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局炸毀寧遠城!

第27章 保平安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盛達 本章︰第27章 保平安

    盡管依然存在一些明爭暗斗,但至少局面有所平息。

    此刻若有一場振奮軍心的勝績,則會對孫承宗形成極大助力。

    當右屯取得殲敵八十余首級的好消息傳來時,袁崇煥開始思忖如何撰寫戰報以闡明戰績。

    況且,還有建奴四貝勒的騎弓作為證據,若不能渲染成大捷反而顯得不正常。

    深思熟慮良久後,袁崇煥作出決定︰“徐敷奏,請喚宋獻過來,我打算擬一份塘報。”

    徐敷奏答應著退下。

    片刻之後,他帶領一位身著從七品官服、看起來溫文爾雅的文官步入室內。

    這位便是山東布政司經歷司都事宋獻,于袁崇煥麾下擔任贊畫之職。

    他文筆極佳,多次為袁崇煥草擬各類塘報。

    大局已然明朗,如何潤色塘報對袁崇煥和宋獻來說並非難事。

    兩人皆為進士出身,這種小節自是輕而易舉。

    不消片刻,一份辭采動人的大捷塘報便告完成。

    字里行間不僅生動再現了戰斗的慘烈,也展現了明軍將士的英勇無畏,更凸顯了建奴的狼狽不堪,猶如親身經歷般讓人如臨其境。

    “……建奴四貝勒黃台吉親率數千賊兵來襲,崇煥令右屯通判金啟�居中調度,內丁千總杜寒帶兵迎擊,右屯百總曹變蛟、曹鼎蛟率部馳援……此役斬殺建奴三千五百余人,繳獲敵首八十五顆,余下部分或毀于戰火,或被建奴奪回。

    戰場血流成河,雖身經百戰之師亦不忍直視。

    我軍共計陣亡一千三百五十人,傷者無數,懇請厚賞慰勞將士。”

    原本的一場遭遇戰,此刻化作了一場規模龐大的大會戰,敵軍損失從三百余人飆升至三千余人。

    然而,無論是袁崇煥還是宋獻對此都毫無心理負擔。

    大明官場虛張聲勢乃常事,若不敢夸大其詞,則真可能性命堪憂。

    二人雖掛名山東布政司一職,卻未曾到任,但對于某些事情依舊有所耳聞。

    比如東江鎮向萊州巡撫袁可立奏報戰功時,僅以百余首級就敢聲稱殲敵數萬。

    即便如此,最後連一向力挺毛文龍的袁可立也覺得過頭,直言“未交鋒而稱敵斃兩萬余人,馬三萬匹,實在難以置信。”

    下層將領在邀功請賞時常有夸大的必要程序,高層官員多數時候也是心知肚明,只要不過分離譜即可姑且容忍。

    盡管心中對喻安性稍有微詞,但因他是遼東巡撫的緣故,袁崇煥還是在這份塘報中略提及了一筆,至于與山東相關的部分,則是一概沒有涉及。

    塘報送出之前,袁崇煥再三檢查了兩遍,頗為滿意,隨後交由宋獻密封整理。

    當宋獻正在妥善處理塘報時,忽然注意到袁崇煥正看著自己,似有意欲言又止的樣子,神色間略顯躊躇。

    見他遲遲未開口,宋獻遂主動詢問︰“兵備還有什麼心事嗎?”

    袁崇煥稍作沉吟道︰“我想另外起草一份奏折,請你幫忙斟酌。”

    略停頓片刻後才補充道,“我在寧遠打算為魏公公修建生祠,兩位看這主意如何?”

