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鷹舞動雙翅,低喝一聲。
“青冥罡風!”
一股深青色的狂風猛然騰起。
凜冽、剛猛,帶著極強的殺伐之氣。
這股罡風肆虐之處,空間仿佛承受不住其恐怖的力量,發出一陣陣令人心悸的破碎聲響。
風鷹身處罡風之中,它的身影在狂風中若隱若現。
狂風呼嘯而至。
玄陰重水澎湃涌動。
風鷹和淵浩一左一右,沖入了火海之中。
狂風無形,卻有摧枯拉朽之力。
狂風吹拂,烈焰垂頭。
原本張狂蔓延的火海,在狂風的壓制下,只得節節敗退,往回收縮。
那噴涌的火舌被狂風無情地卷入其中,仿佛紅綢般被撕扯成無數碎片,隨風起舞,最終飄散于無形。
重水奔涌,似有沉山壓岳之重。
水過之處,水火交匯,火光迅速退避。
重水之形,隨淵浩心意而動。
時而騰起十丈浪頭,撲滅蔓延的火海。
時而化為水盾,擋住張狂的火舌。
罡風與重水同進,勢如破竹。
烈焰望風披靡,節節敗退。
風鷹和淵浩很快就沖入火海深處,火海被驅散至洞廳邊緣地帶,火勢萎靡。
二者很快就來到,距離刑高寒不過數十丈的地方。
“刑高寒,是誰在自尋死路?”淵浩不無得意的說道。
重水掀起一個浪頭,這浪頭瞬間變幻形態,凝聚成為一柄尖銳無比的尖刺。
尖刺深藍,透著一股金精的銳利。尖刺疾速延伸,直取刑高寒的胸口。
刑高寒的臉上不見絲毫慌亂之色,反而透露出一種計謀得逞的笑意。
他身形疾速後退,躲避重水尖刺。同時,他朝著邢文曜使了個眼色。
後者微微頷首。
兩人眉心處驟然閃動,各自凝現出九柄短刃。
短刃破空,射向不遠處的兩妖。
凝神刺!
兩妖頓時大驚失色!
多數妖族都只修肉身,不修魂魄。
妖族往往肉身強橫,而妖魂卻顯得相對薄弱。
靈識攻擊是大部分妖族最為懼怕的攻擊方式。
好在兩妖對《凝神刺》有所耳聞,在來方諸島之前,它們也精心做了些準備。
兩妖身前各自出現一具骷髏頭。
這骷髏頭顱骨狹長,呈三角錐形狀,乃是獵殺兩頭三階冥狐所得。
不過妖族對法寶的煉制,顯然不如人族那般物盡其用。
這兩具冥狐頭骨煉制得略顯粗劣。
頭骨微微顫動,發出淡淡的熒光。
熒光漸漸擴散,凝聚成一道薄如蟬翼的透明薄膜。
同時,兩妖疾速後退,想要盡可能躲開靈識利刃的攻擊。
但正如刑高寒先前所言,此洞穴的地形嚴重限制了兩妖的行動。
若是在大海之中,淵浩借水而遁。
若是在空曠之處,風鷹可以扶搖而起。
二者都可以做到瞬息數十里。
但在這處山洞中,它們卻無處可躲。
兩妖退出不過里許,就被靈識利刃追上。
靈識利刃刺在薄膜之上,仿佛遭遇了無法逾越的阻礙。
薄膜上突然泛起一層淡淡的漣漪,這漣漪如同水波一般蕩漾開來,竟然將靈識利刃的力量一點點化解。
然而,薄膜擋下了一道靈識利刃,後面還跟著八道利刃。
“噗、噗、噗...”
薄膜最終被刺破。
數柄靈識利刃,分別刺入兩妖的頭顱。
兩妖頓時如遭雷擊,身形驟然一頓。
它們的雙眼瞪得溜圓,露出難以忍受的痛苦之色,身體劇烈顫抖,口中發出淒厲的慘叫。
兩妖無法再懸空而立,從空中墜落而下。
玄陰重水和罡風頓時也失去了控制,威勢全無。
玄陰重水如同一灘爛泥,無力地流淌在洞廳的地面上。
罡風也變得綿軟無力,緩緩潰散在空氣中。
這便是靈識攻擊的恐怖之處,不僅能傷人魂魄,還能讓對手的神通失控。
值得一提的是,刑高寒攻擊的是潮汐妖淵浩。
刑高寒的靈識修為比邢文曜更高,靈力攻擊力自然更強。
淵浩所受的傷勢,明顯比風鷹更重。
趁他病要他命!
邢文曜和刑高寒豈會白白錯失這痛打落水狗的機會。
刑高寒的羽扇化為火鳳,烈焰升騰,瞬間將淵浩吞噬。
邢文曜的綠色木尺,長出一根蒼勁藤蔓,藤蔓尖如利刃,刺向風鷹頭顱。
風鷹勉強偏移鷹頭,驚險地避開了這致命的一擊。
然而,藤蔓卻靈活地順勢纏繞上了風鷹的脖頸,隨即以驚人的速度蔓延開來,將風鷹緊緊束縛,使其無法動彈。
藤蔓頂端如蛇頭般揚起,猛然扎入風鷹巨大的身軀。
刑高寒和邢文曜正準備一鼓作氣,將兩妖斬殺于此。
就見東面山洞中,突然殺出兩口飛劍,直奔兩人面堂而來。
刑高寒和邢文曜神色一緊,也不顧上兩妖了。
刑高寒心念一動,火鳳騰空而起,朝著斬向自己的飛劍就撲了過去。
邢文曜則催動藤蔓,藤蔓呼嘯破空,猶如一柄甩錘,連帶著風鷹一起砸向飛劍。
火鳳撲飛了飛劍。
藤蔓也砸飛了飛劍。
只是風鷹後背為劍光所傷,留下一道深可見骨的血痕!
大量黑色鷹羽被斬落,四下飄飛。
風鷹血灑半空,但它也從魂魄受損的渾噩中,漸漸脫離出來。
生死之危,讓它瞬間爆發出身體內的所有力量。
雙翼猛然一展,翼羽如刀,藤蔓頓時被斬斷,風鷹脫困而出。
然而,它並未能立刻騰飛,而是重重的砸在了洞廳的石壁之上。
反觀淵浩,它蜷縮在地,渾身焦黑,儼然已經重傷垂死。
但此時,已經沒有人再關注兩妖了。
那兩柄偷襲刑高寒和邢文曜的飛劍,不過吸引兩人注意力的。
在兩人分神對付飛劍之時,一條靠近高台的岩漿裂縫中,突然沖出兩人,飛向高台上的尸棺。
這兩人竟是陰朔和荊無明。
不知何時,陰朔已經走出了迷宮,還和荊無明達成了合作。
喜歡凡人修仙,萬尸鑄仙骨請大家收藏︰()凡人修仙,萬尸鑄仙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