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轉折也隨之而來。
首先就是他的死對頭——孫策身上發生的變動。
為了避讓討伐軍鋒芒,孫策決定主動撤離出豫州戰場。
這麼一來,原本由孫策佔領的豫州區域瞬間成了真空地帶。
而最愛撿便宜的老熟人袁術怎能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立刻派出兵馬接手那些原本被孫策統治的地區。
其他幾路諸侯由于離得遠,或因種種原因耽擱,只能眼睜睜看著好處被袁術一個人吃了個干干淨淨。
比如曹操雖說兗州靠近豫州,部下又有潁川大本營提供支援。
可在最近一場汜水戰役中後勤補給被敵人徹底焚毀燒光。
士兵連飯都快沒得吃了,怎麼打得動仗?能否安然返回駐扎地點都是問題重重。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心生搶佔欲望他也力有未逮,只能放手罷了。
更巧的是緊接而來,聯軍又遭遇張遼奇襲,損失不小!
陶謙去世了;張楊與孔融戰敗被捕;袁紹、曹操和劉備也都傷筋動骨。
只有那家伙——袁術幾乎沒吃啥虧,傷亡輕微。
原來張遼故意避開主要對付他的意圖所致啊,這就導致袁術反倒成了這次戰役當中除了老奸巨猾的董卓陣營以外的最大贏家!
畢竟等到諸位大佬各自退回地盤,昔日熟悉的豫州大部分土地重新落入這位仁兄口袋里頭啦!
盡管經過這幾年里孫堅、孫策父子持續不斷地摧殘破壞,如今的豫州早已是滿目蒼痍一片荒廢景象,遠不如當初繁榮昌盛時期。
好在仍有豫州世家和南陽豪門全力支持重建,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壯嘛,其戰爭潛力仍然不容小覷。
作為這場浩劫之中相對安全的存在,自然而然再次吸引了大量士族關注投靠目標。
特別對于殘留在這塊土地上的各方豪門而言,紛紛把最後賭注全都押在袁術一人之身,頓時之間,袁術手下呈現出欣欣向榮百廢待興的新局面。
披甲將士在他的努力擴軍之下,迅速達到近十五萬數目,而且人數還在持續上升。
他甚至開始幻想能不能壓過袁紹成為新的中原第一霸主。
塵封多年的野心悄然復甦。
為進一步擴張領土版圖考慮,他在謀士閻象建議之下,制定了南征淮南乃至揚州方向的發展計劃。
于是才有了眼下紀靈率五萬軍隊進駐廬江下蔡城的消息傳出來。
廬江正處于通往淮南和江南的交通要沖之地帶。
此次爭斗重點集中在淮南方向,孫策一方和劉備並未安排多少兵力把守廬江,從而給了紀靈以窺視者身份悄然插入的空間。
表現出一種坐山觀虎斗的狀態。
下面有人憂心忡忡地說︰\"主公,听說袁術與劉備之間現在可是盟友關系。\"
\"他們與我們卻是宿敵。\"
\"會不會趁機出手夾擊?\"
發問之人正是滿臉焦慮的闞澤。
可听完這番話後的孫策卻是搖頭否定了想法。
語氣堅定如鐵地道出︰\"別看表面風光無限,袁術其實是個斤斤計較的小肚雞腸貨色。\"
\"他只看中眼前私利而已。\"
\"若真肯幫劉備一把早就動手,哪里會等到現在?\"
\"這麼久過去還沒行動說明真實目的昭然若揭——等著我們拼個你死我活之後再趁亂收取全州。\"
這些年與袁術在豫州打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對方究竟是何種脾性作風孫策早摸得清清楚楚。
毫不客氣地說句難听話吧︰根本沒把他當成威脅看待!
沒有身後那些大氏族源源不斷的資助支撐的話,就袁術那種本事怎麼可能抗住一波波猛烈沖擊?
這時又有人追問一聲︰\"主公!既然如此,我們要怎樣應付那位叫紀靈的將領?\"
“就這麼讓袁術佔著廬江不走嗎?難道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說到這,闞澤的臉色已經越來越沉,眉頭緊緊皺在一起。別看袁術現在不過是個沒多大威脅的廢物,但他的手下紀靈,還是有些真本事的。
而且,紀靈也是袁術這邊唯一拿得出手的大將了。
孫策正為此事苦惱該如何應對時,一名親兵突然走上前來,恭敬地報告說︰“主公,長安那邊派人來了。”
听到這個消息,孫策臉上立刻露出了一絲喜色。
他說的長安方面,當然是指董卓勢力——也就是孫策一直以來所依附的強大後台。
雖說蔣華強和董卓把孫策當作對付世家的工具來用,但也不能否認,正是有了他們撐腰,孫策這個沒有世家背景的人才能撐到今天。
之前面對聯軍圍攻,若不是听從蔣華強的計謀,果斷放棄豫州、轉戰淮南,孫家恐怕早就完了。
如今,長安方面忽然派使者來,想來肯定另有深意,不會是無緣無故來串門。
不多久,孫策便召集身邊的文臣武將們一同迎接這名使節。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受蔣華強委派專程而來的成公英。
早在涼州戰役期間,成公英就與閻行、龐德一起被蔣華強收納歸順。
一開始蔣華強讓他管理韓遂舊部,但成公英並不擅長帶兵打仗,他真正的強項在出謀劃策以及外交談判上。
于是後來徐榮成為征西將軍時,成公英便交出了手中兵權,轉而去長安,在李儒所在的尚書台里做了些文職工作。
這一次,正是奉蔣華強之命前來聯絡孫策。
見面寒暄幾句後,成公英直截了當地說道︰“孫將軍,蔣大人特地讓我傳話給您︰袁術不足為慮,您無需分心在他身上。”
“當務之急,是要想辦法趕走劉備,徹底掌控淮南!”
“最遲三天內,紀靈就會自己撤軍。”
這話一出,滿座嘩然。
五萬大軍出動哪是什麼小事情?
再說了,這紀靈作為袁術頭號將領,千里迢迢率軍前來攻打淮南,怎麼可能這麼快就退兵?
不過……
大家也都知道成公英是蔣華強身邊信得過的人,而蔣華強以往做出的判斷幾乎從來沒錯過。
因此眾人雖然震驚,但也漸漸開始接受這個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