肌肉運動般的語音循環。尤其"你話有幾口"的設問,將讀者強行拉入對話情境,使閱讀行為變成被迫的"張口"動作。
    詩人通過"口—食—日"的三角關系,構建起生存的基本範式︰日復一日的進食構成存在的證明。但粵語中"口"與"吼"渴望)、"扣"克扣)的諧音可能,又使這種生存必需蒙上欲望與匱乏的雙重陰影。當樹科以"幾把口"發問時,他不僅詢問生理需求的數量,更質詢現代人精神需求的復數狀態——我們究竟需要多少張"口"來填補存在的空虛?
    第二節︰時間暴政下的重復儀式
    "日日扯日日日日𥣞@杖漳慊凹付囁冢  quot;這節詩通過粵語特有的動詞"扯"意為拉扯、消耗)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