    听到這話,徐敷奏與宋獻均不由愣住了。

    此時魏忠賢權傾朝野,已有不少地方官吏為其修建生祠,若袁崇煥如此行事,無疑會被列入閹黨之列。

    目前這股風潮剛剛興起,引來眾多文人士大夫深惡痛絕,主動巴結討好魏忠賢的人往往風評不佳。

    于是,二人一時間不知如何作答。

    “當然,我也不想被人視為閹黨,但張鳳翼一事上,魏忠賢確實助力良多。

    孫督師若要經略好遼東,日後必然少不了依賴魏忠賢的支持。”

    袁崇煥說著話,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頭,“更何況這塘報告上朝廷後必定會經魏忠賢手閱。

    只要有他在朝中替我們美言幾句,即便有反對的聲音也不會產生什麼大麻煩。”

    待徐敷奏迅速反應過來,馬上拍掌附和道︰“末將認為兵備的想法甚是周全,實則旨在助力孫督師及早日平定遼東,旁人怎麼講又何必介意。

    兵備所行之事光明正大,自不必擔憂這些閑言碎語。”

    “這……這個嘛……”

    宋獻可沒有徐敷奏那般熱衷,他猶猶豫豫了半天,也沒能講出個子丑寅卯來。

    他以進士身份入仕,雖說和東林黨沒什麼交集,但這為閹宦修建生祠之事,實在令他難以啟齒。

    寫份略微夸張的塘報倒是無所謂,大家也都習以為常,可要是夸耀魏公公,宋獻覺得自己實在是下不了筆。

    在官場上,沉默往往便意味著反對。

    袁崇煥見宋獻如此吞吞吐吐,臉上也漸漸浮現出一絲不悅。

    略作干笑之後,便略顯尷尬地轉換了話題,請宋獻談談對金啟�所提轉運糧草一事的看法。

    “卑職認為金通判的主張很有道理。

    右屯糧草堆積如山且鄰近建州,一旦敵軍壓境,這些物資必定盡歸敵手。

    早些處置,實乃明智之舉。”

    宋獻回答得極為利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袁崇煥沉思良久,才微微搖了搖頭︰“在覺華島與右屯儲備糧秣,是孫督師籌謀東進的戰略要策。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若是此刻將右屯糧草分散開來,將來大舉進軍之時豈不是又要勞神費力?我豈能僅憑一位無名千總的片面之詞就動搖督師的大計!”

    “可是大人,一千人馬守護數十萬石糧食于露天之地,本身就潛藏著極大風險。”

    宋獻見袁崇煥並未采納自己的意見,趕忙再次相勸,“再說,覺華島距離右屯並不遙遠,何不趁機將糧草遷往島上以求穩妥呢?”

    “往返之間耗費巨大,上哪找那麼多壯丁?”

    袁崇煥頗不耐煩地反問。

    “大人細想,黃台吉既然親自來至寧遠,想必已有覬覦寧遠之意。

    寧遠守兵稀少,大人又無援兵可供調遣,若真發生意外,作為寧遠兵備的您定會被牽連其中。

    當下金通判請求運送糧秣,何不順水推舟以保平安?”

    宋獻一番話說罷,袁崇煥陷入了沉思。

    宋獻的意思再明顯不過——糧食日後會如何並不重要,關鍵是當有禍患出現時,怎樣才能撇清干系。

    金啟

    在褒獎魏忠賢之際,袁崇煥也不忘提及自身的功勞,強調正是得益于魏公公的鼎力襄助,他方能達成如此卓著的成績。

    審視數遍奏章之後,袁崇煥確認其中無任何不妥之處,隨即將其密封妥當,準備日後與塘報送出。

    袁崇煥心下頗感得意,有此奏章定會讓魏忠賢大悅。

    而戰功的塘報,有了魏忠賢作後盾,自不必憂慮他人之詆毀。

    此舉既能援助孫承宗,又能使寧遠將士受賞,自己晉升亦為應得之事,實可謂多方皆喜。

    袁崇煥撰此奏章之時並未意識到,在為魏忠賢修建生祠的諸地方官員之中,他的這份奏章堪稱率先之舉。

    按各地申請修建成的時間次序排列,袁崇煥所呈奏章居第九位,實屬極為靠前者。

    無論基于何種目的,在魏忠賢及其周圍的人眼中,袁崇煥對待修建生祠顯然表現得非常積極踴躍。

    袁崇煥剛剛寫完奏折,便有人通報總兵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周延州以及游擊曹文詔等人前來求見。

