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張遼、太史慈、甘寧、張合等將領帶領大軍如同洪流涌出營門。
二十萬齊軍如餓虎撲食,向潰敗的魏軍撲去。
一場一邊倒的屠殺就此開始。
鄴城南門。
東方泛白,天剛蒙蒙亮。
城牆上。
袁紹拄著拐杖,翹首以盼地望著齊營方向。
他的眼里充滿了期望,希望能看到兒子凱旋而歸的身影。
“今晚一定能贏吧。”
“不會再有什麼意外了吧…”
袁紹低語道,語氣中既有自信也有隱隱不安。
畢竟他已經吃過太多虧了。
樊城、宛城、許都、官渡、黎陽……
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無論多巧妙的計謀,最終都會被識破,總是慘敗而歸。
經歷了這麼多失敗,他已經產生了心理陰影。
雖然司馬懿的這一招看似完美無缺,足以迷惑蔣華強,使他能打敗劉備。
但他心中仍然有幾分疑慮,害怕又會發生不測。
“主公放心。”
“我對這次的計劃很有信心。”
“就算抓不住劉備,也能把齊軍打得落花流水,逼他們退出黃河以北。”
司馬懿看出袁紹心里的擔心,笑著安慰道。
這是他給袁紹出主意以來,第一次敢這麼大膽地說出這樣的話。袁紹心中的那塊石頭終于落地了。
“仲達你可是當世無雙的謀士,你說能行肯定就沒錯。”
“我這下也沒什麼可擔心的了。”
“快去安排一下慶功宴,準備給尚兒他們慶祝勝利吧。”
袁紹揮揮手,臉上露出必勝的笑容。
司馬懿笑了笑,轉頭吩咐︰“主公有令,快準備好慶功宴,迎接三公子凱旋歸來!”
旁邊的審配卻臉色鐵青,眉頭緊鎖,心中暗自忌憚。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袁紹對司馬懿的信任和重視已經超過了自己。
如果這場仗真的打贏了,司馬懿無疑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到那時候,只怕自己的宰相位置也保不住了。
“司馬懿……”
審配握緊拳頭,咬牙切齒。
突然,一名士兵大喊︰“我們的軍隊回來了!我們的軍隊回來了!”
城牆上的氣氛瞬間沸騰起來。
袁紹遠遠望去,在晨光中果然看見大量的兵馬正向鄴城趕來。
看旗幟的樣子,確實是自己的部隊。
“尚兒這麼快就回來了?”
“看來劉備真是不堪一擊啊!”
袁紹哈哈大笑,準備下城親自迎接兒子歸來。
審配眼神一凝,急忙說道︰“主公,請等等!”
“情況不對勁啊,咱們的軍隊並不像是打了勝仗的樣子!”
“倒像是……像是……”
“大敗而歸!”
審配眼珠子瞪得老大,用顫抖的聲音說出了最後幾個字。
袁紹心中一陣慌亂,臉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定楮細看。
晨光中,涌來的士兵身影漸漸清晰。
丟盔棄甲、旗亂兵慌,哪有半點勝利的影子!
明明就是吃了敗仗回來的!
袁紹的臉色驟變,眼中滿是難以置信的驚恐。
司馬懿臉上的自信也隨之消失,代之以無限的驚愕。
“我們,竟然失敗了?”
“這怎麼可能呢?”
“不可能啊,我們的軍隊應該凱旋才對!”
“怎麼可能會失敗……”
袁紹聲音發顫,不斷重復著難以置信的話,雙眼充滿了不可思議。
司馬懿的臉色凝固在震驚與茫然之間,額頭上的汗水滾滾落下。
城牆上,留守的魏軍一片混亂。
“父王!”
“快開城門讓我進去,我是尚兒!”
正當城上亂作一團時,袁尚已率敗軍沖到城下,焦急地大聲喊叫。
袁紹認出了是袁尚,猛然清醒過來,連忙命令道︰“快,快打開城門,放尚兒進來!”
城門開啟,吊橋放下。
袁尚和他的敗軍爭先恐後涌進城內。
袁紹不顧傷痛,在別人的攙扶下急匆匆地下到城牆。
“尚兒,到底是怎麼回事?”
還沒等袁尚下馬,袁紹便激動地問道。
袁尚滾鞍下馬,跪在袁紹面前,悲傷憤怒地回答︰“父王啊,劉備識破了司馬仲達的計策!”
“他殺死了袁熙三人,設伏反擊,讓我們措手不及!”
真相大白。
袁紹只覺得腦袋嗡嗡作響,搖晃著身子往後退了幾步,癱坐在地上。
“主公!”
審配等臣子慌忙圍了過來。
袁紹呆滯地看著前方,如同冰雕一般坐在地上。
他曾想過無數種可能。
打敗劉備,抓住蔣華強,殲滅齊軍。
或者雖然讓劉備逃走,但抓到了蔣華強。
至少,也要重創齊軍,把劉備趕出黃河以北。
但他從未想過會敗。
然而現在,殘酷的事實擺在面前。
他敗了。
而且是慘敗。
被劉備識破計謀,遭到重創,再次被戲弄。
“這怎麼可能!”
“如此周密的計策,竟也會被劉備識破?”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
袁紹喃喃自語,眼中充滿了困惑與驚愕。
旁邊的審配卻暗自松了口氣。
這次失敗反而讓他有些幸災樂禍。
“臣早就說過,司馬仲達的計策太過冒險。”
“七萬大軍一旦失手,後果將不堪設想。”
“仲達啊仲達,你太過自信了,小看了蔣華強的智謀。”
審配借機攻擊司馬懿,想激起袁紹的怒火。
果然。
袁紹恍惚的眼神頓時變成狂怒,瞪著司馬懿質問︰
“司馬仲達!”
“這就是你的所謂妙計嗎?”
“枉我還把你當作天底下最聰明的人,視你為制勝的關鍵!”
“看起來我是高看你了,你真讓我失望!”
憤怒至極的袁紹不顧及面子,對著司馬懿就是一頓斥責。
司馬懿滿臉汗水,又恐慌又慚愧,面對指責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司馬懿狼狽的樣子,審配嘴角露出一絲得意。
然後拱手勸說︰“主公,事情到了這個地步,追究失策也沒用了。”
“請趕快收攏殘部,做好防御齊軍進攻的準備吧。”
袁紹從悲憤和失望中醒過來,恢復了一些理智,艱難地站起來,登上城樓指揮接應撤退。
很快,文丑、周昂等將領帶著敗軍陸續逃回城中。
原本七萬人馬,折損了差不多三萬人,只剩下四萬余人。
