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出產電子管收音機,並有了牡丹牌的構想用于出口。
    1961年電子部組織了第三次收音機質量評比。
    全國很有實力的廠有北京牡丹、南京熊貓、上海的美多和紅燈、天津的長城和渤海。
    五六十年代是多個廠家並駕齊驅,到了七十年代,上海研發出爆款的紅燈711電子管收音機,一下子中了“花魁”。
    1972年6月,上海無線電二廠設計生產的紅燈牌711型六燈兩波段大台式電子管收音機,聲音洪亮、音色豐富,具有音響的效果。
    全機共使用了6只電子管1只晶體管,采用6a2變頻,6k4中放,2ap16檢波,6n2音調\低放,6p1功放, 6e2調譜指示, 624整流,可連接交流電。
    采用晶體管2ap16檢波的原因是為了不突破民用三級收音機電子管數目不多于6只含調諧指示管)的規定。
    產品問世後的8年間共生產了186萬台,創同期一種型號收音機產量最高記錄。
    由于市場需求過大,紅燈牌711系列供不應求,全國各地的無線電廠紛紛仿制,當時的上海儀電還派了技術人員去全國各地指導生產各個廠家的仿711型收音機。
    紅燈牌收音機的產品品牌被定位于低于熊貓高級收音機的中低檔收音機,一問世便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
    價格適中讓它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商品。
    當時要買一台紅燈牌收音機需要在商店門口排一整夜的隊。
    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模仿者後來沖擊了上海收音機。
    1978年底,江甦鹽城地區無線電廠仿照上海紅燈牌711收音機樣式,制造出d602型台式電子管收音機,注冊商標為燕舞牌。
    195056年,倪光南就讀于上海復興中學,他組裝的收音機聲音質量很高。
    因為熱愛無線電,他考入了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基礎技術就是電子管。
    1961年,他畢業後到中科院參與研制了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從此進入計算領域。
    進入60年代後,晶體二極管開始出現,漸漸取代礦石成為了礦石收音機的檢波器,多為鍺晶體二極管,通常用2ap9等型號。
    中學生和無線電愛好者大量采用,“沒有電烙鐵就用燒得通紅的煤爐勾子加上焊錫膏焊接”。
    1956年初,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與收音機制造密切相關的電子學、半導體、計算機技術被列入《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當中。
    中國的電子工業和收音機制造業隨之進入了發展速度最快的“黃金十年”。
    1956年,中國第一個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在北京大學成立,由北京大學的黃昆和復旦大學的謝希德共同主持。
    教育部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5所高校相關師生召集到北京大學,兩年間,培養了我國第一代半導體專門人才300多名。
    成為我國一大批半導體人才的發源地,包括中科院院士王陽元、工程院院士許居衍、微電子專家俞忠鈺等。
    1956年11月,中國第一只晶體三極管在中國科學院北京應用物理研究所半導體研究室誕生。
    在王守武、吳錫九等領導下,開展半導體鍺的研究工作,完成鍺單晶的提純、摻雜工藝和鍺晶體管研制,參與者有二機部華北無線電元件研究所、南京工學院等單位。
    1958年3月11日,上海宏音無線電器材廠工程師張元震領導的試制小組,與天和電化廠等9家工廠以及上海無線電技術研究所共同協作,試制成功國內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
    該機為便攜式7晶體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機,木質外殼,帶提手,整機尺寸為270毫米160毫米92毫米。
    所有50多種零件均實現小型化,使用的7只三極管和2只二極管全部是國外產品。
    裝三節干電池可用上500小時。
    晶體管收音機是繼礦石、電子管收音機後的第三代收音機。世界首款民用晶體管收音機由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市工業發展工程師協會研制,于1954年11月投入市場。
    同電子管相比,晶體管體積小、重量輕、耐震動、壽命長、耗電少、性能穩。
    便攜式和袖珍收音機也相繼出現,可以采用干電池。
    1953年,日本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副社長盛田昭夫,耗資900萬日元,從美國貝爾實驗室引進了晶體管技術。
    1956年,sony公司的晶體管袖珍收音機tr55上市後一炮而紅,索尼公司迅速崛起,日本晶體管收音機後來發展為世界之霸。
    1959年,sony在香港設廠組裝收音機,後來多間美資公司也先後在香港設廠。
    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成為原子粒收音機甚至電子業的制造中心。
    1958年7月試制小組又試制成功第一台晶體管汽車收音機,並于9月安裝在上海第一輛國產轎車鳳凰牌轎車後改為上海牌,與紅旗南北呼應)內。
    1958年8月,上海無線電技術研究所試制成功第一只上海產鍺二極管和鍺三極管。
    上海無線電器材廠用這批國產鍺晶體管,于1959年國慶10周年前夕組裝出美多牌872型便攜式7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機300台並投放市場,首次實現了國產晶體管收音機商品化。
    半導體收音機誕生後,中國開始采用印刷電路板,應用浸漬法印制電路,表面涂以環氧樹脂,從工藝上保證線路絕緣。這是老一代的電路板制作工藝。
    1957年,搞電子管起家的北京774廠籌建半導體實驗室,自制設備開始研發鍺材料和鍺晶體管。
    1959年2月,工廠拉出了中國第一根鍺單晶,此後形成了年產二極管100萬只,三極管3萬只的生產能力。
    為了使全國半導體器件工業迅速發展,上級要求774廠向各地移交鍺、 器件的生產線,同時還要支援技術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