    在前往驛館的路上,曹變蛟與杜寒聊起徐敷奏時,言談間滿是鄙夷之意。

    杜寒經由他才知悉,徐敷奏原先不過是京師一名小藝人,待袁崇煥擔任兵科給事中之時,偶然與其相識。

    袁崇煥覺得這人尚可造就,于是接連提拔使其至如今地位。

    杜寒一路思考著先前所發生之事。

    袁崇煥的態度讓他認識到,在大明重文輕武的大環境下,並不存在砍下幾個敵人首級就能讓上司驚喜交加,從而扶搖直上的可能性。

    對于武將而言,其最高上限也只達到總兵而已。

    大明官場規則中,無論部下斬敵多少戰果,上司皆可分一杯羹,且多不額外垂青于低階武官。

    最多不過是得到頂頭上司的青睞,而一旦上司倒霉,則下屬連帶受損的風險極高,相較而言,金啟�對自己的確算是較為優渥之人。

    按規定程序予以嘉獎尚屬平常,若想一蹴而就得高位則非易事,要麼得依仗文官之間權斗的工具角色以獲取升遷機會。

    歸根結底,擁有上級支持相較于戰功更加實際且有效。

    即便擁有顯赫戰功卻缺乏上級關照,仕途晉升亦無可能,甚至一個不慎還可能喪命。

    例如前屯參將趙率教因斬獲四個敵人頭顱,幾近被總督王象乾處決,所幸得孫承宗庇護才未落得悲慘下場,否則墳頭草恐怕早已長得粗壯茂密。

    反之,若得有力上級援手,則即使沒有戰功亦有可能攀上高位,如同出身不及軍戶的徐敷奏那般,毫無戰績竟也能攀升至正四品衛指揮僉事職位。

    這就是武將處境之艱難之處——看似品階頗高,然而任由一位毫不顯眼的小文官即可決定命運。

    朱家帝王們大多心胸狹隘,骨子里對武將掌權深懷恐懼。

    此外,大明官場上還存在一種奇特現象,即官階高低並無實質意義,權力並非源自官階而是來自職位。

    許多權力巨大之位往往不由高官擔當,反而由較低官職者佔據。

    盡管絞盡腦汁,杜寒始終未能厘清哪位文官才是可托付的堅實靠山。

    眼下的諸多看似顯赫之人物,未來皆難逃不幸結局,且敗亡迅速驚人。

    在這大明王朝瀕臨滅亡的歲月里,絕無長青之樹常存,頻繁更換輪替已成常態。

    那些投效建奴者反倒是混得如魚得水。

    不過此等人士的想法如何,杜寒無意過多關注。

    畢竟身為一個穿越者倘若投身建奴,實則令所有穿越者蒙羞。

    務必擁有一支只听從自己指揮的部隊,其他一切都是虛幻。

    這是杜寒此次出行所得出的核心結論。

    杜寒和隨行的人步入驛站後,一名小吏前來核查驛符,接著為他們安排了住宿,並有人把戰馬牽走喂養。

    這就是驛館的優勢︰只要持著驛符,食宿全包,分文不花就能暢游大明。

    這種便利勝過任何購物卡。

    因此,在大明王朝,驛符成為了禮物,是居家旅行、探親訪友的理想選擇。

    曹文詔也住在這驛站里,他的部隊駐扎在右屯。

    寧遠並無他安家之處,因為按照大明的規定,異地為官者不能在當地購買住宅,違規者將受到重罰。

    然而杜寒等人到達時,曹文詔還未歸來。

    明代官員只能住在自己的官署中,基層官職者則多需租房。

    出公務差可借住驛站,這也造就了驛站規模大且功能完備的特點。

    很多驛站達到了集食宿玩樂于一體的程度。

    驛站不同于簡單的郵政招待所,其自身形成一個系統,歸兵部會同館管轄,有著強烈的軍事屬性。

    驛站是通稱,細分包括急遞鋪、遞運所、水馬驛。

    急遞鋪以接力方式傳遞軍情;遞運所則通過牛馬車船運送物資。

    水馬驛分為水驛與馬驛︰前者乘船,後者騎馬,主要用于來往使者及公文傳送。

    喜歡大明︰開局炸毀寧遠城!請大家收藏︰()大明︰開局炸毀寧遠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開局炸毀寧遠城!》,方便以後閱讀大明︰開局炸毀寧遠城!第27章 保平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開局炸毀寧遠城!第27章 保平安並對大明︰開局炸毀寧遠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