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如今,曹操與袁紹都在應付一個更猛的人物——蔣華強。”
“將來這三方勢必還會爆發大戰。”
“你們覺得曹操能打贏嗎?”
“一旦將來他敗了,”
“咱們這些曾經投靠他的人能落個好?”
“與其這樣,不如咱們直接投奔蔣華強算了。”
“而且,你們也知道。”
“凡是已經投靠蔣華強的那些勢力,”
“迄今為止,沒听說有人被清算、被滅掉!”
“如果你們還心存疑慮的話,”
“我們也不妨把自己的女兒送過去和蔣家結親。”
陳登一說完,糜竺和曹豹就愣住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就算他們想辯駁兩句,也找不到什麼理由反駁。
畢竟正如陳登說的那樣——
與其冒險投靠曹操,不如一步到位選擇一個更穩妥的人!
既然可以直接保障大家的地位財富,那又何必再兜圈子,白受折騰呢?
議事廳頓時一片沉默。
糜竺、曹豹低頭在腦中快速權衡利弊。
約莫過了一柱香時間,兩人終于沉重地點頭,表示認同陳登的意見。
至于坐在上面的陶商,他的意見,從一開始就不怎麼重要。
更何況,人家陳登都給了你面子,問你幾句意見。
實際上,哪怕陶商不點頭,只要徐州三大家主統一了口徑,這事立馬就能定下來。
當然,投降這事兒,不是誰都有膽量去做的。
陳登、糜竺和曹豹三個人現在都在心里琢磨,家里有沒有合適年齡的姑娘,可以送到蔣丞相那邊,表個忠心。
三人談妥投降的大體方向後,心頭的壓力頓時輕了不少。
而出使蔣華強那邊的人選,自然是口才出色的孫乾擔當。
可是,從徐州到長安的路實在太遠了。
就算孫乾騎馬日夜趕路,也不可能很快到達。
還得幾天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里,曹豹、糜竺、陳登三人得死死守住徐州,擋住曹軍的進攻。
一旦徐州被攻破,一切努力都會泡湯。
——
各支軍隊之間的戰力,差距實在太大。
曹軍的單兵戰斗力雖說比不上董卓的主力部隊,但跟徐州兵一比,就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尤其在徐州北部重鎮小沛淪陷後,曹豹、糜竺、陳登只能退守彭城,集中兵力死守。
轉眼十天過去了。
曹軍從小沛一路推進到彭城,開始圍城進攻。
真正的交鋒就此拉開。
曹軍的總指揮正是曹操本人。
此外,曹仁、曹純、李典、呂虔、李通等將領也都在進攻名單中。
夏侯淵和樂進,則留在剛剛拿下的豫州防守。
雖說在上一次諸侯討伐戰中,曹軍失去了于禁和曹洪兩員大將,但剩下的這些將領陣容,已經足夠讓徐州守軍吃盡苦頭。
為什麼?
因為負責指揮徐州軍隊的人,正是曹豹。
這個曹豹不過是資歷老、位子高罷了,真要拿刀上陣跟曹軍那幾個猛人干,他是完全扛不住的。
好在陳登和糜竺也在拼盡全力幫他守城,勉強才撐住了曹軍猛烈的攻勢。
但局勢對于守軍來說,還是很嚴峻。
要是沒人出手相助,早晚還是守不住。
——
長安。
丞相府內,蔣華強接見了遠道而來的孫乾。
他對陳登等人主動投降這事感到有些意外,不過冷靜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對徐州來說,投降曹操不是個上策,可要投靠袁紹,其實也差不多。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歸順他蔣華強,至少保住命還能重新靠向大漢朝廷這邊。
當听到曹操已經派兵南下攻打徐州的消息後,蔣華強帳下的謀臣和武將紛紛請求出兵支援。
蔣華強本人心里也有打算。
要是能同時拿下徐州和豫州,把曹操老巢兗州夾在中間,那就成包圍之勢了。
這樣一來,曹操就會被困在中間,動彈不得。
打仗貴在速度。
蔣華強決定先讓呂布和趙雲率領並州、西涼的精騎快速出擊,繞過豫州,增援徐州。
而留守豫州的是夏侯淵,即使他想要攔截呂布、趙雲兩人,也是力不從心。
因為蔣華強不僅派了精銳騎兵出戰,自己還親率十萬大軍,朝豫州壓境而來。
經過這麼久的發展,他的部隊早已今非昔比。
軍中士氣高昂,戰鼓一響就能立刻投入戰場。
更重要的是,蔣華強根本不打算保密這次出兵的消息。
他就是要讓曹軍人心惶惶。
而除了打豫州以外,他還打算“圍城打援”,借這場戰爭,徹底消耗掉曹操和袁紹雙方的力量!
——
徐州,彭城外。
“什麼?!”
“蔣文韜親自統兵,殺向豫州?”
曹軍大營中,曹操听到這個消息後,眉頭擰成一團。
他打徐州的真正目的,其實是要快速結束戰斗,用最快的速度把徐州收入囊中,以便和袁紹一起構築東線防線,抵擋蔣華強。
但現在的問題是,彭城還沒攻下,而留守豫州的夏侯淵手下不過五萬兵力。
他很清楚,面對蔣華強親自掛帥的大軍,夏侯淵幾乎沒有任何機會擋住。
“大家說說,這事怎麼應對?”
曹操召集眾謀臣將領商議應對之策。
有的人主張繼續猛攻彭城,也有人覺得應當撤軍回援豫州。
這時,剛投靠不久的謀士郭嘉卻笑呵呵地站了出來,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曹操立刻看向他,問道︰“奉孝,你的意見呢?”
郭嘉先喝了一大口酒,接著一咬牙說道︰“主公敢不敢賭一把?”
這話剛出,站在旁邊的陳群立刻拍案而起,喝道︰“郭奉孝,這等軍國大事豈能用來賭博!”
可郭嘉並不在意。
雖然他跟陳群同屬潁川集團,但人家陳群可是汝南陳家的嫡系大族,現在已經正式接過父親陳紀的家主之位。
陳家全族都已投靠曹操。
而郭嘉,不過是潁川郭氏的旁支小角色。
郭圖才是家族真正的重點投資對象。
郭嘉這次投靠曹操,更像是試探。
陳群向來看不起這種不守規矩、行為不拘小節的人,倆人本來就水火不容。
歷史上也常發生這種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